好好说话——哈佛谈判课(上)

《跟熊浩学沟通》学习笔记


谈判是最常出现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沟通方式,让我们试想一个场景:


假设你是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家里有两个孩子,你今天回家非常疲劳,推开门发现两个孩子正在厨房里,拼命争抢一只橘子。


请问,你会怎么做?


我想你们一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有人会这样反应:“你们俩是不是要打闹?是不是要争吵?那就都别吃!”或者有人会说:“哥哥应该让弟弟,因为要关爱幼小嘛。”还有的说,:“弟弟应该让哥哥。”甚至有人会把橙子一切二,一人一半。


OK,故事继续。


这时,哥哥拿着他的那一半,然后吃掉橘肉,扔掉桔皮,很正常。而弟弟,拿走他的那一半则是把橘肉给扔掉了,他只留下了橘皮,他想烤蛋糕——你知道,橘皮是西点烘焙中的香料。


现在,你倒回去想想。之前的几种处理方式是不是都错了,因为本来哥哥可以拿到完整的橘肉,而弟弟可以获得一整张橘皮。


谈判不是对抗、不是发泄、更不是剥夺,谈判是发现需求、协调利益、创造价值的过程。


本文介绍的谈判方法源自于哈佛大学,所以叫哈佛谈判理论,也叫原则谈判理论。这套方法首先认为所有谈判的沟通,由四个基础要素构成,分别是利益要素(Interests)、标准要素(Criteria)、选项要素(Options)和替代方案(No-Agreement Alternative)要素。四个概念的首字母分别是I、C、O、N,所以我们也将它称为ICON模型,这是谈判最核心的方法论框架,是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工具。这个工具既可以帮助你理解大国之间的争议,例如说国际争端,也可以帮助你化解生活的小问题,比如家人口角。


利益要素(Interests)


什么是利益?利益,就是你的谈判对象内心真正的诉求,但人们常常把对方的利益和自己以为的利益搞混。


例如,在分橙子的场景中,你以为孩子们抢的是橙子,其实大的要橙肉,小的要橙皮。


沟通的第一步是放空思维,不做判定,不然判定就会变成偏执,蒙蔽你发现对方诉求的眼睛。先放空,然后我们才能倾听。


谈判领域的著名学者,摩西·科亨教授(Moshe Cohen)把倾听的方法概括为“听力三角形“- 提问,聆听和反馈。


第一步:提问


可能有点出乎人意料,倾听的第一步不是听,而是问。但你不问,他不说的话,你们怎么开启一场谈话呢?


不过,提问也是有技巧的,具体来说要注意两点:


一、尽量只提开放式问题


凡是可以用是或否回答的问题就叫封闭式问题。不可以用是或者不是回答,必须要给别人具体信息的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比方,你和同事准备一起吃中饭,同事问:“等会吃什么?”,你说:“吃拉面吗?“你看,同事问的就是一个开放式问题,包含了很多可能性;而你的反问是一个封闭式问题,一下子把所有可能性坍缩到了“拉面”一个可能性上。封闭式问题背后隐含的价值观是:我知道的、我明白的、我懂的、我猜到了。


在谈判中,我们首先要发现对方的需求,而对方可能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一旦问了封闭式问题,就可能把其他可能性堵死,你们一起走入一条死胡同。


开放式提问有两个经典的句式:“还有别的吗?”和“为什么?”


“还有别的吗?”是为了确保所有重要信息都没有遗漏。


“为什么?”是为了挖掘问题的根源,发现对方真正的需求。


二、注意话语量的平衡


体会这样一场对话


“李总,除了价格部分你期待总价不超过200万,您还有什么别的诉求吗?”

“还有就是交货时间?”

“怎么说?”

“交货时间不能晚于10月30日。”

“还有别的吗?”

“还有就是物流的选择了……”

“还有别的吗?”

……


如果你是李总,是不是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对话时,一定要注意话语量的平衡,如果他说得比较多,那么你也要适时地多说一些,维持对话的均势。例如:


“李总,除了价格部分你期待总价不超过200万,您还有什么别的诉求吗?”

“还有就是交货时间?”

“具体什么时间比较合适呢?”

“交货时间不能晚于10月30日。”

“交货时间没问题,我们公司最近对交货时间也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和物流的几家合作公司也开了好几个会,强化准时交付。那您除了交货时间,还有什么别的诉求吗?”

“还有就是物流的选择了……”

“好的,物流部分没有问题,我们几家合作的物流公司的情况我稍后整理成文稿给您过目,这一点我先记一下。嗯,您刚才提到了价格、时间和物流,还有什么需要一起再商量下的吗?”


第二步:倾听


提问是为了开启对话,如果对方打开了话匣子,那么我们该做的是好好听话。


好好听话,知易行难,专门研究人类对话的学者N. J. Enfield认为,人际交流可以看作是部对话机器,对话是对话者之间非常精密的合作,往往不是对话者在对话,而是对话机器在驱动对话者。

为什么说更像是话赶人,而不是人赶话呢?因为他发现对话有这么两个规律:


第一,回合制,一人说一轮,交替进行。有问总有答。比方,别人问你问题,你总觉得有某种回应的义务,不回应总是感觉有点不妥。


第二,对话速度非常快。我们对提问作出反应平均需要的时间跟眨眼睛一样快:200毫秒,短到不可思议,而我们想一个字然后把它说出来,也至少要600毫秒的时间。对提问的极速反应达到200毫秒,说明我们时时刻刻在跟踪对方的提问,他说一句我们猜下一句,他一结束我们就开口。


人这种社会化动物就是这样被对话机器驱动:注意对方的提问,时刻猜测他的下一句,有问必答,答得超快。说话是自然,不说话是反人性。好好听话就需要我们克服说话的本能。


因此,倾听是一项需要练习的技能,我们可以在平时对话中进行练习。方法很简单,把注意力全然投入“听”,不比较,不判断;和说话者保持应和,后说话,少说话。


这个过程好比是你正潜入对方的机密中心,窃取情报,周围布满了机关。你会怎么做哪?


你会缓慢地、轻巧地、全神贯注地、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挪动,这就是倾听要保持的态度。小心地应和对方,试探对方,和对方保持同步,一点点获取对方的信息。


“听”看上去被动,但实际上影响着谈话的方向。


一方面,你听得越多掌握的信息也就越多,你也就处在了一个更有利的谈判位置,另一方面倾听能让对方感觉你尊重他、认同他、关心他,他的心态会变好,你们之间的沟通氛围也随之改善。


第三步:反馈


倾听后,我们要通过反馈确认信息,更重要的是运用反馈引导接下来的对话方向。


最简单的反馈是逐字反馈。比如,你点好菜后,餐厅服务员给你再报一遍菜名。


逐字反馈虽然简单,但有两个缺点:


一、逐字反馈不能证明反馈者真的听懂了。


基尼齐和威廉姆斯在他们著名的《认识管理》一书中,认为“语义障碍“是影响有效沟通的三个重要障碍之一。他们举例说,当一个监督者告诉你:“我们要立刻将这件事完成”。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仅仅是指你吗?还是指你和你的同事呢?或者你、你的同事以及这个监督者老板呢?“立刻”指的是今天、明天还是下个星期呢?


二、逐字反馈不适合冲突调解。


比如说离婚纠纷,妻子骂丈夫:“你这个人渣!”这样的指责无法做逐字反馈,甚至我们要去掉其中的情绪部分,进行同义转述。


同义转述能更好地确认信息。反馈时,我们用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将对方的意思进行相同意思的表达。这样不仅能确保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说话者是一致的,还能过滤掉语句中攻击性的、无意义的部分,维持良好的沟通氛围。


比如,把妻子骂丈夫的话,转述为:“所以太太,您的意思是您对先生的做法非常不满意。”


确认信息是沟通的基础,进一步引导谈话,就要用上意义形塑。意义形塑是主动诠释对方话语的含义,把整个谈判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推进。


例如,对方说:“外派工程师的年薪是45万。”如果你想压低这个价格,可以说:“他们的薪水是工厂工人薪水的10倍,这对公司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如果你想提升这个价格,可以说:”这只是公司利润的千万分之0.3,用这点利润保证公司的顺利运行,太值了!"


你看到没有,就算是一个客观的信息,经过诠释,也能展现出不同的意义。语言是有可塑性的,股评家是玩弄语言的高手,比方,“高抛低吸”;事后跌了就说是高点应该抛,事后涨了就说是低点应该买入。


意义形塑的目的是让对方忘了自己的意思,认同你规划的未来。但没有人是傻瓜,事后总能搞清楚你是帮了他,还是坑了他,所以我们一定要用积极正面的方式重塑语义,将对话引导向合作双赢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说话——哈佛谈判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