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执教/徐杰点评:《猫》课堂实录

黄厚江执教/徐杰点评:《猫》课堂实录

原创 徐杰 杰哥的精致语文 2020-12-04 00:00

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共生共长

——品鉴黄厚江老师执教《猫》“文本研读”的艺术


师:同学们,我们上课了。

生(齐):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辛苦了。

(生笑,沉默未语。)

师:你们怎么不说话了呢?

生(齐):老师辛苦了!

师:非常好,谢谢同学们,请坐。

师:知道今天学什么课文吗?

生(齐):《猫》。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猫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读一读猫和人的故事。还记得课文里有几只猫吗?(师板书课题。)

生(齐):三只。

师:三只猫分别叫什么名字?(学生沉默)先到家的叫什么?

生(齐):大猫。

师:第二只呢?

生(齐):二猫

师:很聪明。第三只呢?

生(齐):三猫。(众人笑。)

师:也可以叫小猫、幺猫。(众人笑)但是作为学语文的人,这样的回答是不合格的,幼稚又简单。如果我们家里有三只猫,我们一定要给这三只猫取个很可爱很有特点的名字。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家的三只猫分别取个名字呢?

(评点:阅读课,核心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读文本。黄老师这里的“带”,小步轻迈,趣味盎然。他告诉我们,文本研读初始,不能太“硬”。)

师:我们先来看大猫。大家一起跟老师先看看大猫的特点。主要是注意从色彩、形状、性格的角度,看看它有什么特点,然后给它取个名字。(师板书:色、形、性)

老师读课文,学生不读。

师:为什么不和老师一起读课文呢?来,我们一起读。

(师生一起读课文第1段:“有一次……滚来滚去。”)

师:如果让你给它取个名字叫什么名字?

生:白球。

师:这个同学反应很快。(师板书:白球。)大家看看这只猫的毛是不是真的很白?

生:“花白”。

师:花白,那我们给它取名字是“花”好还是“白”好?

生:“花”好。

师:当他颜色不是纯白的时候,我们宁可叫它“花白”。(师板书:花球。)给大猫取名为“球”好不好?

生:好。因为课文里有个词“滚来滚去”。

师:这个“球”的背后能看出它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生:活泼。

师:大猫的名字比较好取,二猫的名字就比较头疼。看哪位同学能给它取个好名字。写二猫特点的句子在第几段?

生:三段。

(师生一起读课文第三段:“母亲回来了……又在那里晒太阳。”)

师:哪个同学给二猫取个名字?

生:黄飞飞。(众人笑。)

师:这名字可不可以?

生:可以。首先它颜色是黄的,“飞飞”是指它活泼。

师:它会爬树,跳过来跳过去的,是不是就叫“飞飞”呀?(众人笑。)谁在“黄飞飞”基础上加一下工?

生:黄跳跳。(改为:众人笑)

师:你刚才看我的眼神有点特别啊!(众人笑。师板书:黄跳跳。)

师:黄跳跳,跳来跳去,大猫活泼,二猫更活泼。还可以叫什么名字呢?黄色的小狗人们常常叫它们————

生:阿黄。

师:是的。我们班级的同学就常常这么叫我。(众人笑。)

师:二猫很活泼,很调皮。还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叫————

生:叫它“黄皮皮”吧。(师板书:黄皮皮。众人笑。)

师:很不错。我发现,我们还可以把语序调整一下——皮皮黄。你们看调整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皮皮黄”,为什么呢?

生:显得更调皮。

师:是的,语言就是这么神奇,调整一下语序效果明显不一样。三猫呢?写三猫特点在那一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十五段。

(师生一起读十五段:“冬天的早晨……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

师:大家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抓住三猫色、形、性的特点,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比较好呢?

生:小可怜。(师板书:小可怜)

师:我觉得挺好的。表现了它的性格可怜兮兮的,这个“小”告诉我们它的体型比较瘦小。文中还有一个词也写它性格特点,是什么词?

生:小忧郁。

师:不错。(师板书:小忧郁)还有吗?

生:忧郁猫。

师:可以。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齐):花白的。

师:能不能叫“白可怜”?

生(齐):不行,是花白的。

师:有进步。叫“花可怜”好吗?(学生犹豫)注意,词的感情色彩很重要,如果取“花可怜”,就会有一种觉得可爱的样子,所以我们还是叫它“小可怜”吧,突出它的可怜。“小”还可以突出——

生:瘦小。

(评点:文本研读的第一层面,是“内容理解”。给三只猫取名,是对三只猫外形和性格的理解。但这个环节“好看”的,不是学生给三只猫取了好玩的名字,而是在取名的过程中,有对文本的进一步阅读,更有“推敲词语”的语言实践,文本研读,是“言”和“意”的相互融合。)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优秀,很快就抓住了三只猫的特点给它们取了名字。如果你们家有宠物,一定要发挥你们的语文的天赋和能力,给它取个好名字。但我们今天不是养宠物的课。我们今天学的是一篇小说。(师板书:小说。)阅读小说这种文体,就要特别注重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能够从性格特点的角度,从故事的角度,读出小说中故事之间的关系,这是读小说比较高的要求。有没有同学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哪个同学能发现三只猫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先后关系。

师:很好。三只猫,按时间先后出现,串联成一个整体的故事。(师板书:时间 串联)其他同学呢?大猫活泼,二猫更活泼,这是什么关系?

生:递进。

师:可以。但这是从语法角度、语义角度看的。从小说写作手法的角度看,叫衬托。通过衬托,就把二猫更活泼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师板书:衬托)

师:三猫忧郁,跟前两只猫有什么关系?

生:反衬。

师:对的,但不准确,是对比关系。对比,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师板书:对比)有没有同学发现三只猫之间更深刻的关系?

生:三只猫的背景不同。

师:有发现。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关系,就是联系。“背景不同”,是区别。刚才从它们的特点看它们的关系,现在从主人来看,主人最喜欢二猫,不喜欢三猫,这跟前两只猫有没有关系?

生:有。前两只猫太活泼,第三只猫很忧郁,对比之下,所以主人不喜欢第三只猫。

师:非常有道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之间有内在的因果关联(师板书:因果)。小说啊,内容的关系越复杂越好。这篇小说写猫也写了人,文中写了哪些人?

生(齐):我,三妹,妻子,张妈,李妈。(师一一板书。)

师:你们觉得谁最重要?

生:三妹。因为她最喜欢猫,写三妹与猫关系的文字最多。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觉得谁最重要?

生:张妈最重要。因为她最喜欢三猫。

师:张妈最喜欢三猫吗?

生(齐):不喜欢。

师:要在课文里找到根据呢!不过说错了也没关系,毕竟课文那么长。相比之下,谁更喜欢三猫?

生(齐):三妹。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是最重要的。因为“我”对三猫态度不好,很愧疚。

师:嗯,在整篇小说中“我”的态度很重要。“我”的态度对三猫有什么影响?

生(部分):让它死在邻家屋脊上了。

生:是“我”用棍子把三猫赶出去了。

师:“我”粗暴的态度决定了三猫的命运,所以“我”很重要。(师板书:决定三猫的命运)后来,当“我”发现冤枉了三猫时很愧疚,大家从课文哪些句子看出“我”的愧疚?

生:三十段,“我心里十分地难过”。

师:大家一起读读,读出“难过”和“愧疚”。

(生齐读三十——三十四段。)

师:哪些词语最能表现难过和愧疚。

生:“我心里十分的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

师:还有吗?

生:“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师:的确很难过。还有一个比喻,写出难过——

生:“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师:这里有难过,还有——

生:还有自责。

师:是的,有难过,有自责。“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些句子都是有难过、有自责。三猫死了,“我”比前两只猫亡失了更难过。“更”说明了什么?

生:还说明前两只猫亡失了也难过。

师:大家能找出前两只猫亡了“我”的难过吗?

生:第二段,“我心里也感着一丝酸辛……”

师:哪个词表现了难过?

生:酸辛。

师:还有“小侣”。把猫看出伙伴,很有感情。后面还用了一个感叹号,更表现了他的难过。写第二只猫丢失后的难过在哪里?

生:十四段,“自此,我们家好久不养猫”,侧面表现了他内心的难过。

师:因为他还念着前面那只猫,所以“好久不养猫”。第二段、十四段,还有最后一段,在小说中还有什么作用?

生:过渡。

师:非常好。是三只猫的内容之间的过渡。“我很酸辛”到“好久不养猫”到最后“自此,我们家永不养猫”,这三个句子是前后两部分内容的过渡。从全文整体上看还有什么作用?

生:相互照应。

师:非常好,理解越来越深了。这是从前后内容和情节安排角度考虑,从全文结构上看还有什么作用?

生:是线索。

师:“我”在文中太重要了,小结一下有以下几点:第一,决定了三猫的命运;二,“我”内心难过、愧疚的感受是全文的线索;三,“我”的心态代表了很多人的心态。人是怎么看猫的?是怎么看人的?“我”具有代表性,我们生活里很多人就是这么看人的。到这里,我们读了全文的三只猫和几个人,主要读了“我”这个人。其他的人也各有作用,大家回家读读小说好好想一想。

(评点:文本研读要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论”。把零散的、感性的研读体验,上升到整合的、理性的研读结论,这是很有必要的。)

师: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篇课文是小说,写小说写动物也都是为了写人。从文学的角度讲,小说中的三只猫,也都是很重要的人物。大家对照一下,你自己在生活中是哪只猫?

生:二猫。

师:好忌妒。认为自己是二猫的请举手。(过半的同学举手。)

师:我们班养了一群二猫。都很受主人喜欢。有没有认为自己是三猫的?(一小部分同学举手。)

师:你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三猫呢?

生:因为成绩不好,就像三猫长得丑。

师:我读书时跟你差不多,成绩不好,我也是三猫,我们是兄弟。不要紧,将来你也可以做语文教师。对不对?(众人笑。)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一只猫,以它的口气跟主人说几句话。

师:你选择哪只猫?

生:三猫。

师:对谁说?

生:三妹。

师:好的,我现在就是三妹,你对我说。

生:三妹啊,我虽然长得不好看,但还是很感谢你用你的一点点的同情心来关爱我。当大家都不喜欢我的时候,你还是和我一起玩耍。虽然最后你还是没有为了真相来保护我,但是因为有了你的一点点关爱,使我的生活有了别样的色彩。所以,我要谢谢你。(众人鼓掌。)

师:多么善良的三猫。它感激三妹带给它的关爱。一个被冷落的人,对别人的一点点的关爱,都会充满感激。还有吗?

生:我选择三猫,对作者说。

师:就是小说里的“我”吗?小说的“我”就是作者吗?

生(一部分):不是。

师:对小说里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所以小说里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于是作者。黄老师的小说里也有我的影子,但不全是我。你就对“我”说吧。

生:主人,谢谢你给我容身之处,虽然最后你没有相信我,但是我很感谢你。

师:我们的孩子太善良了。你是一只非常非常善良的三猫。最终被主人误解了,赶走了,仍然感激主人给过他的温暖。

生:我选二猫,对张妈说。张妈,我是特别可爱,我很感谢你们对我特别好,可是如果你们不让我到处乱跑,我就不会被陌生人捉走,就不会离开这个温馨的家。

师:说得真的很好。我们来想象一下二猫的命运。被人家捉走了,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是不是一定比三猫结果好?不知道。二猫这样的命运与主人的宠溺有没有关系?有关系。如果我是二猫皮皮黄,我也会对主人说:主人啊,你们对我很好,但是你们太宠我了,太放纵我了,所以我的性格越来越任性,所以我的命运也被改变了。你们或许不知道,我现在早已被人抛弃了。——大家读小说,就是把自己带进小说中,你就是那只猫,你就是那个人,这样对社会、对人情的了解会更丰富。

生:我选择三猫,对“我”说。

师:我就是主人,你说吧。

生:你赶走了我,但我不怨恨你,可是你今后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冤枉别人。

师:多么通情达理的三猫啊。被赶走了,还不恨主人,而且还未改为“为”其他的猫着想。黄老师就做不到这样。如果主人“我”听到了三猫这样的话一定会——

生:很难过。

师:我也想一定会更加难过。主人赶走了三猫,后来知道自己冤枉了三猫,非常难过,非常自责。他是怎么知道三猫是被冤枉的?

生(齐):黑猫。

师:黑猫?哪里来的黑猫?

生:课文里后来又来了一只黑猫。

师:又来了一只黑猫?这篇小说里到底几只猫?

生(齐):四只。

师:你们一开始不是都说三只猫吗?——请狠狠打一下自己的屁股。小说里的黑猫重要吗?

生(齐):重要。

师:为什么重要?

生:是黑猫出现揭示了真相,如果没有黑猫出现,三猫会永远被冤枉。

师:所以“黑猫”在情节发展中很重要。那么,黑猫出现前,主人们是怎么判定是三猫吃了芙蓉鸟的?

生(读第十七段):“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师:哪个词很关键?

生:“常常”,“凝望着”。

师:还有吗?

生:(读第二十七段)“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师:哪个词很关键?

生:好像。

生:(读二十五段)“找了半天,却没有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

师:“畏罪潜逃”了。这些都是证据。在小说里这就叫“伏笔”,所以大家读起来才合理。前面写二猫被别人捉走了,也有伏笔,大家回去自己找找。——大家注意,三猫“畏罪潜逃”,有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齐):引号。

师:这个引号起什么作用呢?

生(部分):强调。

师: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生思考、沉默。)

师:前面有个词“罪状”,罪状成立吗?能不能根据前面三点判定三猫吃了鸟?

生(齐):不能。

师:有哪几个词告诉我们不能判定?

生:“似乎”“好像”都表明是不确定的。

师:大家把“似乎”“好像”打上点。对啊,看到的完全是表象。大家平时也要注意,不能“似乎”“好像”,不能根据表象就判定结果,小说给我们的启发还是很丰富的。

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三猫小可怜为什么要“常常跳到桌上,对鸟笼凝望”呢?

生:也想吃鸟。

师:有其他可能吗?

生:想和小鸟玩。

师:有这种可能吗?

生:有。

师:我也觉得有。三猫多可怜。多么孤单啊。看到小鸟跳啊跳,完全有可能想,和小鸟一起玩玩,多好啊。——如果我们都这样想别人,该多好!

师:最后三猫死在了邻家屋脊上。可三猫为什么要死在了邻家屋脊上呢?

生:被主人赶走了,到处流浪。

师:可它可以死在外面马路上啊。什么要死在邻家屋脊上呢?

生:还想回家。

师:我想也是的。——如果你就是可怜的三猫小可怜,看着熟悉的院子,看着院子里的主人,你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写几句话,描写一下三猫临死之前的心理活动。

生:主人啊,你为什么打我呢?我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你打的那一棒子仿佛深深地打在了我的心上。我觉得非常难受。

师:写得真好。在这个时候,还有哪些心理呢?这些是怨恨,还有爱吗?

生:想家又不敢。

生:回家的渴望。

生:对家的依恋。

生:想和主人说清楚真相。

师:是的。看着眼前熟悉的院子,看着眼前熟悉的主人,三猫内心的感受一定很丰富很复杂,尤其是在它身体已经不行的、生命的最后时刻。

(评点:文本研读,要努力想办法让学生“读进去”。这里,黄老师设计一个“说读”活动,设身处地,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进去。不仅引进去,而且“读出来”。小说的批判现实意义,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得到了深度研读。)

师:现在没有时间了,大家回家好好想一想写一写。课文里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插图。这插图是哪只猫呢?

生(齐):三猫。

师:是那只又黑又瘦、懒懒的、小可怜、小忧郁——三猫吗?

师:图上猫的眼睛闪动着灵动的光彩。是三猫吗?

生(部分):不是。是黑猫。

生(部分):是二猫。

师:会不会是三猫?

生(部分):不会。

师:如果画插图,应该画哪只猫?

生(齐):三猫。

师:是二猫还是大猫,或者是黑猫,我不敢肯定。但这幅图肯定不是三猫。为什么插图的人不选三猫呢?因为能看到的猫的照片,不是大猫就是二猫或者黑猫,都是那些活泼可爱的猫的照片。这就是生活和小说带给我们的启发:人们喜欢的都是活泼可爱的猫,而命运为难人的地方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大猫,也不是二猫,而是三猫、四猫、五猫六猫。人人都喜欢白天鹅,而大多数人都是丑小鸭。

(评点:文本研读的深度,固然不是越深越好,但如果能在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巧妙“搭梯子”,给抓手,让学生能“踮起脚尖摘桃子”,走到文本研读更高处,行到文本研读更深处,这是教者的责任。)

师:同学们,好好读小说,好好学习语言,好好品味生活,理解人生。好的,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齐):谢谢老师。


总评:

黄厚江老师提出的“共生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同和践行,在语文课堂上,他们努力追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与内容、内容与形式、文意与语言、阅读与写作等关系之间的和谐共生效应,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我以为,在众多的共生关系中,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共生共长,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所谓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共生,就是教师与文本之间,因为教学的需要而相互作用,从而生出新的教学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研读文本有了新的体验和发现,教者的阅读眼光得到了提升;文本被重新开掘而有了更丰富的意蕴和内涵,文本的教学价值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开发。

      品鉴黄老师执教《猫》的课堂实录,我受益匪浅。

备课研读:教师与文本共生的解读智慧

关于《猫》的文体,一直是有争议的,有人说是散文,有人认为是小说。我曾经就这个问题专门请教过黄老师,黄老师说,如果你认为是散文,就当散文来教;如果你认为是小说,就当小说来教。黄老师把《猫》当小说来教,是因为“当小说教,《猫》的文本解读空间更大。”(黄老师语)

《猫》作为小说怎么读?有些老师囿于自己的阅读局限,有些老师迷信教参结论,把文中的“猫”只当作猫来读;还有些老师习惯用小说“三要素”去套用,结果发现这三次养猫的经历,并不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仅仅是三个横截面而已。

从课堂实录看黄老师在备课阶段的文本解读,是独具匠心的,也是与众不同的。分别读三只猫,这是第一层次;厘清三只猫之间的联系,这是第二层次;细读人对猫的不同态度,不同的人对猫的不同态度,这是第三层次;读猫就是读人,就是读人性,这是第四层次。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就是黄老师对这篇小说主题的新解读:“这就是生活和小说带给我们的启发:人们喜欢的都是活泼可爱的猫,而命运为难人的地方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大猫,也不是二猫,而是三猫、四猫、五猫六猫。人人都喜欢白天鹅,而大多数人都是丑小鸭。”

由此可见,教师擦亮眼睛,努力读出文本新的意味,并且用好这新的教学资源,往往能在课堂实践中赋予文本以新的生命,学生从而有新的收获。当然,这里的“新”并不是刻意求新,而是相对于师生以住的认知水平或生命状态有所突破、有所改变。文本教学价值对于“新”的要求,反过来又作用于教者,不断激励和磨练教师的研读文本功力,不断提升和开阔教师研读文本的眼光,这样,在教师与文本之间就达到了共同生长的状态。

活动设计:教师与文本共生的转化意识

如果说教师在备课阶段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属于单向度的交流,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属于多向度的交流。在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本、生与文本等多向度的对话交流中,文本的内涵会被进一步挖掘,教师对文本也会有新的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为师生走进文本、获得发现提供合适的路径。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备教时的阅读发现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活动,并借助活动的展开进一步丰富自己对文本的认识。

黄老师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既为课堂现场的文本解读预留了足够的生长空间,更是直接推动了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生成。这节课,有几个活动是特别“好玩”的:给三只猫起一个名字;对照一下,自己是哪只猫;用某只猫的口吻跟主人说几句话;如果画插图,应该画哪只猫。这几个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特别丰富,我感觉这些活动的大体方向与黄老师的预设是一致的,是符合黄老师的教学预期的。

教师读出文本的特别的味道,是第一步;把自己的独特解读转化为学生的发现之旅,这就需要巧妙的课堂活动。有了好的活动,学生品读文本就更为深入了,文本因此而生长出新的阅读魅力,学生、教师因此而享受到阅读的成就感,这是阅读对话的“双赢”。

捕捉契机:教师与文本共生的临场机智

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与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对话。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与文本之间就存在一个二次对话问题。因为这个二次对话,又是在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展开,所以执教者必须在教学现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活动信息迅速进行判断、梳理、筛选、整合,以形成新的活动资源,在此过程中,如果能有效捕捉活动契机,扩大战果,对于发现文本解读新维度,将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节课上,随处可见黄老师的临场机智。笔者试举一例。

在讨论“三只猫的关系”这个话题的时候,学生回答了“先后”、“递进”和“对比”,然后一个学生回答了“背景”,这跟话题有点偏离,我们看黄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师:有发现。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关系,就是联系。“背景不同”,是区别。刚才从它们的特点看它们的关系,现在从主人来看,主人最喜欢二猫,不喜欢三猫,这跟前两只猫有没有关系?

生:有。前两只猫太活泼,第三只猫很忧郁,对比之下,所以主人不喜欢第三只猫。

师:非常有道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之间有内在的因果关联(师板书:因果)。小说啊,内容的关系越复杂越好。

如果对黄老师的这两段话进行微观分析,不难发现,黄老师对于学生的“偏读”所采取的临场措施是非常有智慧的。先予以肯定“有发现”;再指出问题,“背景不同”是区别,不是关系;接着给出思考方向,主人最喜欢二猫,不喜欢三猫,跟前两只猫有没有关系;最后顺着学生的话,轻轻一点“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到结论“这之间有内在的因果关联。”

我在品鉴这个课例的时候,常做这样的猜想,在备课阶段的文本研读时,黄老师有没有读到三只猫之间的“因果”关联呢?如果读到了,但学生并没有出现那么巧合的“失误”,黄老师又会怎样引导?如果备课时,黄老师也没有读到三只猫的“因果”关联,那么在课堂上他又是怎么灵光突现,发现了这一层关系,并顺势而为,启发引导的?

捕捉到课堂活动的契机,可以使师生重新走进文本、提高认识、丰厚文本,这个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这需要教师超越自己对文本的原有认知,并能接受来自学生和文本的挑战,对文本进行解构和重新建构,发现文本解读的新维度。

回过头来再看黄老师执教的《猫》,我们可以从中学习黄老师“文本研读”的教学艺术。在这节课里,我感觉黄老师的“文本研读”的艺术,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备课阶段教师对文本的独到发现;二是组织巧妙的课堂活动,师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行走”;三是教师抓住课堂契机,在文本研读的动态调整中,开掘文本的新的解读空间。

文本是常读常新的,文本也是常教常新的。黄老师给我们奉献了不少的好课,在他的课堂里,文本因其新内容而更为吸引师生研读,更不断激励着教者去主动发现和培育文本新的生长点,这样,教师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共生关系。

只要我们教师不带着陈见去研读文本,不带着结论去组织教学,我们跟文本之间,保持着一种平等互动、共生共长的关系,我们就能发现文本中更有意味的地方,我们的教学也会因源源不断的共生资源而显得更丰厚、更有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厚江执教/徐杰点评:《猫》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