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8日,我们公共系一行人踏上了为期十天的采风之旅。此次考察的目的地是云南,我们的大致路线为:大理-香格里拉-丽江-昆明-武汉。
云南一直是我心中向往的地方,因为那边的山水,风土人情,一草一木都仿佛具有灵性,它仿佛一位淳朴脱俗的小姑娘,一颦一笑,都尽显风情。人们称其为“彩云之南”,对它而言,是名副其实的,好像没有其他任何地方能像云南这片土地般,不落窠臼,独具韵味。我曾多次想踏上那片土地,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无果而终,而今,我终于得到了这个机会,去一览那碧水青山,去呼吸那如洗一般的空气,把自己的身心都交给它,让它去洗涤,去陶冶,最后还给自己一个从头到脚崭新的自己。这一次,我从未如此心驰神往,这一次,无拘无束,摆脱尘世的烦恼。
大理
大理是我们考察的第一站。经过一天的车程,我们到达了这座独具魅力的城市。虽然是一座城市,但它却十分古朴,完全没有现代城市的繁冗气息,我踏在大理古城的地砖上,脚底传来一阵真实的触感,它的街道,安详且紧密,一条条宽窄不一的巷子,一块块斑驳凹凸的地砖,倾诉着这里的历史。
大理古城又名叶榆城、紫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宋时期,大理相继建立过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唐开元二十七年,太和城被南诏国选做其都城。太和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筑有南北两道城墙,两道城墙的西端在金刚山顶相连接,南城墙长约3350米向东延伸;北城墙长约3225米。大理古城东西宽约1000余米,南北长约2000余米,南北纵向有三条大街,东西向有五六条小巷。城内房屋皆土木结构瓦顶民居,街道大多由青石板铺设而成。大多数街道有引自苍山的清泉水流淌。
虽历史已过数百年,但其大部分建筑都还保存完好,那些木制民居,在结构上独出心裁,房梁,屋檐,以及瓦都遵循着古朴的建筑审美,其上的雕花还有镂空的装饰无一不传达着大理这个地方的人文风情,令过往行人不禁驻足观赏。
夜晚的古城,灯火通明,游客络绎不绝,这些五彩的灯饰更是与得建筑相得益彰。夜色下的古城更具有宁静之美,在夜色的笼罩下,它渐渐熟睡,与古城的游客一起,慢慢进入梦乡。
古城我们只停留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我们便来到了我心心念念的洱海。
坐在大巴上,沿途的风景一直不断重复,令人昏昏欲睡,但就在一霎间,一抹碧蓝映入眼帘,我开始震撼,因为我从未见如此清澈,如此秀丽的水。远看,它仿佛一块碧玉,没有任何瑕疵,惹人垂怜,但近看,它水波不兴,风平浪静,又好像一条丝带,想要伸手去触摸它。就是这样的水,拨动了我的心弦。在游船上,我仔细端详着水面,船体划过,激起一道水花,也激起我心中的涟漪。
洱海是当地人的重点保护区域,当地人靠“海”吃“海”,因为其带动的旅游业,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小的收益。而关于它的名字,也许就是因为其形状像耳朵所以得名的吧。
那片水,成了我脑海里一抹碧蓝的记忆。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一片神圣的土地,为世人所向往。
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县,藏语称“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一说中甸系纳西语,为“土地”的音译,意为“酋长住地”或“饲养牦犏牛的地方”。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
翻越了层层的盘山公路,我们踏上了这永恒的宁静之地。在大巴上,我能明显察觉到温度和气压的变化,车窗上挂着密密的水珠,太阳变得格外炽热耀眼,连零食包装袋都开始鼓胀,我知道,目的地已经不远。
这里的天空尤为澄澈,抬头望去,收进眼底的只有大片大片的如同钴蓝一般的颜色,这一纯粹无暇的颜色,让我的眼睛变得格外贪婪,怎么看都看不够。这仿佛也是一次洗涤,这一抹蓝,洗去了我在城市眼见的污浊,还给了我一双清澈的双眼。
这里,虽然空气稀薄,但每一口呼吸,都是肺与天地自然的交换,在这里,你可以和自然一起呼吸,让清新的,近乎原始的空气,与身体共鸣,吸进自然灵气,呼出过往污浊。
这些所有,都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巨大满足,这些,在武汉,或其他大城市,是从未有过的。只有在香格里拉,在这圣地,我们才能借以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下新的定义。
翌日,我们集体出发去往石卡雪山。这座雪山最高点达4500米,气温极低,我们全副武装,穿上租来的羽绒服,背上氧气罐就奔向了那最高点。虽然一路上都在担心高原反应,但最终,花大价钱买来的氧气还剩大半罐。在山顶,不吸氧,照样载歌载舞,欢呼雀跃,这足以证明,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这里,唯一要担心的就是要尽兴,没有什么比此刻的欢愉更重要的了。
因为地理因素,香格里拉的气温在10月就已经很低,厚厚的卫衣里还得再搭件长袖,这样才能勉强挺过去。那两天,都是在阳光的照耀下醒来,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仿佛生活进入了原始的最佳状态。
遇见香格里拉,意外认识了未知的自己。
丽江
有这样一个地方,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被人们不断向往,成为逃离喧嚣,润养心灵的最佳去处。那就是丽江。丽江,我心中向往的秀美古城。
“丽江”一名,始于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置行政区丽江路。《元史·地理志》说:“路因江名。”就“丽江”地名的由来最早起源于金沙江的别称“丽水”。《云南通志》:“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金沙江源于青藏高原犁牛石,而称犁水,后因犁、丽声音相近而异写为丽水、丽江。
如今的丽江古城,虽然商业化严重,但这也丝毫掩盖不了它本身的韵味。当你步入其中街道,它似乎能将你拉回过去的某年某月某天,你所记得的,最怀念的那一天,那种感觉,那一小段记忆。住在丽江,远离城市纷扰,慢慢地,你回归宁静,找回初心,也渐渐拾起了那些你忽略的,美好的记忆碎片。
在丽江,我什么烦心事都不想想,也不用想,因为丽江人都活在当下,活在自己满意的状态,你的所有烦恼在这,都毫无意义。看着这边的小桥流水人家,看着精美的建筑,安详的街道,听着缓慢的脚步,听着家长里短,还有什么理由去长吁短叹呢。所以,多关心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活在自己带来的满足中,何乐而不为呢。这也许就是丽江教会给人们的。
那两天,吃了有名的当地菜,买了些不知何用的小饰物,去了木府,参观了茶马古道,印象最深的还是“挨宰”的经历,在商业街上,买了好几百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那两天,沿着石子路旁的水沟走过,想观察里面的水草是否为人工种植;也在半夜徘徊在无人的街道,披星戴月地回到客栈,细声细语地聊天,享受着寂静;还拍了沿途的花花草草,想象它们的心情,在熙来攘往的古城,是否保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那几天,是五彩的。
秀色丽江,人在路上。
昆明
这一行程的终点站,到了。
昆明被称为“春城”,这一点,我有切实的感受到。昆明的雨,是永远没有预兆的,它可以下两滴,也可以倾盆大雨,也可以万里无云。在这样的天气里,重要的是随遇而安,任何天气,既来之,则安之,保持良好的心境,不让外界影响,昆明人的性格,或许就是这样形成的吧。
昆明也是“花都”。街头巷尾,各式各色的鲜花装点着这座城市,不同于其他省会城市,昆明更显得温柔。鲜花象征着柔美,鲜活,鲜花装点了昆明,也装点了人,人在昆明,是美的,是鲜活的,令我印象深刻。
我嗅着空气中馥郁的花香,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打湿衣衫,不觉已渐入佳境,在这境界中,我忘却时间和地点,被温柔乡所环绕,在那如水般的温柔中,渐渐沉醉,不能自已。我感慨,一座省会城市,竟然有一种江南小镇的气息。
昆明市的规划布局也让我叹服。它的街道,建筑都处在一种静谧之中,好像有一种不能被打扰的祥和,建筑高矮错落有致,街道总是清洁整齐,不管从哪种角度看,它都是最好的姿态。
这里也是多民族的汇聚地。昆明四周的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在这里都有踪迹,它们汇聚于此,谋生,移居,工作,无论是哪个民族,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昆明的包容性,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多。
身在昆明,同在温柔的梦里。
十天的考察之旅就这样结束了,如果不曾有人提醒,我都已忘记了归期。十天,在青山秀水之间,与自然同生共息;在碧蓝的天与水中,做了一回真正的自己;在秀美如画的古镇里,思忖生活的奥义;在神圣宁静的土地上,透彻洗涤全身心。如果要问我,云南教会了我什么,那就是,好好生活,保持内心的宁静,爱自己,同时也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