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人生无常,珍惜当下,过好余生

《人生大事》在双平台点映过后,好评如潮,开分9.7。

如今也是各大影院票房的NO.1。

影片围绕主人公莫三妹(朱一龙饰)的职业,将一个个单元小故事串联起来,用小主演小文(杨恩又饰)的视角让我们去感受、体会生离死别。

殡葬题材电影在国内首次被搬上大荧幕,以轻松温暖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生死”,笑中带泪。

用友情,爱情,亲情讲述生老病死,让我们探讨中国人正视死亡、尊重逝者、珍惜生活的积极意义。

让我们每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触动点都会不一样。

后疫情时代,死亡不再是悄无声息,而是光明正大地来敲门,让我们感受到世事无常,但爱无来生,要学着尝试用豁朗的态度,珍惜身边人。

01世事无常,爱无来生

提起死亡,我们多多少少内心都是有些忌讳的,通常都不敢聊起这些话题,讳莫如深。

小主人公小文相依为命的外婆去世了。

外婆死的那天早晨,天气像往常一样阳光明媚,小文还趴在外婆枕头边喊外婆起床。

小文不明白的是,外婆再也醒不过来了。

接下来,小文看到奇怪的一群人,一个怪叔叔把外婆装大盒子里(棺材)抬走了,小文以为是他将外婆藏起来了。

她拿着车的照片,一路打听,找到了“上天堂”殡葬店,要怪叔叔还她外婆,后又大闹灵堂。

“怪叔叔”气极口不择言:

“你看到烟囱里冒着的烟了吗?你外婆已经被烧成烟了,你再也见不到她了。”

外婆以为自己可以多活几年,从未和小文谈论起:人会死亡。

小文内心里,也是没有“死亡”这个观念的。

当被告知真相的时候,对她来说,是何其残忍。

后面的剧情中,莫三妹(朱一龙饰)的兄弟老六被车撞死,意外来得猝不及防,根本来不及和家人告别,只留下过度伤心的父母和还在孕中的妻子。

他们两个人都是突然走了,都未曾料到自己这么快和这个世界说再见,还没有和家人好好告别过。

对活着的我们来说,这就是最难过的告别:来不及告别。

死亡是让人心生惧意的,我们总以为还有明天,总是避讳跟身边人聊起这个话题。

避讳死亡的文化使得我们难以面对人生无常,也难以和逝去的亲人好好告别。

我们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更先到来。

所以,

来日并不方长,人只要有出生,就会面对死亡。

就像任何事情有开始,就有结束。

02正视死亡 接纳无常

《人生大事》中,男主莫三妹的父亲老莫手写遗书:

“人生啊,就像一本书,哪一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

有的呀,画上的是句号,有的画的是惊叹号,还有的画的是省略号。

孩子们,人早晚都会有这么一天,不要难过;

人呢,总归要有一死,什么名呀利呀都是过眼烟云。

人生除死,无大事。”

老莫还提出要求:说自己干了一辈子殡葬业,不要骨灰盒,拿一个空奶粉罐装骨灰,也不用俗套的吹吹打打方式送葬。

莫三妹虽然是子承父业,从事着殡葬行业,但他们父子俩之前谁也瞧不上谁。

之前每次有业务的时候,从未用心,吊儿郎当;经历过小文外婆、兄弟老六,还有另外两位的特殊葬礼后,才慢慢有所感悟。

他问姐姐怎样给父亲送葬,姐姐说了一句无心的话:人死了,不埋难道还要上天?

莫三妹受到启发,把老莫的骨灰从奶粉罐倒进烟花模具里,给扬上了天。

莫三妹看着满天的烟花,认为自己满足了老爹心愿,感到欣慰;莫三妹也终于成长,正视死亡这件事情。

死亡并不晦是晦气,那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的消失,我们也要学着和家人探讨这个问题。

有人就曾在知乎里这样问道:

孩子很认真问我“人死了是不是会变成星星?”,我如实说不会,她就哭了。

该如何与四岁孩子谈论死亡?

底下的高赞是这样回答的:

我们体内的元素甚至比我们脚下这颗蓝色星球更为古老,氢元素来自于大爆炸,碳元素来自于恒星内部的核聚变,铁元素来自于超新星的爆炸。

我们就是星辰的一部分,生于星辰,死后归于星辰。

是啊,我们就是星辰。

我们从小接受的死亡教育,都是一句传统的“死者为大”,堵住了绝大部分关于死亡的探讨。

我们很少有人,面对死亡,能够好好地思考:

如何接受死亡,如何与家人做一场体面的告别,如何处理生后事?

往往那些和我们郑重告别过后去世的亲人,想起他们,

才不会只有遗憾和后悔,有的是珍惜和羁绊;

才不会痛苦和悲伤,才有星辰入梦,温暖陪伴。

每个人死亡不能避免,那我们应该避免对死亡的焦虑。

03学会告别 活在当下

中华遗嘱库线上有“幸福留言”的小程序,也被人们称为“微信遗嘱”。

截止2022年的3月,中华遗嘱库的小程序上,已经有31.5万人咨询过,22万份遗嘱进行了登记保管。

这些立遗嘱的人当中,不光有老年人,中年人,也有年轻人,甚至还有00后。

也就是说,不光是老人、病人,现在的年轻人也在学着告别。

他们都去认真思考并行动:

如何处理生后事,如何接受死亡,如何活得没有后顾之忧。

《人生大事》中,主张给自己办“活人葬礼”的老爷爷,是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后,并着手去实施的人。

他在拆迁后,手里有钱了,孩子们却不孝顺,于是自己花钱请莫三妹为自己操办一场豪华的“身后事”。

他的举止在我们看来,荒唐至极,而这位老爷爷留给我们的却是"死亡积极"的生命思考题。

他为自己办葬礼,是为了与自己告别,向死而生。

想明白了生死,就能更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生活。

美国殡葬师凯特琳道蒂,在2013年提出过“死亡积极”的概念。

她并不是鼓励我们“积极去死”,而是鼓励我们转换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活着”,让我们公开去谈论死亡、健康以及临终的告别计划。

死亡很有耐性地等在我们身旁,陪伴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任何时刻我们都很有可能被死亡环抱。

当我们不敢面对死亡的时候,死亡的概念会不断地困扰我们。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

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当我们去思考并且付诸行动以后,死亡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沉重。

我们接受并理解了这种意义,就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在余生的每一天里,学会好好爱自己,好好感受,好好活着。

04

粉饰死亡、逃避死亡,都是在把死亡“藏”起来。

加缪说过:死亡是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

我们唯有接受,再积极面对。

世事无常,爱无来生。

正视死亡,接纳无常。

学会告别,活在当下。

生当尽欢,死亦无憾。

(全文完)

作者介绍:沈小外,追剧读书写作,用文字温暖你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大事》人生无常,珍惜当下,过好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