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选择的幸福

今天,在世界各国,男女大多是通过自由恋爱走入婚姻殿堂的,印度人的婚姻却显得非常奇葩。除了非常少量的人像我们一样采用自由恋爱的方式结婚,大量的印度人还是采用一种古老的择偶方式,简单地讲有点儿像中国古代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配偶。更要命的是,婚姻双方需要门当户对。

在历史上,印度曾是阶层固化的种姓社会,不同种姓之间是不能通婚的。虽然今天印度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在习惯上它的影响力是根深蒂固的。我孩子所在的学校有不少印度裔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在聚会时会根据种姓聚在一起,高种姓的人群是不接纳低种姓的。印度的种姓制度远比中学历史教科书里介绍的复杂得多。虽然按照一种划分方式,印度人被分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阶层,但是在每个阶层内还有进一步的细分,不仅有横向的划分,还有纵向的划分。全部算下来,印度不同的种姓有十几层、几十种。在任何社会里,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总是比较少的,因此高种姓的子女找配偶的选择余地就特别少,这就如同日本皇室可选择的婚配对象非常少一样。印度人一旦结婚,无论男女,基本上只能从一而终,因为虽然没有离婚限制,但是离婚后再选择的空间就更小了。

因此,印度人对婚姻基本上就是认命的态度。接下来的问题来了,这种半包办的、结婚前彼此缺乏了解的婚姻能否幸福呢?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并不比美国人差,同等收入水平的印度人,幸福指数远比美国人要高。在美国的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和整体幸福感要远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离婚率则在各个族裔中是最低的,即使是从事餐饮、出租车司机、收银员和其他简单服务的中低收入的印度人也是如此。

通常我们认为,当有更多选择时,我们会过得更幸福,但事实并非如此。印度人对婚姻没有选择,只好更仔细地经营他们的婚姻和家庭了,反而比那些只注重选择、不注重经营家庭的美国人要幸福得多。美国盖洛普等调查机构在对国民的幸福指数调査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离婚的美国人,在离婚5年后的幸福感(无论再婚与否)相比没有离婚时并没有提高。当然,打离婚官司的律师们不同意这种说法。人们的经济收入通常会在成功地选择职业或者更换工作单位后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人的幸福感和成就的取得,却不是来回来去选择的结果,而是在没有多少选择时深度经营的结果。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不选择反而获得幸福”。

对于印度人,他们不仅在婚姻中没有选择,在工作中大多也是如此。印度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是依然非常穷,当它的精英通过读书或者工作移民到了一个新的国家之后,几乎没有可能再回到印度,除非遇到极少的机会被派遣回国,代表跨国公司管理印度的分支机构。当然,极个别出身于名门望族、在印度有广泛人脉的年轻人除外。由于没有退路,绝大部分到了美国的印度人,只好死心塌地在新的国家里经营好自己的工作,并且在并不宽的上升通道里挖空心思、削尖脑袋往上爬。印度男人在生活上也没有太多的诱惑可以让自己分心,另外,由于女性在婚后常常不上班,承担了教育孩子和管理家务的事情,也让男人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工作上。当然,这也让他们在职场上比较有竞争力。相比之下,美国人在自己的主场,有太多的选择,不仅在婚姻上如此,在工作上也是这样。因此,很多美国人不仅有选择困难症,用中国的话说就是“挑花了眼”,而且常常不能专心在一家公司、一个领域傲太长时间。我们常常说美国人很潇洒,潇洒的另一面却是不够执着。非常有趣的是,如果你给印度人非常多的选择,他们也会和美国人或者中国人一样犯选择困难症,甚至在职业上的表现远达不到他们应有的水平。

最早进入谷歌的几位印度科学家能耐都特别大,他们以前要么是大学教授,要么是搜索领域公认的顶级专家。这些人在公司里资历老、人脉广,应该能获得更多的升职空间,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他们升到一定的职级后就再也上不去了。但他们不是因为机会太少,恰恰是因为可选择的机会太多。不仅在工业界如此,在学术界中国人在海外的发展也堪忧。20世纪80年代到美国的中国人,回国的很少,基本上一心一意在美国发展,他们很多人在美国的顶级大学里做了教授、系主任,甚至很多人还获得了自己所在领域的大奖。

但是近年来,中国留学生能够在美国名牌大学里立足并快速发展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吸引归国人员的政策起了作用,另一方面是选择太多,导致人太浮躁,不愿意长期在一个地方、一个领域努力经营,而做到顶级是需要时间的。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选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