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的爱情

        人常说世间女子都应是水化而成,要不怎么都形容女人是柔情似水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红尘浮世无数男子都为那柔情似水的蹁跹身影或是莞尔一笑而"寤寐思服"。素昧平生的一次偶遇竟会让木讷拙朴的血性男儿为之神魂颠倒,这应该就是古来有之的爱情吧!

        人生的每次相遇都好似久别重逢。我想世间万种风情的女子或许都是为爱情所生,今生的到来何尝不是在寻找或者等待那个约定三生的一见钟情。并梦想着彼此都能履行前世的诺言,琴瑟和鸣演绎一场风花雪月的《牡丹亭》,享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鹣鲽深情。

        林徽因,张爱玲,三毛 都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民国烟雾中滋养成长的现代文坛才女。那是一个满地落红铺就诗,一场秋雨写文章的沧桑年代,她们冠压群芳的绝佳才情让无数人为之倾仰。然而最让世俗所津津乐道和感慨叹息的是她们那比隽秀的文章流传更广的倾城之恋。

        林徽因在十六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林长民前往欧洲各地游学遍访,在英国停留的时段,遇到了应父亲之邀前来谈经论道的浪漫诗人徐志摩。徐初见林徽因便被其优雅的气质和翩如惊鸿的靓丽外表所深深吸引,而对林来说徐志摩的诗酒年华也让她沉醉迷离。徐喜欢林的优雅靓丽,林喜欢徐的满腹诗华和风流倜傥。就这样两位来自中国的福建老乡在康河的柔波里开启了一段旷世奇缘的康桥之恋。

        一时间才子配佳人,郎有情妾也意的珠联璧合在坊间传为美谈。

        诗人的浪漫特质总是憧憬着花前月下的爱情能卿卿我我的陪伴终生,当徐志摩不惧世俗的流言,背负着道德的谴责与原配张幼仪离婚后,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林徽因与梁思成突如其来的婚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但怎么听都像是“再别徽因”!尤其是结尾一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何其洒脱,然而这只是徐的故作潇洒,后来的陆小曼不还是那片风姿绰约的云彩所投射的阴影吗!

        世人都说是林徽因辜负了徐志摩以抛妻弃子为代价的一片痴情。其实那是不了解林徽因独特的人生观。她与徐志摩之间是一场风花雪夜的情恋,而与梁思成则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在她看来爱情是花前月下,婚姻是相濡以沫,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朴实的 ,爱情不食人间烟火,婚姻尽是琐碎家务。林徽因拒绝了徐志摩的求婚恰是为了护佑那份爱情的纯洁,不似糊涂的世人那样将爱情枯死在婚姻的围城里。而他与梁思成走入婚姻,生活上相互照料,事业上互相扶持,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则是另一种平淡的夫妻亲情。

        世间只有一位女子能清绝的将爱情与婚姻理解的如此透彻,名叫林徽因。所以后来她与恋人徐志摩,丈夫梁思成还有一位她的骨灰级暗恋者金岳霖能漫步沙龙谈经论道和平共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才子佳人间的爱情自然是不同凡响,徐志摩为林徽因惆怅的写下《再别康桥》,林徽因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终生把志摩怀念。

        张爱玲出生于簪缨之家,祖父张佩纶系翰林学士晚清重臣,深得当朝中堂李鸿章赏识,遂将女儿下嫁与他,也就成了张爱玲的奶奶。可见其出身多么华丽高贵。

        张爱玲此生绝对是为文学而来,莫不是文曲星下凡!天生骨血中就流淌着先祖恩赐的墨迹书香。她三岁能背唐诗,七岁就写小说,十二岁在校刊发表作品。这样的精灵悟性举世无双,岂是凡人所能为之!

        可以说继承了先祖的盖世才情她是很幸运的,然而出生在被历史潮流冲垮的没落贵族之家又是不幸的。父亲是旧王朝的纨绔子弟,守着几剩微薄的祖产挟妓吸毒,母亲却是有着进步思维的新潮女性,自是不容丈夫的颓废萎靡,以致与丈夫分道扬镳远洋海外。

        幼年的张爱玲是在爹不疼娘不爱的落寞氛围中躲藏在诗书门第世代典藏的章集里与文学有了不解之缘,只有在古典名著里才能排解孤独的寂寞,只有在浩淼词章中才能找到交心的知己。这样的成长环境造也就了她孤绝清傲的独特性情。

      可以说张爱玲的一生所爱只有文学。

        当年她与胡兰成之间的倾城之恋让整个上海滩都为她扼腕叹息,世人觉得这个孤傲的才女怎么可以将满腔清澈明朗的柔情委身于朝秦暮楚,花言巧语的汪伪汉奸呢?

        以张爱玲的孤傲个性是不会为哪个人而低眉为尘的,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更何况是沾花惹草,贪名逐利的胡兰成呢。

        张胡二人是因一篇文章而结缘,他们首次交谈就为双方的才学所折服,尤其是胡兰成赞她是民国的临水照花人,洞明世事未知,只需摇一摇芊芊玉指就可抵挡我的棍棒刀枪。而胡兰成也并非草芥之物,曾饱学诗书,满腹经纶,所以他精心编制的故事里肯定有张爱玲所喜欢或感兴趣的的跌宕情节。

        张爱玲说她此生有三恨,一恨海棠不红,二恨鲫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胡兰成恰恰是个造梦高手,张爱玲在他精心编制的梦里或许看到了神秘向往的另半部红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旗袍,却爬满了蚤子。胡兰成是个风月老手,背着张爱玲到处招蜂引蝶,为那袭华美的袍生养了瘆人的蚤。然而以张爱玲的清高傲世自是不会自降身段与之争风吃醋,因为她要的不是胡兰成这个躯壳,而是典当在他梦里的那半部红楼。

        因此,世人不必为胡兰成抛弃张爱玲而痛恨,或为张爱玲对胡兰成的错爱而惋惜。因为胡兰成只是张爱玲文学情节的一个投影而已,所以与胡兰成的结合其实是张爱玲与自己内心所敬仰的文学诉说了一段青梅往事。后来在美国与风烛残年的著名作家赖雅结合再次验证了张爱玲毕生对文学的钟情。

        她此生只与文学谈情说爱,无关风与月,不然怎么写出那么多令无数读者世代追捧的经典爱情故事呢!这就是孤傲绝世的张爱玲。

      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陈平出生于1943年的重庆,五岁的时候全家跟随国民政府偏居海峡对岸那个仍叫中华民国的台湾岛。三毛与她的两位前辈一样有着出类拔萃的才情和心思敏锐的感怀。但所不同的是,林徽因将爱情与婚规理解的清绝,张爱玲孤傲的与文学谈情说爱,三毛却将爱情苦苦追觅了半生。

        每个人的初恋都像是一场烟花,燃放时璀璨激烈,耀眼夺目,然而在你意犹未尽之时却瞬间化作狼藉尘烟,黯然凄凉。所以初恋是把双刃剑既能给予收获的喜悦又不免带来失落的惆怅。

        舒凡是三毛大学的学长,他们同在一个文学社团,文雅的谈吐和俊逸的气质深深吸引着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三毛绝不是最美丽的那一个,甚至有点普通,但却最沉醉痴迷。甚至几欲想要向心中的白马王子倾诉长久的相思之苦,只是碍于女儿家本应含羞矜持的颜面而欲言又止。好在善解人意的舒凡早就懂得了三毛的心思,同时也为她的淑美才华所折服,便主动向三毛捧出了娇艳欲滴的玫瑰。

        三毛迎来了生命中的初恋,既受宠若惊又欣喜欲狂。痴迷沉醉的将全部的爱倾注在了舒凡身上,曾经以为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感恩着上天的恩赐,梦想着与心爱的人步入婚姻的殿堂,缱蜷厮守。

        婚姻或许真的就是爱情的坟墓,当舒凡以各种理由拒多次的逼婚后,三毛破釜沉舟的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她告诉舒凡要么结婚要么她就远赴西班牙永不相见,当舒凡把不可理喻的三毛孤零零的扔在原地转身离去之时,她们的爱情也就雨打落花风吹散了。

        三毛是个理想主义者,总希望把每段情缘都修成正果。初恋给予了三毛对完美爱情的所有憧憬和渴求,虽然最终还是曲终人散,但这段感情在三毛敏感的心里烙下了一朵深深的梅花印,影响了她今后的所有情感历程。

        带着失恋的落寞情伤,三毛踏上了四处飘泊的疗伤之旅。没有新欢,难忘旧爱。爱情的创伤还需靠爱情来平复。三毛的生命里不能没有爱情,上天也曾给她安排了几程看似美好的姻缘,但那心头刻有舒凡印章的梅花烙毕竟还在隐隐作痛,反倒是每一次离散都会在伤口上撒一把盐。

      《撒哈拉的故事》让世人知道了有一个同三毛一样将爱情看做生命的西班牙情种叫荷西,世人都说遇到荷西三毛才算真正走出了失恋的阴霾,也找到了久违的真爱。我总觉得真爱就像是处子的贞操一生只有一次,也只能给一个人。

      有些人虽然能够替代但却永远不能忘怀,有些感情虽然深沉但不一定能够持久。三毛的确把真爱无私奉献给了舒凡,同时也接受了荷西对她的真爱。

        荷西善解人意,温和体贴,比三毛小七岁,在三毛眼里永远是个大男孩。为了帮心爱的女神完成梦想,他追随三毛来到荒凉的撒哈拉沙漠。在一家炼油厂日夜劳作赚取佣金给三毛租了房子,亲自打家具,给了她可靠的婚姻,对她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精神上给予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三毛正是陶醉在荷西精心网织的幸福中才完成了《撒哈拉的故事》这一耀世之作。对荷西来说三毛有没有对他付出过真爱倒无所谓,只要她能够欣然接受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这就是真爱的无私!

        后来荷西潜水意外身亡,三毛哭的撕心裂肺,一度精神恍惚。她总觉得内心对荷西有莫大的愧疚,欠这个善良的男孩太多太多了。可见他对荷西更多的情感是感激。

        根据台湾媒体的报道,三毛于1991年1月4日在台湾荣民总医院自杀身亡。消息一出,立刻震惊了海峡两岸。

        三毛的死因扑朔迷离,到目前为止还有人在探索她究竟是自杀还是谋杀?我想这终究是个迷,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确是为情所伤。

        这就是三毛,一个为爱情而生,又甘愿为爱情去死善感多愁的才女。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两朵玫瑰,一朵红玫瑰,一朵白玫瑰。摘到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拥有了白玫瑰,久而久之白玫瑰便成了衣服上的饭粘子,而红玫瑰永远是胸头的朱砂痣!

      爱情的魅力就在于无私付出时的痴心迷醉!

你可能感兴趣的:(才女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