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基础知识-存储管理

上篇介绍了存储器的相关知识,偏重的是硬件结构,本篇介绍存储管理的相关知识,偏重的是软件管理。

1 存储管理概念

操作系统,包括嵌入式系统,通常利用存储管理单元MMU(Memory Management Unit)来提供内存保护机制,实现系统内核与应用程序,应用程序与应用程序之间的隔离。

内存保护包括两个方面:

  • 防止地址越界:对于多个应用程序,每个应用程序都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
  • 防止操作越界:对于多个应用程序共享的内存区域,每个应用程序都有自己的访问权限。

存储管理的方式,通常可以分为一下几类:

  • 分区存储
  • 页式存储
  • 段式存储

嵌入式基础知识-存储管理_第1张图片

2 分区存储

分区存储又可分为两类:

  • 固定分区存储:分区大小是固定的
  • 可变分区存储:分区大小是可变的

2.1 固定分区存储

固定分区,是指分区的个数、位置、大小一旦确定后,就不再变化了。另外,分区的大小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不相等的。

对于新任务到来后的内存分配原则,有两种:

  • 多个输入队列:对于每一个用户分区,都有一个相应的输入队列。当一个新任务到来时,就把它加入到对应的队列中,要求这个队列对应的分区,是能够装得下该任务的最小分区。
  • 单个输入队列:所有的用户分区只设置一个输入队列。当一个新任务到来时,就把它加入到对应的队列中,当某个分区空闲时,就从队列中选择合适的任务去占用这个分区,在任务选择时,可以有两种分配方法:
    • 方式一:选择离对首最近的且能够装入这个分区的任务。当选中的是较小的任务时,则会浪费大量内存空间。
    • 方式二:先搜索整个队列,选择能够装入这个分区的最大任务,尽可能减小空间浪费。

嵌入式基础知识-存储管理_第2张图片

对于固定分区:

  • 优点:易于实现,系统开销较小(空闲空间管理、内存分配与回收算法复杂度低)
  • 缺点:内存利用率不高,产生内存碎片;分区总数固定,限制了并发程序的个数

2.2 可变分区存储

可变分区,是指分区不是预先划分的,而实动态创建的,在装入一个程序时,系统根据它的需求和内存空间的使用情况来决定是否分配。

当一个程序开始运行,要求装入内存时,系统就会从空闲区划出一块进行分配;当程序运行完则释放存储区域,变为空闲区。

在具体实现可变分区管理时,需考虑三个方面问题:

  • 内存管理的数据结构:系统会维护一个分区链表,记录每个内存分区的情况(分配状态、起始地址、长度等)
  • 内存的分配算法:当新任务到来时,需决策分配到哪个空闲分区,通常有4种分配法 :
    • 最先匹配法:从链表头,按顺序找到第一个能装入新任务的空闲分区。接着把该空闲分区中按照任务大小分割,剩余的部分仍是一个空闲分区,将任务装入,并更新分区链表
    • 下次匹配法:与最优匹配法类似,区别是每次分配后记录位置,下次再分区时从此位置开始查找,而不是从固定的链表头开始查找
    • 最佳匹配法:将新任务状态与其大小最接近的空闲分区中。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产生的空闲分区可能很小而无法使用
    • 最坏匹配法:每次都选用最大的分区进行分配,避免出现不可用的极小分区,但较大的空闲分区也不被保留
  • 内存的回收算法:当任务运行结束释放内存时,若有相邻的空闲分区,则需要合并为一个大的空闲分区,并更新分区链表

对于内存的分配算法,可以看下如下实例:某计算机系统内存大小128k,采用可变分区分配方式进行内存分配,当前系统的内存分块情况如下图左图,现有一个作业4要分配9k的内存,这这种分配算法的分区情况如下图右边4个子图所示

嵌入式基础知识-存储管理_第3张图片

可变分区改善了固定分区的一些缺点,但作为分区存储本身,仍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 当进程运行所需的内存大于系统内存时,则无法将整个进程一起调入内存,从而无法运行该程序

3 页式存储

页式存储,将进程空间分配为一个个页,同时将系统内存也分配为一个个页,例如都是4K的大小。

这样,运行程序时,每次将需要运行的逻辑页状态内存中,运行完再装入下一个要运行的页,这样就解决了空间极大的进程运行的问题。

对于逻辑页,可以用页号和页内地址表示:

  • 页号:与内存中的物理块号并不是对应的,需要通过查询“页表”得到对应的物理块号
  • 业内地址:或称页内偏移量,与内存中的物理偏移地址是一致的

嵌入式基础知识-存储管理_第4张图片

比如上图中,其地址长度32位,页号占用20位,页内地址占用12位,则页面总数为220=1024K=1M个,页面大小为212=4K

对于页表的表示,如下图,左边是进程中的页号,通过查询页表,可以得到右边内存中对应的块号。

嵌入式基础知识-存储管理_第5张图片

通过页表的方式,可以实现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 逻辑地址:页号+业内偏移
  • 物理地址:物理块号+页内偏移地址

两种地址的页内偏移是一样的,所以地址转换,只需要先计算出页号与物理块号的转换关系,即可进行地址转换。

嵌入式基础知识-存储管理_第6张图片

页式存储的地址转换,可看如下实例:

题目:页面大小L为1k字节,页号2对应的内存块号b=8,将逻辑地址A=2500转换为物理地址E

由题目可得如下分析:

  • 页面大小1k,则页内地址占用10位
  • 逻辑地址2500转为16进制为0x09C4,取低10位为业内地址,即0x01C4,页号为0x02
  • 由题目知页号为0x02对应的内存块号为8,对应的16进制为0x08,将其与业内地址组合,可得物理地址为0x0x21C4,十进制即为8644。

或直接使用十进制计算:

  • 页号P=A/L=2500/1024=2,由题目知,其对应的内存块号为8

  • 业内偏移w=A%L=2500%1024=452

  • 则物理地址为:

    E=b*L+w=8*1024+452=8644
    

页式存储的优缺点:

  • 优点:内存利用率高,内存碎片小,分配与管理简单
  • 缺点:增加了系统的开销,可能产生抖动现象

4 段式存储

段式存储与页式存储比较相似,区别是段式存储不是按照固定的大小分割内存,而是根据进程的逻辑功能进行空间画法,这样便于内存共享,只是每段的空间大小不同。

4.1 基本原理

与页式存储类似,段式存储每段的表示,由段号和段内地址组成。

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则是通过段表的查询来实现。

嵌入式基础知识-存储管理_第7张图片

看一个实例,例如,某进程的段表内容如下,当访问段号2,段内地址400的逻辑地址时,进行地址转换则会出现越界异常

段号 段长 内存起始地址 权限 状态
0 100 6000 只读 在内存
1 200 读写 不在内存
2 300 4000 读写 在内存

因为段号2对应的段长只有300,而段内地址400则超出了范围,地址4400为非法地址

4.2 段页式存储

段页式存储,则是将段式存储和页式存储结合起来使用,对进程空间先分段,再分页。

段页式存储优缺点:

  • 优点:空间浪费小,便于存储共享与存储保护,可以动态链接
  • 缺点:管理的复杂度与开销增大,需要的硬件增加,执行速度下降

5 总结

本篇介绍了存储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存储管理的分类:分区存储、页式存储和段式存储,已经不同存储方式的地址转换方式与优缺点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嵌入式系统基础,页式存储,存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