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STO系列(二):区块链行业公认的“胖”协议是否同样适用证券型通证?

前言:相信熟悉互联网的筒子们都听说过“瘦”协议,“胖”应用这个说法,在互联网的价值分布中,应用占大头,协议只占一小部分。区块链的出现,却发生了逆转,由于共享协议层的庞大功能,大大降低了Dapp的开发门槛,使得价值分布由应用层向协议层转移,变成了“胖”协议,“瘦”应用。而如今区块链界的STO横空出世,那“胖”协议是否依然适用呢?且看下文分析~此文来源于medium,作者Jesus Rodringuez,编译Chloe

“胖”协议理论已逐渐成为区块链领域被公认的原则之一。 在Joel Menegro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胖协议指的是在区块链技术栈中,大部分价值都集中在共享协议层,只有小部分价值分布在应用层。 这种关系正好与互联网形成鲜明对比,在上一代共享协议中,其主要价值都集中在应用层。


当Monegro发布“胖”协议的文章时,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可以划分为第一层协议层(例如以太坊,恒星或NEO)以及第二层新的应用层(功能性通证)。毫无疑问地,“胖”协议的论点主要关注的是功能性通证模型。然而,从那时起,市场对金融和其他资产的通证化的兴趣快速发展了起来,这种资产被称为证券型通证。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证券型通证使得我们用于功能性通证中的许多原则面临挑战,而“胖”协议也不例外。在我看来,“胖”协议概念背后的许多观点并不适用于证券型通证。

证券型通证和功能性通证的投资区别

关于证券型通证的定义以及它和传统的功能性通证的区别有很多种说法。而所有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证券型通证实质上是一种投资工具,其唯一目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获取投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会通过购买证券型通证,以分红,资产增值或其他能创造价值的模式来获得回报。

从这个角度分析证券型通证有助于我们理解与传统的功能性通证相比,在价值创造的方式上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功能性通证的价值主要受分布式网络和协议的特性驱动,而证券型通证则是受金融市场原则驱动而获取价值。因此,对证券型通证而言,“胖”协议可能就没那么胖了

证券型通证的分层

要了解证券型通证是如何创造价值的,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基本层。在第一层,我们可以放置传统的区块链协议,如以太坊,恒星,EOS或NEO,它们可以实现分布式应用的基本模块构建。其他通用程序协议(如FileCoin或Oraclize或0x)也可以放在此层面。该层绝对遵循“胖”协议理念,并且核心价值由堆栈的下部累积。

在第1层协议之上,我们可以放一些通证化平台。这一层是基于不同模型的证券型通证的生产者,例如金融产品或其衍生品。在这一层,我们可以放置诸如PolyMath,Securitize,Harbour Dharma Protocols等平台。随着证券型通证的增长,该层可能变得相关性更高并开始从第一层协议层中获取一些价值。

最后,第三层是围绕证券型通证本身构建的产品。从衍生模型到投资工具,金融市场中的大部分产品都可以在证券型通证领域中进行复制。该领域不受网络和计算资源的基础协议的限制。新的数学和投资模型可以使用不同的证券通证进行不断组合,在价值创造方面有很大的空间。你可以想象一下,金融衍生品的整体市场价值或达千万亿以上,将超过全球所有经济体和股票市场。证券型通证只是打开了建立在通证基础上的全新的金融模型世界的大门。证券型通证的这一层明显地不适用功能性通证的很多原则。

那么证券型通证将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 这个答案估计没人能回答。但我有个大胆的推测,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将从第一层协议转移到第二层平台再转移到第三层证券型通证产品,最终大部分价值会累积在第三层。 我知道这个想法对许多人来说似乎有争议,但它符合金融市场的许多历史模式。 下图说明了这种演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揭秘STO系列(二):区块链行业公认的“胖”协议是否同样适用证券型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