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堤行江自流

作者:张醒醒

(本文写于2018.4.16)

时隔多年,我终于踏足湘西这片土地,走近沈从文笔下的水乡小镇。

凤凰,是我向往了多年的地方,这份向往,始于《边城》,始于《三三》,始于沈从文。第一次读《边城》,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课本里的节选读完后,我找了全文来读,十几岁的年纪,还不能理解文中的深沉,却对简单、质朴的生活和情感感受至深,于是沈从文这个名字便在心中烙下烙印。在那个单纯爱幻想的年纪,一份对湘西水乡小镇的向往开始形成。其实我更愿意将这份向往称为执念,兴许是假文青强加的厚重感,兴许二者本就一念之间。

后来的一段时间,我读了沈从文的文集,第一篇是《三三》。时至今日,我已经记不起这篇短小说讲了什么,对这个故事深刻的印象是来自于故事结尾带给我的感受,三言两语却让人瞬间痛彻心扉。我觉得沈从文笔下的故事开始时总像湘西流淌的水一样平缓悠远,招人遐想,结尾却只一两句话就让人眉头紧锁,心头一酸,哽咽难言。

那个时候并没有很爱看书,那个年纪可能更喜欢幻想吧。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带来的心灵冲击,在影响了我的作家当中,沈从文是第一位。以至于在后来的一段时间,我写了一个故事,没有刻意模仿,风格却像极了他,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当时灵感乍现,我提笔写下了我所熟知的一个老人的一生,一个活了大半辈子,从50年代走过来的传统女人,生活中没有什么大风大浪,细细去品,平淡却不平凡。就像《边城》里的生活,不过是些家长里短罢了,可读起来却那么柔情,差别就在于用心感受与否。

我同样不能记得我写了怎样的故事,还记得的是一打白色草稿纸和铅笔字迹的底稿。其实我并不擅长写作,高中语文也只是平均分罢了,考试的作文要求800字我得想办法凑,但写那个故事时候却莫名的才思泉涌,现在想来,一部《边城》打开了我对生活的心灵视角。遗憾的是后来没有多看书,多写作,常常是有了想法,提笔却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放弃了。我自认为我是极不擅长表达的,无论用文字还是言语,矛盾的是,我的内心情感却细腻丰富,而我也是渴望表达出来的。小时候总想把任何一件带给我强烈感受的事情记录的清清楚楚,生怕我会忘记,于是日记甚至细致到当天穿什么衣服,午饭吃了什么......但其实什么也没有写清楚。令人发笑的是,之前读到小时候的一篇日记,开头第一句便是“今天这事我永远也会忘记......”读了一下,我对日记中所讲述的事情毫无印象,小时候的天真可真是让人脸红,哭笑不得。

长大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记录经历的事,认为许多事忘记反而更好。也渐渐明白重要的不是一路走来的经历,而是经历之后的感悟和成长,曾经的经历逐渐沉淀变成了现在的我们。对文字,我始终是有一份热爱的。现在我再次提起笔,认真的组织语言,记录一些事情,抒发一些感慨,不似小时候写日记记流水账。

从张家界到吉首的火车上,我看了《边城》的电影,一部很老很老的片子,为了那份执念我提前缓存想要在去的路上重温故事。有些情节还是会让我眼眶微润,可是我清楚的知道换做任何一个故事,这样的情节我都会有如此反应。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只是当初看故事的人长大了啊。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再看了一遍《三三》,故事读下来,心头却没有任何波动,我惊异的发现,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感知竟然有这么大变化。让我感到恐慌的是对生活的感知不似从前那般,思维明显受到半年的工作经历的影响。相比较学校,社会环境复杂很多,弱肉强食的商业环境更是逼迫人不得不硬着头皮迎难而上。半年间我经历了无数次好不容易做好的心理建设突然崩塌,重建,崩塌再重建。身边背景和经历不同的人每天说着无关痛痒的笑话,时而也表现出有所保留的真诚,我时刻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坚持初心,不要受旁人影响。

工作的半年带给我的改变是巨大的,这种改变更应该说是成长,心智的成熟和内心的坚定让我在半年后的今天知道如何选择,面对事情不会不知所措。当然,再读《三三》后我也告诫自己成长的时候不可掐断了对生活的触角,那是最美好的东西。

读过《边城》,再游凤凰,我总觉得心里老是带着一丝文字带给我的忧伤,有人说古镇总是渲染这种气氛。其实心里的忧伤既不是来自《边城》,也不是来自古镇刻意营造的环境。这份情感或许是对过去的感怀,亦或是对明天的彷徨,不论是什么,总之它真实的存在于心底,是生活的一部分。沈从文教会我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很难言说,但总在面对选择的时候给我莫大的力量。兴许可以从《三三》中的两句话去感受。“三三如同一般的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母女俩人把饭吃过后,在流水里洗了脸,望到行将下沉的太阳,一个日子就打发走了”,也如《边城》里说的“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

时光就像这流淌不尽的沱江水,岸上行走的人啊,各有各的故事。生活或许就是当下正经历,未来尤可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自堤行江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