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松浦弥太郎一样认真生活

u=3311819957,3890534800&fm=26&gp=0.jpg

阅读松浦弥太郎的第一本书是从《一百个基本》开始的,断断续续读已经读过他写的三四本书,包括《最好也最糟的书店》,与最近新出的《生活的一百个基本》。如果说东野圭吾是日式推理界的No.1,松浦在国内书店生活随笔这个分类能轻松拿下日本作者第一位。

读过他之前的几本书,每次合上书,都会有自己在读鸡汤的感觉。指望通过阅读这类书提升自己当然不现实。但是等到下次闲下来想读些什么的时候,又莫名选择松浦的书。我仔细想了一下原因,可能在装帧方面他的书开本都很小,便于携带。在书店陈列的时候,与普通的32开比起来更显眼。其次,每篇文章篇幅都很短小,读起来不费劲。也不像更严肃的非虚构类图书,需要简单回想一下之前的内容,才能继续读下去。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让我觉得读他的书会找到生活的幸福感。

虽然我不能像这位撰稿人一样品尝那么多美食,去那么多地方游历。但是松浦交给我的只是关心生活中每个小细节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和自己在当时和事后的体验。让你关注当下的书,国内作者不止一本。但是日本作者总会关注一些小事,小到我们都会忽略的事情,或者不屑于去写,或是不想坦白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刻。但这些正是日本作者关注的点。所以以上是我对松浦的散文一读再读的原因。

读过《最好也最糟的书店》会知道,松浦是个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高中毕业就怀揣打工挣来的钱去美国西海岸闯荡了。他的第一桶金是在街头售卖装裱好的周刊摄影照片。之后将美国的设计杂志拿回本国售卖,并用赚来的钱在东京黑目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书店。之后他本人就和摄影,设计,排版与写作结下缘分。松浦这样的成长路线恐怕和国内的年轻人很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继续追随他。优衣库杂志Life Wear上就有他的文章。

我记得他在书里说过,虽然回国后靠开书店也只是勉强维持生活,但好在结交了很多朋友。有一些人看到他为书店制作的独立刊物,也邀请他来撰稿。他本人也不会拒绝任何委托,基本把自己的时间表全部排满了。松浦也曾去设计学院教授排版知识,这和他常年接触原版图书有很大关系。他还说,在书店里工作要每天摸一遍在售的图书,才能记住他们所在的位置,我深以为然。

最近读完的《去生活》是松浦的一本生活随笔,内容涵盖工作,美食,旅行等等。笼统来说这些都是生活方式的论述,每篇文章都像生活类杂志刊登的专栏文章。不同主题按不同章节区分,但全书并没有特别明确的主张,所以带着轻松的心情阅读就好。哪怕空闲的时间只有3-5分钟也可以读完。

以下是书里我很喜欢的几篇文章,在这里列出:

Chapter 2

'为了一个人写'的文章:
里面的写作准则对我很有启发

竞争型社会是一次长跑:
再厉害的冠军也不可能保持长胜,有胜有负,稍微多赢的状态比较好

Chapter 3

幸福源于捐赠的长椅:
外国公园的长椅上会镌刻捐赠人的姓名与一句话,坐在上面休息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令人开心的生日手账本:
记载他人生日的手账本,每月都有特别的几天

Chapter 5

制作年表,深入读书:
阅读历史书,并自己制作大事件年表便于考证

Chapter 6

寻找一号店,感受原点:
去探索连锁店的总店,感受一切开始的原点

想按檀一雄的做派去旅行:
从城市地铁的终点站坐车到另一个终点站,就能很快熟悉这座城市

Chapter 7

忘不了的阿尔勒早餐:
限量薰衣草味蜂蜜,只有住在当地才有机会享用

后记: 余味的好坏
做菜不光当时味道好,吃过以后也要留下很好的余味。做事也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像松浦弥太郎一样认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