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赏读第11期 | 旅之绘本Ⅱ:一本书上游中国

上一周,我们一起共读了内容十分丰富的无字书《旅之绘本》,寻找其中的世界名画,此次,我们聚焦旅之绘本第七卷之中国篇,在这样薄薄的一本书中,游览全中国。当然, 我们依旧只列出了一部分,等你继续探索哟!


安野光雅的《旅之绘本》系列,第七卷终于来到了亚洲,开始了中国之旅。从青瓦白墙的江南水乡,走到苍劲辽远的西北大漠,溯流而上,古风古韵的美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扉页上,安野光雅此处模仿了《清明上河图》,你看出来了吗?原图如下:

安野光雅在书中多处致敬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唯一存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并且有趣的做了一枚“入张择端之堂”的印章(下图右下角)!

清明上河是北宋时的民间风俗,就如同现在的节日集会一般,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清明上河图》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上图模仿的是汴河场景部分,横跨汴河的木质拱桥(作者甚至画出了桥的内部结构及施工过程)之下,有一艘大船正待过桥的场景。原图如下:

这里,致敬了城内街市部分,骆驼商队入城的场景,你又发现那枚印章了,对不对?

据介绍,安野光雅在上世纪来访中国的时候曾见过《清明上河图》局部,并一直对未能见到全本心怀遗憾。他认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能征服所有人的壮美画卷”,也深深为张择端笔下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及精致的工笔折服。

离开中国后,借鉴《清明上河图》的画法,他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重现在绢布上,创作了《旅之绘本VII:中国篇》,甚至还在其中两页盖上了“入张择端之堂”的篆刻印章,并表示:“假如我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我希望能拜在他的门下,向他请教。”

因此,对于中国篇,安野光雅不仅在形式上采用了中国古书的右翻设计,以绢布作为画材,用温润沉静的水墨画质感衬托出文明古国的独特气质;在内容上更是仿照《清明上河图》的画法,以溯流而上这条假想路线为线索,描绘两岸的丰富多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和清明上河图一样,安野光雅的“中国之旅”也是从郊外的水域开始,从乡村到城镇,接着又走进乡村……那么,安野光雅在书中,还带我们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哪些地方呢?待我们带你去“游览”几处:

-1-

这里,是江南水乡古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杭州、乌镇、西塘……这里的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古老而优美的故事,每一座房子都可能是位名人的故居…小桥、流水、民居,无不令人向往。

-2-

这里,是有着“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的代表,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百度百科上介绍: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

-3-

此处细节借鉴于黄土高原。安野光雅说:“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植被稀少,雨天一身泥,刮风时黄沙蔽日,不是很适宜居住。但是,人们依然在这里劳作和生活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较量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此外,书中多幅场景中的更多细节,还藏有很多我们儿时的回忆,如滚铁环、打煤球、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滚铁环,旧时传统儿童游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全中国。玩家手捏顶头是"U"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66厘米左右的黑铁环向前跑。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亮。

打煤球:小时候住平房,家家都有煤炉子,用来烧水做饭,煤球是家里一直要准备的燃料,用普通煤渣加黏土,浇水和匀,用工具压制而成,成品也叫“蜂窝煤”。

舞龙、舞狮、踩高跷: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用舞狮来祈祷狮子的保佑。

踩高跷是我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其表演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

更多书中的名作细节,期待你跟孩子一起共读此书时,有更多的发现;也欢迎你跟我们在社群、下面的留言中进行分享。

本篇内容由@桃子 @无敌小薇 @宁 等提供资料,由@瑩丫儿总结、发布,在此一并感谢。

文中配图、资料来自网络、百度百科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绘本赏读第11期 | 旅之绘本Ⅱ:一本书上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