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西方小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像

    《怎么办?》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    俄国作家

    1846年,赫尔岑发表了他的著名的长篇小说《谁之罪?》,时隔十七年之后,作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在监狱中完成了他的著名的长篇小说《怎么办?》。这两部小说不但在两位革命民主主义作家本人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俄国文学史上也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为什么会这么的说呢?且不说他们都以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艺术描写来吸引着读者,光是这两部小说的书名的名称本身,即“谁之罪?”和“怎么办?”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与此同时,作为两面镜子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谁之罪?”逐渐地被“怎么办?”的所取代。因为没有多少人会不断地去追究“谁之罪”的问题,而是更多地会不断地去追问和思考“怎么办”的问题,这也就向新时期的作家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

    列宁曾高度地评价了《怎么办?》这一部小说,他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学,这种文学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我在一个夏天就把该书读了五遍,每一遍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我们的列宁同志几乎把作者的作品都读了,可惜的是,我们的作者同志却没有去碰过列宁同志的任何的一本书。要不然历史会不会发生些什么的实质性的变化,我就不敢地去妄加断言了。

    其实,该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从小说的内容上看,这是一部我们既熟悉又不陌生的三角恋爱的故事。三角恋爱在以往的俄罗斯文学中,基本上是以悲剧的形式来收场,当事人不是进行决斗,就是自杀,或忧郁而终。而在该小说中,作者没有去继承或习惯地去写那一些所谓的写作的老套路,而是赋予了更新更深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思路,这大概就是作者的高明独到的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微拉,普罗霍夫和吉尔沙诺夫,这三位“新人”以崭新的方式去处理了他们之间的这一棘手而又复杂的三角恋爱的关系。这一处理的方式和解决之道,充分体现了“新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的人际关系。所谓的“新人”,就是指先进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三人都是出生贫寒的平民知识分子,目标远大,品行端正,头脑清醒,意志坚强。他们在爱情的生活中,在革命的实践中,表现出了无私的平等精神,兢兢业业,实实在在,不屈不挠,不懈不怠。与“谁之罪?”里的“多余人”构成了鲜明的遥相呼应和真实对照,俄国的文学史上的“新人”也就应运而生了。

    该小说是作者在被囚于单人的监狱里,受尽了凌辱和迫害,用了110多天的时间写出来的,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也是向人民发出的革命的号召书。有一位读者说;一想到他葬送在西伯利亚荒原上,痛苦地虚度光阴,心里就十分难过,总想为他做些什么?当然这一位读者也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

    所以我在想呀,两位伟大的作者所提出的“谁之罪?”和“怎么办?”是一对充满着辩证法的命题,也是一对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的命题。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人类的社会还存在着战争与和平,进步与落后,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这一对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命题就永远也不会失去它的意义和魅力。

    好了好了,该小说我匆匆地读完了,读得不到位,理解的很粗,好像读书的感觉也不在状态,就去写上这么一段颠三倒四的,离题八千的字,该打该罚也就咎由自取了。

    还是抄录书中的一小段,来结束今天我对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小说的所谓的看书的心得吧。他们的人数虽然少,却能让所有的人的生活欣欣向荣,没有他们,生活就要凋敝,萎缩;他们的人数虽然少,却能让所有的人呼吸,没有他们,人们就要闷死。正直善良的人多不胜数,这种人却寥若晨星;可是他们在哪一群人中间好比茶里的茶硷,醇酒的芳香;那一群人的力量与美质都来自他们;这是优质人物的精华,这是原动力的原动力,这是世上的盐中之盐。这一小节的话,大概就是作者所要歌颂的那几位所谓“新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目中的西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