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迟到大半年的文章。
我的基本信息:2016级 同济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报考院校及专业: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 美学专业 (学硕)
初试成绩:政治69,英语一64,专业一716哲学综合知识114,专业二868西方美学史111,总分358;复试成绩:83.2
可能大家首先最关心的是准备初试的时间安排,对此要明确的是,复习进度的时间安排因人而异。有人可能适合温水煮青蛙的马拉松长跑,有人可能是短距离爆发冲刺型的,因此不要因为别人的复习进度而影响自己的安排和心态。
但是我还是一开始想说一定要想清楚报考这个院校和这个专业,以及这个城市。一定要想明白。我希望考虑到的不仅仅是单方面自己的冲动和兴趣,还是要考虑到以后的就业选择、定居的城市,以及学历提升、学校专业的授课内容是否符合你的兴趣。面对很多考量的因素,想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一定要尽可能地多查找各种信息,这样才能做出理性的决定。
文章很长,但是我想真的想取经的人和对我感兴趣的人会看完的。好了,以下是正文:
【文章太长了快速不看版】:
7-10月第一轮看书;
11月第二轮复习 看第二遍书 整理框架; 第三轮复习 补充框架 看框架想知识点;
12月疯狂模拟练题,写字写到手抽筋。
参考书目:
专业二: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朱立元老师《现代西方美学二十讲》;专业一:赵敦华老师《西方哲学简史》、吴晓明老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复旦教研室主编《中国古代哲学史》
我是2019年4月份一边在图书馆摸鱼,一边看B站叶郎先生的《美学原理》,看完这个后才下定决心考美学专业的。当时还在看赵敦华老师的《西方哲学简史》,这本书我似乎看了两三个月才看完,毕竟是非哲学本科的看这个有点吃力,尤其是面对康德那一章节(裂开)。
因此,我差不多是在2019年6、7月份才开始正式地备考。7月份初那段时间,我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包括参考书目、考试真题、往年进入复试名单及各项科目成绩、各种复旦哲学院的考研经验贴等,然后将关于考试的信息专门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同时这个本子还记录每个阶段的学习进度规划List等杂事。信息掌握够了,就会对12月的初试有了大概的了解。比如考试真题告诉你复习的内容、重点和难度是什么、比如进入复试名单的成绩告诉你每一门的成绩目标差不多要达到多少、比如进入复试的人数和初试分数线一比较说明了什么情况。
先说说专业课的的复习安排:
完成以上这些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了。我六七月份看的第一本美学专业书是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这本书必看,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涉及到,附录还有几位黑格尔之后的美学家,感兴趣可以选择看看。还是那年暑假,这本书看完后,我抱着好好学习的心态,又看了别的老师写的西方美学史,比如李衍柱著的《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暑假看的)、章启群著《新编西方美学史》(9月之后看的)。因此,关于传统西方美学史的教科书我看了三本,但是不可建议模仿,坏处是对于应试来说比较费时间,好处是对于可以比较地来看得出新颖的说法。
暑假8月中下旬我开始看朱立元老师写的《现代西方美学》,这本书很厚,且绝版了,但可以在网上买到影印版。但是内容涉及得十分全面,这里面说了二十多个西方现代美学流派。我本来也是抱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虔诚心态,一字不落地看,直到从8月中下旬看到10月份还没看完后,我就挑着考试大纲涉及到的美学流派看了。如果被这本书的厚度吓到了,可以看朱立元老师写的另外一本书《现代西方美学二十讲》,这本书就简练多了。供大家选择。
我是在9月份开始看关于专业一哲学知识综合的,看了2个月,我是比较忐忑的,因为我觉得这个难度很大,而且我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地学习这些。所以一开始还是比较实在地抱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虔诚态度,看了好几个版本的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复旦教研室出版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杨立华老师的《中国哲学十五讲》、赵敦华老师的《西方哲学简史》、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看这些书的同时,也记录了大量笔记,因此很费时间。关于记笔记这件事,大家谨慎对待,希望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是不知道自己还适合什么别的学习,所以就先耿直地记下了,不过真的很费时间力气,请好好选择。同时,当时有个朋友跟我说我这样看好几版本的哲学教材并不是以应试结果为导向的,很浪费时间,因为目标是以考试通过为前提的,考试没有通过别的知识储备再深厚也没用,这也有点道理。因此,我还是把各种见解和选择的方法说出来让大家选择。
之后我开始第二轮复习,就是把重点书目滚第二遍,滚的同时,将真题与书本结合地记下书每一章节的知识点 。按照人物+关键词记,举个例子,比如柏拉图 : 《会饮篇》谈美、灵感说 迷狂说 诗人被逐出城邦 政治和艺术的关系;亚里士多德 :有机整体 悲剧定义 净化说(卡塔西斯) ;黑格尔 悲剧、戏剧冲突、三个艺术时期等等。可以在白纸上写下思维框架图。这个方法是我一位学姐教的,很棒。
第三轮复习,建议应该结合真题考试范围,开始思考自己答题要选择做哪些题目了(特别适合于专业一哲学综合)。哲学综合考试内容涉及到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科学哲学、逻辑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题目是选做的。2020年之前的几年是名词解释(12选6)+3道论述题(在很多题里选3道)。因此要结合自己考试的专业和自己的知识储备来选择做那方面的题目。比如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我的专业是美学,因此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必敲定要做一道美学的题目。而我的外国哲学学起来比较累,因此完全不考虑做外国哲学的论述题部分。但是我的论述题还准备了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选择中哲是因为之前中国哲学看了这么多书,选择马哲是因为选择范围小,考到的几率大。剩下的,要看往年真题,有很多重复率高的题目,有的比较好容易把握,可以重点准备。Plus,马哲推荐看B站吴晓明老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再配套书本来看,对于考试的马哲部分足够。
之后在第二轮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又丰富扩充。对于重点书目可以快速地再看一遍。我9月份一入驻图书馆后,就借了《美学大辞典》、《外国哲学大辞典》,这两本书在11月最后一轮复习的时候用上了。我把现代西方哲学、西方哲学(黑格尔及以前);西方传统美学、西方现代美学的名词解释扫描打印出来了。扫一眼并圈画这些名词解释有两个好处,1.快速地再整体过一遍专业二和专业一的外国哲学部分. 2.可以重点复习(背)考试命中率高的几个名词解释,毕竟自己写的没有人家学者写得好,但是我不喜欢背,只要能理解了就能写得出来。当然,我的室友听了这个方法后觉得没啥用,也没啥意义,因此还是看个人选择了。
到了最后12月的写题时间了。一开始跟挤牙膏一样写不出来题,写到这里,我还是要感谢我亲爱的学姐教我写论述题的脉络。我只想说,一定要给自己留有写题的时间,不动笔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多少。两个专业有不同的练题方法。对于专业二,我把我能查到的所有专业二真题都写了一遍,练练手也练练知识点,毕竟重复率很高。其次,我把现代西方美学考纲涉及到的13个美学流派,都当成论述题写了一遍。然后哪里写不出来了就查缺补漏。对于专业一,我在真题里找到几个重复的、且符合我应试选题的题目来写了一遍。比如我明确我的论述题要写中哲一道和马哲一道,所以往年真题中的中哲和马哲的论述题我都练过了。比如我明确我的名词解释要写马哲、外哲、中哲的,我也练过真题里的这些名词解释了。到最后12月一定要好好保护手啊,手指甲长了要剪掉,因为长时间写字会卡到皮肤里会很痛。
还有很多技巧,比如我当时买了很多不同的黑色水笔,只为了寻找出与我书写的笔迹搭配最事宜的那一款。比如打印考试卷面然后在上面练题,提前掌握好论述题、名词解释答题的篇幅多少合适以及格式如何美观。
对于政治,可能有很多同学在看网课跟着学,但是我比较社会主义地勤俭节约,一直不喜欢报班学习;也不喜欢看咸鱼网课,因为觉得很浪费时间,我也没这么多时间花在政治上。我的政治是全程看肖秀荣的书,命题精讲看完,1000题刷没刷完我忘了,10年真题的选择题做完,肖8肖4选择题做完,背肖4大题。
对于英语,其实英语在考研中是最能拉开差距的一门,没有之一。如果翻翻往年分数,就能发现大家的专业课其实都差不多,只有英语能轻轻松松拉开十几二十分的差距。英语还是要日积月累的,短时间没办法迅速提升。我考英语一,英语二的题也可以刷了,英语一刷了2遍,英语二是否刷了两遍我忘了,反正我英语也就那样了,所以只能提醒大家要重视英语。
写到最后,从8月到12月,在图书馆每天从早坐到晚的秩序感其实是很棒的,再加上在学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但是有时候也会有焦虑和烦恼,因此要做点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对我来说,是每天的美式,是偶尔的游泳,是晚上吃好饭在校园里散散步,是听钢琴曲,是到落地窗前和同学聊聊天。不管如何,一定要在这艰难的时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inner peace,也就是怎么让自己舒服怎么来。对于考试,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对于要考的东西,你把握好了就行。这很love and peace,但是也是很安稳人心的一句话。
Best Regards to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