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东方味道的英雄主义

《流浪地球》的昨日票房已经逆袭为单日冠军,拿下同档期冠军毫无悬念。

微博讨论380.2万,阅读10亿;知乎问题“如何评价刘慈欣小说改变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回答数4688条;豆瓣影评10万加……如此高的观影讨论度,给出的关键词是“硬核”、“恢弘磅礴、“类型片的新纪元”等。

的确,从票房和评价两个角度看,《流浪地球》开辟了中国科幻大片的元年。在此之前,中国的科幻片寥寥无几,少数的几部对年轻人来说也相当陌生。人们都在等待着,谁能第一个做到这件事。《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大家并不陌生,《同桌的你》就是他的作品。在赚快钱这件事上,他也确实有两把刷子。

但原本就是科幻迷的郭帆,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拍出一部填补中国科幻片空白,充满科幻梦的电影。于是他用1年多的时间写完剧本,用7个月的时间拍摄电影:3000张概念设计图、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米实景搭建……郭帆和他的团队一点一滴搭建起了《流浪地球》这个宏大的命题。

《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人类拖着地球逃亡的故事,如同现代版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它很好诠释了中国人对家园、土地的情感。在西方的《星球大战》、《异形》、《星际迷航》等电影中,主角们多是为了去寻找一个新家园而努力。但在《流浪地球》中,面对灾难,我们的设定是集体逃离,搬家是带着地球一起搬。这一场需要一百代人奋斗终生的事业,是不是听着就很中国特色?

故事里幸存的人们全部搬到了地下城,那里也有学校。电影有一个场景,是学生们在课堂上朗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篇讲希望与期盼的文章,和电影的主题很贴切。相比于地面上已然冰冻成雕塑的建筑,急速老化的太阳、岌岌可危的地球……人类用单薄和渺小的方式,继续延续着我们的文明。

这是一场长达2500年的流浪。2500年,对于永恒般的宇宙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人类来说,是所有的文明史累积的时间,是公元前5世纪到现在:从耶稣的诞生,西汉的建立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现在……直面残酷,相信人定胜天,多少次的努力其实是没用的,但仍然不放弃还要继续抗争下去的精神,就是我们小时候听过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东方人对故土的眷恋,对集体力量的坚信,在西方炫酷的超能力电影里,显得那么愚笨和顽固。油管上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评论: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美国人选择坐飞船离开,而中国人则想要拯救这个地球。爱家、爱集体、爱国、爱故土……这些东西听起来很主旋律,但让观众很买账。


以下剧透预警

“从流浪地球计划启动的第一天起,我就再也回不去了。”

电影有两个关键词——流浪和回家。主人公刘启,最开始带着妹妹逃离地下城,离开庇护去外面看看,本质上就是一种流浪,这是影片的第一条主线。父亲刘培强在太空执行任务准备回家,则是第二条线。当地球在逃逸的过程中,掉入木星的引力场将要与之相撞时,故事的第三条线浮出水面——为了拯救地球,人类面临的生死之战。刘培强曾告诉过刘启,“你能看见木星的时候,我就会回来。”可最终父亲驾驶着飞船冲向木星,帮助儿子和地球上的人点燃了木星,他用自己的牺牲换回了家园的平安。这对父子经历的故事,是在流浪中失去,却在失去中回家。

电影的情感核心是希望。影片开头,课堂上的妹妹韩朵朵曾经回答老师的问题:“我没有什么希望,我就想去外面看看。”可当地球危在旦夕,所有人都放弃希望,离开赤道的行星发动机基站时,她告诉所有人:“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回家的唯一方向。”

在美国超级英雄大片千篇一律的今天,我们拍出了自己的硬科幻电影,工业水准的场景搭建;令人叹服的长镜头处理;冰冷宇宙背后最能戳中国人内心的情感表达。向《流浪地球》致敬,希望以未来,岁月以文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地球:东方味道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