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雷曹: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聊斋志异》的《雷曹》一篇讲述了一个神奇浪漫而又让人十分感动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乐云鹤,他有一个朋友叫夏平子。两人的关系十分要好(少同里,长同斋),同乡又同窗使得二人相互引为莫逆之交。

夏平子聪慧过人,十岁的时候就已文采出众名闻乡里。乐云鹤资质稍差一些,但他虚心求教,夏平子也诲人不倦。由此,乐云鹤文采渐长,二人名重乡里,可谓一时瑜亮。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两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铩羽而归。更为不幸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夏平子染上瘟疫重病而亡。

由于经年累月忙于攻读八股文,夏平子不事产业,家中贫困潦倒,以至于其死后竟无法安葬,只留下一对孤儿寡母,惨兮兮地存活于世上。此情此景,唏嘘之余,不由让人感叹,明清时期的科举着实害人不浅。

值此危难之际,幸有莫逆之交乐云鹤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料理了夏平子的后事。此后乐云鹤更是竭尽所能救济夏平子的妻儿,让这对孤儿寡母能够维持生计,赖以存活。

就这样,乐云鹤苦苦支撑着,他的家境其实也不殷实,日子变得越来越艰难。他自叹道:“以夏平子的才学,终其一生尚且碌碌无为,无法高中,何况是才学不如他的自己呢?人生本就苦短,如若想要求取富贵,不如早做打算早点改变,否则的话就辜负此生了。”自此乐云鹤放弃读书考取功名的人生追求,转而经商去了。


每次读到此处,我总是感慨万千。这次无奈的转身,对于乐云鹤来说,华不华丽?我不清楚。但一定很痛苦。

因为这意味着对自己数十年来科举入仕梦想的全盘否定。试想一下吧,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辛辛苦苦心心念念地奋斗着、追求着、执拗着,到头来却被冷酷的现实逼的自己亲手将其打碎,于谁而言,都很残酷。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乐云鹤的人生迎来新生。

事实证明,选择好赛道比埋头瞎努力更重要!乐云鹤买卖做的不错,不到半年光景,家里的日子开始红火起来。

一日,他到金陵(现南京)做买卖,休息于一家旅店。这时,他看到旅店里有一个长相奇特的人。只见此人面带忧容且神不守舍,身材高大,却又瘦骨嶙峋。

一饭之恩

乐云鹤便走到此人身边,问到:“你是不是想吃点东西?”那人并未回答。乐云鹤心想,他可能不好意思说。于是将自己的食物推到他的面前。只见那人直接用手捧着食物就狼吞虎咽起来,不一会就将食物吃光了。

于是乐云鹤点了两个人的分量给他吃,但还是很快吃完。乐云鹤索性叫店家拿来猪肘子与许多馒头给他。就这样他又吃了相当于几个人的饭量,这才说吃饱了。

大凡奇人异士,都有异于常人之处。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明。此人饭量如此惊人,让我不由地想到鸿门宴上救主的樊哙——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果不其然,乐云鹤后来遭遇的事件,一件比一件神奇。

那人吃饱之后,拜谢到:“三年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吃那么一顿饱饭。”乐云鹤则说:“你本来是一个壮士,何故沦落如此呢?”此人就说:“我有罪在身,故而遭到上天的责罚,但是不可向外人说。”

接下来的故事我就不细说了。当乐云鹤整理好行装,准备离开的时候,那人紧紧跟随,不愿离去。乐云鹤向他辞别,他却说:“你有大难,我要报答你对我的一饭之恩。”

于是二人同行,旅途中,乐云鹤邀请那人一起用餐,那人却推辞说:“我一年只吃几顿饭而已。”这让乐云鹤对其更加好奇。

第二天,两人乘船渡江遇到惊涛骇浪,船翻了,两人连同货物全部落入江水之中。等待风平浪静时,只见那人背负着乐云鹤踏着江波破水而出。他把乐云鹤放到一艘客船上,又踏着波浪而去。

不一会,他拉了一条船回来,将乐云鹤扶到船上,并叮嘱其安心休养。自己则又跳入江水之中,用双臂将落入水中的货物一一打捞上来,如此反复多次,竟将落入江中的货物一件不落的全部打捞到船上。

乐云鹤感激地说道:“你救我一命已经足够报答我的恩情了,现在你连货物也帮我打捞上来,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了。”

此处不妨稍作议论。在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体系里,报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尽善尽美的完美追求早已刻入民族的基因。

故而我们可以看到,可以感受到,勤劳朴实的中国人在许多事情上面总是追求极致。通俗地说就是,不做就不做,一旦决定做了,就务求做到最好。

“一饭之恩”无疑是报恩的一种生动诠释。故事中的怪人(神人)对乐云鹤的报恩与韩信千金赠漂母又有何异呢?

还是接着说故事吧。

一饭之恩已报,那人就与乐云鹤告别。乐云鹤感其救命之恩,苦苦挽留。最终皆大欢喜,二人再次结伴而行。

后来,乐云鹤将神人带回家里,吃住也都在一起,宛如一家人。而神人果如前言,每隔十几天才吃一顿饭,但是一吃就必定吃下大量食物。

有一天神人又来向乐云鹤告别,乐云鹤依旧苦苦挽留。巧合的是,当时天色正暗,眼看着就要下雨。乐云鹤听着滚滚雷声,喃喃自语:“云里面不知是什么样子?雷又是什么东西?要是能到天上去看看,这些疑问就能解开了吧?”

神人笑着说:“你真的想到云中看看吗?”

过了一会,乐云鹤感到很疲倦,于是靠在椅子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睡梦中醒来(不知道是不是灵魂出窍),他感觉自己的身体摇摇晃晃,不像是坐在椅子上。睁开眼睛,则发现自己已置身云端。

他惊讶地赶忙站起来,却感到一阵阵的眩晕,就好像晕船一样。用脚踩了踩,只感到柔软,不似踩到地面。抬头看天上的星星,就好像近在眼前。乐云鹤怀疑自己正在做梦。

摘星

他仔细地审视着这些星星,感觉星星就像是镶嵌在天上似的。大的如水缸,中的如坛子,小的如杯子。用手去摇动,大星星一动不动,但小星星却可以晃动,就好像可以摘下来似的。

于是,乐云鹤摘下一颗小星星藏在衣袖里。他拨开云雾往下看,只见大地苍茫,城市彷如豆粒般大小。不由地心中暗自想到:“要是一不小心失足掉下去,那可真是死无葬身之地呀!”

蒲翁的这段描写实在是天马行空且十分浪漫。古往今来,人们皆爱仰望星空。与苍茫浩瀚的无尽星空相比,人类的存在显得是多么地渺小。故而仰望星空,既是对神秘苍穹的敬意,也是对渺小人生的探寻与求索。

蒲翁把这段写的惟妙惟肖,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摘星星?这是无数孩童都有过的美好愿望吧!经历了诸多生活磨难的成年人们,您还有那颗纯真的赤子之心吗?

咱们接着往下说,神奇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正当乐云鹤担忧自己处境的时候,突然他看到两条龙架着一辆彩车而来。两条龙的尾巴一甩,豁然做响,如同牛鞭声。彩车上有一个大容器,里面装满了水。有十几个人正在用勺子舀水往云间泼洒。

这些人忽然见到乐云鹤,都感到很奇怪。乐云鹤仔细地看了看这群人,发现那位救他的神人也在其间。神人则对其他人说道:“这是我的好朋友。”

于是,神人拿了一把勺子给乐云鹤,让他也跟着一起向云间洒水。

恰好当时人间正是大旱,乐云鹤接过勺子拨开云雾朝着故乡的方向,尽情地泼洒。

过了一会儿,神人对着乐云鹤说:“我本来是雷神的部下,因为前次下雨的时候犯了错误,所以被贬下凡间三年。今天期限已满,也到了我们告别的时候了。”

于是神人把驾车的绳子从云端向下抛,让乐云鹤握紧绳子向下坠。乐云鹤感到害怕,神人笑着说:“不用害怕,大胆往下便是。”乐云鹤按着神人所说的话去做,果然不久之后就来到地面了。一看所处位置,已在家乡的村门口外。而那条绳子也渐渐地被收入云间,看不见了。

握绳而降

这时,乐云鹤才发现,大旱的情况已经得到缓解。只是奇怪的是十里以外的地方,雨水仅仅淹过指头,而唯独他的家乡,河道里却涨满了雨水。

乐云鹤缓了缓神,整理好心绪,就匆忙回家了。一到家里,他将手探入衣袖里,发现刚才在云端摘的小星星还在。说来也怪,这颗小星星白天看上去就像一块黑色的小石头,到了晚上却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把整个房间都照的一片明亮。

乐云鹤把它当宝贝一样,层层包裹着,细心珍藏。只有贵客到访的时候,他才肯拿出来照着喝酒。

一天晚上,乐云鹤的妻子对着小星星梳头。忽然看见小星星渐渐变小,直至小的像萤火,并且萤火在空中乱飞。正当乐云鹤的妻子感到诧异的时候,萤火一下就飞入她的口中。她想咳又咳不出来,最后竟然吞咽到肚子里了。

这可把乐云鹤的妻子吓坏了,她赶紧跑过去告诉乐云鹤,乐云鹤也感到十分奇怪。

当晚入睡之后,乐云鹤梦见已故的夏平子对自己说:“我现在已经是天上的少微星了。从前你对我的恩惠,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次承蒙你从天上把我带到地上,说明你我缘份未了。现在我愿意作你的孩子,以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此时的乐云鹤已经三十岁,还没有孩子,这个梦让他很高兴。过了一段日子,她的妻子果然怀孕。及至临盆时,整间屋子都被照的光芒四射,就如当初的那颗小星星放置于桌面上一样。

于是乐云鹤将孩子起名为星儿。星儿自小就聪慧过人,十六岁就考中了进士。


以上就是《雷曹》的全部内容。故事里的乐云鹤无疑是让人羡慕的。他虽然也饱受八股文之苦,但幸运的是,他能早早醒悟,弃文经商。同时,又因为自己的一系列善举,收获了神灵的报答,使得生活和谐美满,人生重获新生。

《了凡四训》里有这么一段话,即“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做人呀,千万不要事事都绞尽脑汁地算计,须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为人处世,还是单纯些好,与人为善,就是对自己行善,切记切记!

最后蒲松龄在文末评价到:“乐子文章名一世,忽觉苍苍之位置我者不在是,遂弃毛锥如脱屣,此与燕颔投笔者何以少异?至雷曹感一饭之德,少微酬良友之知,岂神人之私报恩施哉,乃造物之公报贤豪耳。”

大意是:乐云鹤文章虽名重一世,但他忽然发觉冥冥之中自有天定,自己其实并不适合走科举取士这条路,于是弃文经商,这和班超投笔从戎又有什么差异呢?至于雷曹感念一饭的恩德,少微星(夏平子)酬谢好友知遇之恩,哪里是神人以私报恩呢,这分明是造物公然报答贤士豪杰啊!

蒲翁的这段评议,一定掺杂着很深的个人情感吧!蒲翁也是年少就以神童之称闻名乡里,可是终其一生却始终无法在科举入仕这条路上取得成功。在无数的日日夜夜里,蒲翁也一定愁肠百结、彻夜难眠吧!也曾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也曾动摇过科举入仕的梦想吧!

但这又能怎样呢?梦醒时分,依旧还要在屡战屡败的科场上坚持着,战斗着。

或许正如《聊斋志异》的第一篇《考城隍》中的那句诗一样——“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纵使历经千翻磨难,依旧无法得偿所愿,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来过,我奋斗过,我战斗过,此生足矣!

“岂神人之私报恩施哉,乃造物之公报贤豪耳。”这句评价实乃点睛之笔。人在做天在看,知世故而不世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斋志异》雷曹: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