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恐龙美食之旅,探索恐龙的进食指南

儿子最近几个月非常喜欢恐龙,每天一回家就是抱着他那些恐龙玩具和恐龙书,来回重复着一些角色游戏,兴奋的时候还会拉着家里的所有人和他一起扮演着中生代恐龙世界,对恐龙的痴迷程度好比一个甜食狂的人对蛋糕的喜欢程度。每个孩子到一定的年龄段就会对恐龙、蜘蛛侠、超人等强大的人物产生迷恋和兴趣,这是他们心理上进入了一个英雄主义敏感期,因为恐龙的强大,所以很多孩子会非常喜欢恐龙。而且恐龙是已经灭绝的动物,对孩子不会构成威胁,孩子赋予恐龙什么力量,它就是什么力量,让孩子有掌控感。

孩子一旦喜欢什么东西,就会有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每天不停的为什么为什么,而作为老母亲,对恐龙知之甚少,面对孩子的提问,只能被问的哑口无言。尤其是关于巨大的恐龙那时候吃什么,如何进食的,让孩子不得其解,老母亲也无法作答,只能救助书。《那时候恐龙吃什么》就是一本中生代动物的日常饮食指南,里面不只向我们讲了恐龙,还把食用不同食物的动物们分门别类,这本书将回到恐龙时代,看看那时候的动物都是怎么吃饭的——有集体狩猎的盗龙、在水里抓鱼的棘龙,还有各种奇特的鸟类、昆虫和哺乳类动物。


作者汉娜 • 邦纳(Hannah Bonner)在西班牙马略卡岛的一个美国人家庭长大,从小喜欢画画,热爱大自然。汉娜非常喜欢研究史前时代的事,并非常享受尽可能地把那时候的场景以最真实的方式重新呈现出来;她还喜欢卡通和漫画这种生动的绘画风格,这本书就是这样的风格。

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漫画笔触,让科普变得有趣

学龄前孩子都是以玩为主,向孩子讲述枯燥的科普很容易让孩子对此感到无趣和逃避,会不想接触科普。以故事为主的科普让孩子有串联性。《那时候恐龙吃什么》里面把恐龙拟人化,把他们搬上了餐桌旁,像我们人类一样吃饭,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容易理解。用生动的插画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的说明了中生代动物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除了孩子喜欢的恐龙还有生活在那个时期的其他动物,作者还贴心的根据动物的饮食不同分为了:食肉动物、食昆虫动物,植食性动物,鱼食性动物,食太阳生物,食废物生物。根据分类了解当时动物们的饮食习惯。


用拟人的修辞让恐龙对话,增加了科普的趣味性,让孩子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些科普。通过恐龙之间的对话,把“嚼东西靠脸颊”这个点传导给孩子。还可以让孩子明白通过动物的外观特点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

通过植物与恐龙的对话,向孩子解释什么叫做光合作用,植物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在书的最后还图解了光合作用,给孩子来一道知识加餐。



通过阅读了解食物链

了解了中生代生物的饮食,孩子就会发现,肉食恐龙吃植食性恐龙,植食性恐龙吃植物,植物吃阳光和水,还有一些微生物吃大自然中的废物。这样一个顺序形成了一个闭环,也就是一个食物链。

让孩子在阅读的时候明白“所有的生命都需要食物才能生存,生长能量和营养,就这样从一个生命传递到另一个生命,向一个圈似的不停循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食物链。食物链上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有分解者。书中把食物链形容为一个蛋糕,蛋糕里的每一层都会消耗掉自己获得的大部分能量,而把一小部分能量传给上一层,以此直观的解释为什么食太阳生物最多比如植物,植食性动物比较少,而肉食性动物更少了。


从现象到本质,书中增加了“问问科学家”环节,把孩子好奇的问题让权威的科学家来解释。

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化石判断恐龙的饮食习惯呢?原来通过他们的头骨和鼻孔的方向来判断的。鸡笼和鳄鱼的吻部都有小小的窝,现在的短吻鳄身上也有这样的窝,里面有压力传感器能用来在水中找到猎物的位置,棘龙的鼻孔也是一个线索,棘龙的鼻孔长在头骨较高的位置,所以棘龙可以把长嘴放进水里,水却不会灌进鼻子。

主角与科学家的对话让孩子不止了解了棘龙的饮食习惯,还让孩子了解到科学家的判断依据与过程,从现象看本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虽然是童书科普,但其丰富程度一点不少。书中一共加入了近百种的中生代动植物,除了各种各样的恐龙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海里的生物。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那个不曾经历的时代所拥有的生物特色,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果孩子喜欢恐龙,那么这本《那时候恐龙吃什么》一定是孩子必不可少的科普书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一场恐龙美食之旅,探索恐龙的进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