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国士信陵君为何郁郁而终?


这是  漫谈偶记 的第 6 篇文章


题记

无双国士 信陵君

1


战国四公子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出自西汉政治家贾谊《过秦论》上篇。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劝谏汉文帝吸取亡秦教训。

战国四公子为何名气如此之大?



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不断东进。秦独强而六国弱。在这样的背景下,纵横家张仪苏秦应运而生。


他们有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的为了荣华富贵。游走于各国之间,成为诸侯的座上客,全凭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


各国贵族出生高贵,家财万贯,握有丰富的政治支援。为抵御强秦,纷纷礼贤下士,招揽四方英俊。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司马迁《刺客列传》里面耳熟能详的刺秦王的荆轲,就是付燕太子丹所托。



以养“士”闻名天下的莫过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其中的信陵君就是今天的主角。


2


信陵君魏无忌


不同于金庸武侠小说里面对帅哥的称呼。

战国时期公子通常指的是国王的兄弟。


魏无忌,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被被封于信陵(河南宁陵县),后世称其为信陵君。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历来为人所称道,包括后来统领五国破秦的故事,每次读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



这么一个无双国士为何在窃符救赵后留赵十年?


和魏王兄弟俩冰释前嫌,击退秦军,替魏国续命后,又为何郁郁而终?


答案如下:


3 


六国各怀鬼胎


我个人认为信陵君在战国四公子中最出类拔萃的。

信陵君窃符救赵,为的是姐姐,其实也是秉承仁义的真本色。一直以来他靠仁义广交天下英俊。

赵国有难,平原君多次求救,他怎能坐视不理。

他窃符救赵,解围之后在赵国待了十年。

秦重整旗鼓,对魏国用兵。大军压境之际,魏王不计前嫌,恳请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出手相救。

各国听说信陵君领兵,纷纷派兵援助,五国诸侯联军大破秦国。

可惜此时秦国独强,六国贫弱。只能是延缓秦国统一的步伐。

《六国论》对于秦之所以统一,六国之所以破灭做了精辟分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单个的秦国肯定不是联合起来的六国的对手。

可是六国就是六国,并不是铁板一块。

大家都有自己的盘算。

4


秦王励精图治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国不单有商鞅变法,还有远交近攻、连横合纵的策略。不断蚕食六国,再加上秦国六代君主个个励精图治。

六国不是没出过能君,比如:

魏文候用贤养贤,魏国首先崛起。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辟地千里,使赵国能跟秦国分庭抗礼。

齐威王也重用孙斌,虚心纳谏,使五国朝会。


楚怀王灭越国,甚至攻破函谷关,差点亡秦,可惜别的国家出于利益出面解围。


燕昭王金台招贤,命乐毅伐齐,以弱胜强,差点灭了齐国。


可是这些国家明君就那么一两个,被蚕食是迟早的。


5


信陵君功高震主


秦国不单强在有虎狼之师,贤相良将,还善用反间计。



历代秦王都不是贪图享乐之辈,都舍得花重金去收买敌国重臣。比如赵国的廉颇被相国排挤,换赵括领兵就有了后来的长平之战。

无独有偶,信陵君率五国退秦后,魏王开始怀疑他,秦王花重金收买被捶杀的晋陛的门客,给魏王挑唆信陵君有自立为王的野心。

总结为两点:

▼魏王胸无大志,无容人之量。

▼信陵君窃符救赵,率五国之师退秦救魏。立不世之功,名满天下。

天下只知有魏无忌,不知有魏安釐王。搞得做哥哥的很没面子。

这时候小人诬陷正合魏王心思。

甚至说,魏王知道魏国会被灭亡,只要自己还是魏王,自己能苟活,管不了那么多了。


被收了兵符信陵君成天沉湎与酒色,不出四年,郁郁而终。

这样的例子在六国比比皆是,被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还有哪些值得讨论的英雄呢?


欢迎留言,下期再来讨论!


关注『 漫谈偶记 』,下期更加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双国士信陵君为何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