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不懂,浮于表面,那是因为你的读书姿势不对

文/花花姑酿

什么是知识?安安静静躺在书本里的不叫知识,只有知识在你身上发生效用,那才叫真正属于你的知识,否则你与知识的距离就像下水道和长江、亚马逊河的距离。

百万公众号创始人粥左罗和朋友约定读同一本书,事后聊读后感。

朋友听完特点分享后感叹:“咱俩读的是一本书吗?为什么你读完收获如此之大,而我不仅没有你理解得深,还有很多东西读过就忘?”

看电影也是一样的,有的人看完之后不知所云,而有的人则写出来的影评鞭辟入里、分析透彻。

那这中间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对学习者来说,是否善于对信息材料进行解码决定了对知识的掌握效果。


一、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

采铜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写到:“对信息材料的解码,需要用新知识来解构旧知识,是新旧知识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因而也会带来既有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于是我们内在的知识结构就不断动态地演变着。”

最近在《中国合伙人》中看到了刻意练习,看到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打造作为老师的核心竞争力,作为领导者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教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孟晓骏跟王阳说他的电影教学法效果慢,不系统他口语好的核心在于他懂美国人的思维逻辑,知道美国人在想什么,让他把这一套教给学生。

孟晓骏成了王阳的导师,给他提供反馈。

王阳说到《china daily》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内容在华尔街日报上就根本看不懂,主要原因在于用美国式思维。

孟晓骏表示说得很好,让他更具体一点。

王阳举了一个家里来客人了,中国人会说欢迎,而美国人则不会,直接进去就是了,说come in

再形象一点,你跟一个洋妞谈恋爱谈了四年,她说要独自一个人回美国,你不应该跟她说别走,留下来,而应该什么话也别说,转头就走,否则她会像对待一件行李一样对待你。

通过孟晓骏的指导,王阳从他的电影教学法转到了更高效更核心的教学方式上来,贯彻想要学好英语就要学习美式英语思维上来。

如果我不了解刻意练习,也就解读不到这些,知识是解读新材料的原料,只有拥有了更多的知识,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二、把旧知识和新知识关联

①经验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并影响大脑的

无论是学习动作,还是背公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大脑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用神经科学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产生了强关联。如果没有关联这个过程,就算有再多闹细胞,你也不会变得更聪明。

小时候学了一段英语之后,自己就总结出来记单词的高效方法,就是通过音标背单词。

因为很多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的发音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只有把音标学会,知道怎么读,然后总结出字母和字母组合对应的发音,这样我基本就是单词只要读几遍就可以把一单元都单词全部记住。

这样一种字母和音标联系的方法让记忆变得无比有效,而不像死记硬背那样,花了大量的时间,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还有当背一篇课文时,把课文想象成一幅图画,这样更容易把课文背出来。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起来。

专家之所以比普通人学得多、学得快、学得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采取了更为出色的方式,来组织、利用信息和知识,从而在大脑中产生了更高效的突触“连线图”。

②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成为大师并不神奇,只要开启了暗箱,我们也有机会成为大师。

首先,手中有锤子。写作就是一件让脑子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关联的脑力活动,因为要论证观点,就要搜索相对应的证据来论证。

其次,输入足够多。现在看《中国合伙人》,看到了刻意练习、成事的野心;看《激战》看到人身上的自律;看《头文字D》看到了一万小时理论,这些都是经常阅读的结果,否则看不到什么对自己有用的,而仅仅只是看过了而已。

再次,保持好奇心。遇到新鲜事物,多研究一番,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向自己提问。李笑来说:“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看书的时候,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会停下来寻找联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

当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时候,比如学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问题,你看你能否回答出来:

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哪一年提出来的?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点提出来?

⑵你能举出三个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联系的知识吗?

⑶你能举出三个适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场合,以及三个不适用的场合吗?

通过问题的引导,关联逐渐加深加强,所关联的知识也就越紧密。


三、高效关联的两个方法——比喻法和内在化

比喻是文学上的概念,把一种事物比作另外一种事物,在视觉上让我们有直观的感受。

我们用旧事物来认识新事物,旧事物是我们已知的,当两者存在相似之处时,新事物对我们来说就变得不那么陌生。

比如把神经元比作城市之间的通路,这样就把平时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做了可视化的转化,理解也就更进一步。

斯科特杨在《如何高效学习》中写到:“比喻就是在不熟悉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比喻在文学中主要提供视觉上的相似,而在整体性学习中联系的是类似的过程:事件或者信息的顺序。”

什么内在化?内在化就是在脑海中想象图画的过程,而且有声音、触觉和情感等。

当你制定自己的目标时,想象自己成功以后的画面,夫妻恩爱,在国外度假,享受人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如此你的动力就会更强,目标就更容易实现,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在知识获取方面,把所学习的知识想象成一幅图画,来更好地内化。

当学习“元认知”这个概念时,我就想到家人买来好吃的,就情不自禁地拿起来就想吃,但是由于身体和健康等原因,不能随心所欲,在这一刻,我内心的小人发现了这样的倾向,及时得制止了这种冲动的行为。

当这个概念出现时,这个场景也同时出现帮我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写在最后

读万卷书获得更多的知识,行万里路获得更多的体会,新知识和旧知识旧经验融合,让我们大脑的神经元更加四通八达,这样就遇到了一个满腹经纶、学识丰富丰富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读不懂,浮于表面,那是因为你的读书姿势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