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清朝内争与鸦片战争》

        对于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我们持有一个怎样的观点呢?是否还停留在学校历史课本上的简单概述。现在我们需要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场战争,了解另一个故事,不一样的历史。(学历史,看历史,最有趣的莫过于用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历史事件,你会发现,原来某件事是多么有趣、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

一、清朝内部两派争论影响统治者决策

1.在面对英军进犯时,朝廷内部反而陷入保守派和强硬派的争论之中,一个求和一个主战。

2.皇帝派出的保守派官员无心战斗,欺上瞒下,不干实事。

3.强硬派过于自信激进,缺乏实质的反思。

内部斗争,导致了清朝决策层在战略上的摇摆不定,结果既没能全力应对战争,也没能审时度势,及早止损。并且战后,双方的斗争也使清朝没能充分反思,积极改革。

二、最高决策者犹豫不决和决策失误

1.道光皇帝在保守和强硬路线之间犹豫不决,用人不当,缺乏一贯的坚定决心,更为尴尬的是每次都踩错步点。

2.受当时客观条件影响,信息沟通不畅等因素导致决策失误。

3.道光帝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负责人,在该开战的时候用保守派,该求和的时候用强硬派。

三、当时人的认知局限

        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是败在军事水平落后,也是败在政策摇摆不定,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败在认知水平上,同样,鸦片战争失败,虽然激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义愤,但他们对战争成败的思考,仍然没能触及本质,这仍然主要是认知水平不足的问题。

      当时的中国人,无论保守派、强硬派,还是皇帝本人,他们都处在历史的局限性中,谁都不清楚世界格局,不知道中国在世界上已经落后,还在用传统的一套办法解决自己从未见过的难题。如果他们知道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是以中国的市场和原材料为目的进行殖民侵略的话,“强硬派”也没有底气硬扛到底,“保守派”也能明白,苟且偷安是不可能的。

        可惜,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种认知才逐渐建立起来,我们的民族国家意识也逐步确立,中国才会有符合历史潮流和世界文明进程的外交政策。要想符合历史潮流,中国人就必须“开眼看世界”,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这一点才是这段历史给中国当时留下的现实遗产。

你可能感兴趣的:(01《清朝内争与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