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秩序的回归

疫情在减退,生活也在继续。

上午上了四节课,中午一点钟时去买菜,发现菜市场边上那个卖肉的摊子又开了,很高兴。

从菜市场里面买了菜,回到他摊子的面前。他还是那么有礼貌,哥、哥地叫个不停。

“还是老样子,二斤瘦肉和一斤五花肉。”

“没了,五花就剩这一块了。”他搓搓手,有点儿为难地说,“整个一上午,都卖光了,大家都排队的买。”

他指指旁边摞得高高的空盘子,

“全空了,就剩这么一点儿了。明天早点儿来吧。”

我推着车子想了想,“那就有多少是多少吧。给我切个块儿。”

回到家,一边看着盆子里的生肉,一边思考一个问题。

这次疫情这个山东人走了一个多月,估计是暂时回不来,但为什么一回来买卖还是那么好,稍微晚一点儿就卖空了?

他卖的肉比市场里贵一点儿,市场里并排有四个摊子在卖肉,他的另外一边就是一个小超市,里面的肉比他也便宜,为什么大家还会选他家,甚至还记着他家。

道理很简单,他卖的肉好,新鲜,整齐,他卖的肉我回家可以只抄一次水就直接下锅炖,炖出来没有一点儿邪味,而那个市场里的肉就需要多抄一次水。放在锅里炒糖色,就能感觉到大小均匀的肉块在锅里很快乐地跳动着,吐着油,发出滋滋地响声,看起来就很有食欲。

除了肉的质量很高,在他的摊子上,我们可以想要多少就切多少,就算切多了,也会主动问一声:“多两块钱的行不行。”想要哪块他就切哪一块,没有强买强卖,有时还会问问做什么吃,给我们建议用什么样的肉。与他相比,超市里的人态度不好,常常一卖就是一大块,而市场里的肉贩子态度虽然很好,但总有一种连哄带骗的感觉,买他的肉,放心,犯不着为了省几块钱还要和肉贩子斗智斗勇,练出一双火眼金睛。

其实我承认,我对他的好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心理作用,甚至是一种偏见,他家的肉未必比别家的肉好很多,性价比也不一定最高。因为我并没有在所有这五家店当中都买过肉。这对我来说就是习惯,我已经习惯于在他这里买肉,习惯于他的礼貌,诚实和勤劳的样子,虽然我从来没问过他姓什么,但他在我心理世界里代表着某种正常的秩序,一旦失去了他,就会觉得一切都有些别扭。

而今他回归了,虽然还戴着口罩,但我觉得正常的生活正在慢慢归来,希望这样的标志越来越多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秩序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