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整理的内核是让孩子感受自己越来越擅长收纳整理,通过整理收纳获得自主感

  STORY:

Q:如何让孩子讨厌玩游戏or东西乱放?

如果家长拿出催促孩子学习的方法,来催促孩子玩电脑游戏,孩子一定能很快戒掉电脑游戏。

首先,告诉孩子:人生就是一场游戏,连手游这么简单都玩不好,人生肯定也混不好,长大肯定吃苦头。然后,制定一个超出孩子能力的游戏目标,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并且设立一个完成目标后的物质奖。孩子玩游戏时在旁边指指点点,孩子操作失误的时候拍桌子瞪眼。孩子不愿意玩游戏的时候,告诉孩子:你看那个谁谁家的孩子玩游戏玩得多好,你怎么就不行?

孩子终于达成游戏目标之后,马上给他物质奖励,用买好吃的、或者发零花钱来奖励孩子玩游戏的成果。要不了多久,一旦大人不再监督(撤走外力),孩子就不会主动再去碰这个游戏了。

答案是不是哟有点出乎意料?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通过外力,回调孩子内驱力的例子。

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获幸福的能力。而拥有内驱力的孩子,不仅学生时代成绩较好,更容易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里的达人,也更有可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今天的文章,将会讲述什么是内驱力何外驱力,怎么通过收纳整理让孩子产生内良好生活习惯的内驱力,以及如何利用内外驱力的区别,解决孩子教育上的一些问题。


O1 惩罚不能带来预期的教育效果

在阿联酋的一家幼儿园里,家长常常在接孩子的时候迟到,于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制定了一套罚款机制:家长每迟到20分钟,就要交一份罚款,迟得越多罚得越多。

结果,家长的迟到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55%。这个结果令幼儿园管理层很震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原来,家长以前其实是非常努力不想迟到的,他们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他们不想耽误幼儿园老师的时间。尽管家长有时候工作所迫,确实忙得不可开交,但也尽自己最大可能来减少迟到。



现在有了罚款机制,原本那种内在的道德束缚,就被外在驱动力取代。家长觉得既然我可以交罚款来迟到,那就相当于我花钱给孩子报了一个延时班,所以我想迟到也可以迟到,迟到多久都没关系,反正我出了钱。

从这个真实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惩罚往往不能带来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当然,随着教育学的主流观点的普及,很多家长已经知道惩罚的局限性了。于是很多人会想,惩罚错误的行为既然不管用,那我们肯定应该奖励正确的行为了。

真是这样的吗?


O2可预期的物质奖励
    会破坏孩子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喜爱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人,每天傍晚喜欢坐在家门口安静地乘乘凉,忽然有一天开始,一群小学男生放学后,每天都跑到他门口的空地上玩踢足球,非常吵闹。



老人对这种巨大的声音感到心烦,起初客气地把孩子们叫过来,问他们能不能不要踢球了。为首的孩子回绝了他,不仅不走,还把弄得更大!

老人想到了一个主意:第二天又把孩子们叫过来,跟他们说:“这样吧,你们好好地踢球,给我表演你们最精彩的颠球,我给你们每人五块钱。”

孩子们一听,还有钱拿,都高兴坏了,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给老人表演颠球,最后都拿到五块钱,开开心心走了。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了,又是一顿大汗淋漓表演,老人给他们每人两块钱,他们觉得也不错,仍然心满意足地走了。第四天,孩子们筋疲力尽的表演过后,老人表现出很为难,说:“你们表演得不错,但是我实在没钱了,今天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

孩子们一听,很失望:“我们踢得这么辛苦,你给这么一点,是打发我们吗,我们以后再也不来给你表演了!”老人的生活从此恢复了宁静~



诡异吗,奖励居然也会破坏孩子的积极性!故事会不会是瞎编的?

为了证明“可预期的物质奖励”确实会破坏孩子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喜爱,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两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画画实验”




他们找来一群喜欢画画的孩子—在没有任何人干预的情况下,这些孩子自由活动时间最常选择去画画。实验随机分了两组:


# WHAT  HAPPENED


有奖励组 让孩子们开始画画之前,先告诉他们,画画之后会得到一个精致的奖章。当孩子们画完了,每人都得到了奖章。

没奖励组:让孩让孩子们直接开始画画。之前不提奖励,之后也没有奖励,就是随便让孩子自发画画。


实验完成后,在接下来的几天之中,在孩子的幼儿园自由玩耍时间,实验者偷偷观察,并记录下孩子们选择画画的概率,发现:


有奖励组8%的情况下选择画画.

没奖励组:17%的情况下选择画画.


我们看到,实在的奖励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孩子的内驱力减半。本来热爱画画的孩子,由于得到了奖赏,反而不那么喜欢画画!



O3 内驱力是什么,好在哪里

当我们做一件事是因为热爱、感兴趣、做了就很开心,是因为我们拥有内驱力;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是为了有好处或者躲避惩罚,为了某个结果不得不坚持去做,这时候驱动力是外在的,这就是外驱动力。

整理于你是内驱力还是外驱力?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优秀的孩子一般是内驱力和外区力都很强大。拥有内驱力的孩子,不仅学生时代成绩较好,更容易成为事业的达人,也更有可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们该如何协助孩子、培养他们形成整理好习惯的内驱力?让他们主动成为整理的受益者呢


整理家西安代理合伙人周娜,多年从事亲子教育工作,更是亲子整理的笃定践行者。“多年幼教工作经历和上百户整理服务经验,使得我有机会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孩子,尤其是家长口中的”问题“孩子、”熊孩子“,也深知整理对孩子的重要性比我们想象的更大”,周娜如是说。




亲子整理是时下方兴未艾的体验式教育方式,恰当的亲子整理区别于填鸭式、家长式的管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获得感和内驱力形成,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孩子的自主胜任感:

1  找原因,提供方法,引导孩子去发现

2  提出倡议,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3 提供帮助,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美国心理学家莱恩在七十年代提出了自我决定论,并且盛行至今。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生来就有着自发的动力,也就是内驱力,去努力成长,变得更好。

而这种内驱力的根基有三个:自主感,情感连结,胜任感 --当这三个基本心理需要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内驱力就会非常强,推动人不断向前。 




1自主感 / 最重要的根基

2021·ZHENGLIJIA

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自己对事情、环境有掌控感,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这个自主感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每个人最需要、又常被剥夺的权利。

比如说我们让孩子学习收纳整理,往往带着很强的”家长功利性“,给孩子下达枯燥的收拾任务,甚至密切监督。孩子既不能替自己决定”不要整理“,也不能控制自己收纳整理的时间,甚至不能决定自己整理的步骤。

所以亲子整理的第一步是培养出孩子对整理的兴趣,在整理中有获得感和自主感。



 ▲  学习整理后6岁小朋友整理出的学习桌



2情感联络(性价比最高的奖赏)

2021·ZHENGLIJIA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学校里,你遇到了某个不喜欢的老师。从此对这个科目彻底失去了兴趣,这个科目成绩就更不用说了,从中学甚至到大学都一蹶不振。

这其实就是”情感联结“体验太差所致的悲剧,是很普遍现象。

当亲子整理总是发生在舒适、宽松的氛围里,并且孩子总是能体会到尊重、支持和爱意,Ta会越来越喜欢这样活动,获得充分的内驱力。




3效能感 / 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2021·ZHENGLIJIA


我们给别人做自我介绍,你会怎么说呢?你可能会说:我是一个运动爱好者,我喜欢旅游,还会摄影... 我们会不自觉地用自己擅长的事情来介绍自己。

开始用这件事来定义自己,而且越来越喜欢去做,因为这可以巩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换句话说:当孩子开始擅长一件事的时候,孩子的胜任感油然而生,就会越来越想做这件事,对其产生更多的内驱力。

亲子整理的内核也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越来越擅长收纳整理。


04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照妖镜”


我们口中的”问题“孩子、”熊孩子“,其实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照妖镜”。有的家长,为了缓解问题带来的焦虑,无形中把这些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使得孩子成为家庭问题的”背锅侠“,比如凌乱、比如没时间。


                                                                                                但事实是


家庭影响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问题”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常常也是一个家庭的缩影。

很多父母并没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正是由自己的不不良习惯和教育方式导致,为孩子的问题四处求助,却没有想过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家长对于孩子的关爱和照顾是本能,但每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都一定伴随着独立和放手。如何平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想是每个家庭都需要面对的。


                                                                                          ▲  整理家亲子整理活动


我们陪着孩子做整理,看起来是在为孩子牺牲和付出,很慷慨。但不要把这种慷慨参杂自己对孩子的控制与情感勒索。


让孩子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让他们自己主动来接触整理并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内化成自己喜爱的,Ta的生活才能从中长期收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子整理的内核是让孩子感受自己越来越擅长收纳整理,通过整理收纳获得自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