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接连接受一些媒体的采访,谈了谈对全国卷作文命题的基本认识。
其实,压在心底的话还有一句:全国卷作文命题将要平庸到何时呢?
写作本来是唯一放飞学生思维,发现语文“妙手”的考试内容,但这要求命题者给予考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也就是命题要有容余度。
作文的容余度表现为命题是命的写作话题与范围,命的是写作方向与要求,而不是让考生必须写我所提供的观点,直接地说,就是不可观点先行。观点先行的危害是,作文成了命题材料的扩写,几十万上百万的的考生在同一个观点里说着重复累赘的话,其实是把“妙手”扼杀在平庸之中。
我们来看命题:
全国新高考一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甲卷作文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仅以这两道命题来看,其平庸表现如下:
一、废话连篇
无论是围棋的“本手”“妙手”“俗手”还是《红楼梦》的那段材料,除了徒增考生的阅读量外,几乎没有价值。
新高考卷一无非就是让考生写“基础与创造的关系”甲卷无非就是写“移用、化用与创造”的三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得要拉上噱头,故作高深,这是一种极不好的命题作风。这种作风延伸到各地模考,就会越发严重。
从这个角度来看,命题者的思维水平比高中生高不了多少,因为,很多高中生写作文喜欢“引入”,唯恐别人看不懂,结果一引就是200字,写到一半了才入正题,这不正是这些命题的思维模式吗。
二、思维僵化
我曾在很多场合举1984年、1985年、1986年的全国卷命题,那时的命题灵活、实际,语文学科属性鲜明。也举过前些年的作文命题,比如,给考生若干词语,让考生任意选取三个,写一篇给外国留学生介绍中国的文章。
2017年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再如“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等,这些命题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给考生留下充足的“自由飞翔的空间”,让考生带着十余年的学习体验来完成一次展示自我认知能力的写作。
可是,近几年来,全国卷命题的圈子越划越小,把考生死死地套牢在一个极小的思维范围内。甚至列出观点让考生证明,也就是我说了一个观点,你必须告诉我这是正确的。最为关键的是,你说的确实正确,有些东西是无需要证明的,我再说一遍有何意趣呢,这是在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呢,还是在考查考生人云亦云的坏习惯的能力呢?
一方面,我们的课程标准极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而高考命题表面上以“创造”为题,实则是把考生思维死死关在一个固定的观点圈里逼着他们“创造”,命题之实际与课标之理念严重脱节,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脱离学生生活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首先,命题必须面对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想说的话,还要有能说的话,仅仅给一个正确的结论让学生证明,并不是对学生的尊重,也很难考查出考生的真实素养。
基础与创造,这个问题,无需讨论,都知道基础扎实才能有所创造,可是,这是一个宏大的理论话题。其写作关键是必须探讨出基础与创造的逻辑关系,要写出一篇佳作,更要写出个人所认识的基础与创造的逻辑关系。基础是什么?是基本知识结构、认知思维体系,这些都需要有较好的理论认识才能表达。基础与创造的关系是怎样的?只有洞悉了基础的知识结构,才能清晰判断其结构的欠缺与不足;只有明了了基础的认知思维体系,才能另辟路径,才能具有真正的创造等等,这些都需要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而这些并不是中学生日常思维内容,这是一些理论学者思考的问题。这种命题的结果是,千篇一律,万卷同貌,阅得难过,批得痛心!
有人可能会说,法国的作文命题,全是高大上的哲学理论探讨,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吗?我的回答是,不脱离。因为,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人家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刷题机器,人家完成了有规划有体系的阅读;我们日常写的是作文,人家日常写的是论文。别的不说了。
我们与语文学习的三条路径那道作文题相比,语文学习有三条路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让考生比较上述三条路径,谈自己的看法。这道题指向明确、内容具体,尤其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但不限制学生的观点表达,给了范围,也给了自由。写这篇作文也是对自身语文素养的大总结。这样的作文命题学生可以写得多种多样,有深有浅,同时,也可以引导师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生活。
《旧唐书·李揆传》:“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李揆这样的高考命题者,还能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