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虚幻境歌谣——春梦随云散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这首小诗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刚进入幻境中听到的一首歌。诗句很简单明了,用比喻的手法给天下有情人一个善意的忠告,也是对大观园中的“诸位儿女”的谆谆告诫。
春梦和飞花两个意象寓意美好而易逝。梦本就是虚幻之事,醒后即散。春梦,就是春天之梦,在美丽的春天所做的梦更是美好无限,但梦越是美好,越是增加了梦醒之后的怅惘。成语春梦无痕,说明世事易变,不留痕迹。
想起年少时读到的一本言情小说,是香港的一个女作家岑凯伦,现代的年青人恐怕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在80年代还是很红的。我记得我读的那本小说名字就是《春梦了无痕》,具体情节都忘得干干净净了,只有这个书名,一直在我的印象中。后来读书渐多,知道这个书名来自苏轼的一句诗: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字面意思浅显,春梦如天上的云彩,顷刻间就散去无痕,花瓣飞落,随水漂流,转瞬也不知流向何方。
下面两句: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这两句的“闲愁”就是上面“春梦”“飞花”的所喻之义。那么,什么是闲愁呢?一个“闲”字,说明这个所“愁”之事是不重要的、无关紧要的,也就是指儿女私情之类的。这“闲愁”就如春梦一样“闹心”而又来去无端,就如“飞花”一般易变易逝。
这首小诗如果用今天的白话说出来,大概如下:
天下所有的青年男女们,别没事去自寻烦恼了,所谓爱情那些事,所谓“儿女闲愁”那玩意儿,既不能当吃又不能当穿,只会让人心神难安,坐卧不宁。只会让人习不想学,班不想上,反正没一点好。
可是人就是这么奇怪,这爱情,上上下下没一点好,但每个人都曾经或者正在或者将来某一天,都会对这件事牵肠挂肚,茶饭不思。
二、晴雯判词
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厨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一看,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 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红楼梦》第五回
晴雯判词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第一个判词,由此可见晴雯在《红楼梦》一书中、在大观园中的“地位”。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这两句在揭示了晴雯名字的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品性和和命运。“霁”的意思是下雨下雪后天气转晴,暗寓晴雯的“晴”字;“雯”的意思是花纹状的云彩,正是“彩云”二字的意思,两句合起来就是“晴雯”。
“霁月难逢”的“难逢”二字意谓像晴雯这样的刚性女子是不多见的,试想一下晴雯在大观园中的表现,虽然是一个奴才,但可曾向人卑躬屈膝过?“彩云易散”中“易散”二字暗示了晴雯的早逝,美丽的云彩转眼间便被阴云吞没。这两句话表面的意思也很符合大自然的特征,用来暗寓晴雯的品性和命运也是很恰当的。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晴雯命运悲剧的必然性,处在最下贱的位置却有一颗比天高的心,怎么不能“碰壁”呢?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三句写出了晴雯命运悲剧的现实原因和贾宝玉的无能为力。晴雯命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她的“风流灵巧”,这里的“风流”是褒义词,指晴雯的美丽妩媚,“灵巧”是说晴雯心灵手巧,特别是手巧,这也是晴雯受“重用”的一个原因,贾宝玉的孔雀裘坏了,一大拨丫环中只有晴雯有能力修补,这个“灵巧”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
“风流灵巧”是晴雯最高光动人之处,也是她致祸的根源,因为“风流灵巧”而又“心比天高”招致别人的怨恨、毁谤。想一想在查抄大观园之前,王善宝家的对王夫人说的那一段话,简直让人后背发凉,就是因为这一段话,才导致了晴雯被逐出了大观园。
逐出大观园这一惩罚比直接杀头更让“心比天高”的晴雯无法接受,所以才导致了她的病死。“士可杀不可辱”这一句话用在晴霁身上也很合适,如果能生为一个男儿,晴雯心是一“高士”。
“多情公子空牵念”,贾宝玉虽然对晴霁一片真心一片痴情,但又有何用?在大观园里,最没有实际功效的就是这“真心和痴情”,这“真心和痴情”不但起不了保护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加重了晴雯的“悲剧”。试想,如果晴霁在大观园里不那么觉得宝玉之心,那些王善宝家们是不是可以少妒恨一些呢?
“多情公子空牵念”,一个“空”字,值得好好品味?
三、袭人判词
宝玉看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袭人伺候贾母的时候名字是珍珠,深得贾母的欢心。贾母把宝玉当成心头肉,恐怕宝玉的那些丫环照顾不好,就把自己最喜欢的袭人给了宝玉,贾母觉得她“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贾宝玉知道她姓花,就根据陆游诗句中“花气袭人知骤暖”句,给她重新起了一个名字,叫袭人。这个名字后来被贾政知道了,很是生气。贾政不用想,就知道这名字是宝玉起的,因为贾宝玉就喜欢读这些“浓词艳赋”,而不喜欢读“四书五经”。把宝玉呵斥了一顿。
很多读红楼梦的人都不喜欢袭人,觉得她巴结讨好王夫人,一心想成为宝玉的妾,把她看成一个很有心机的人。我觉得这都有失偏颇。我倒觉得袭人和晴雯一样,都是一个真性情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立身行事的人。
袭人和晴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温柔和顺,心地纯良;一个本性刚烈,风流灵巧。这都是“痴”,只是类型不同。袭人之痴,《红楼梦》中是这样描述 的: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袭人一直在尽着自己的“本分”,她认为既然贾母让自己照顾宝玉,那自己就要把全部的心思用在宝玉身上,一切都要为宝玉着想。在袭人的“价值观念”中,照顾好宝玉的生活起居,让宝玉成为当时社会中的“标准男人”是她的职责,所以她才“规谏”宝玉。
袭人的判词很简单,只有四句,前面两句说性格为人,后面两句说结局。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温柔和顺,是袭人的性格;似桂如兰,是袭人的为人,如桂花兰花一样高洁,如果没有桂花兰花那样的高洁,如何能“袭人”呢?一个“枉”字一个“空”字,是在感叹,感叹这温柔和顺、这似桂如兰都白白地用在了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身上,一片痴情付之流水,终究水逝人空。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两句暗示袭人的结局。高鹗续写的一百二十回本里,袭人的结局和这两句不完全符合。按照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推测,应该是袭人离开了贾宝玉,这才符合“公子无缘”的话,如果是像高鹗续写的那样,是在宝玉离家之后,被王夫人宝钗等劝走的,那就不能说是“公子无缘”了。至于袭人离开宝玉的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很可能是由于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优伶有福,优伶是指蒋玉涵,有福是说蒋玉涵娶了袭人。这一点高鹗是大概写对了。
以袭人的性格,她是不可能和宝玉共“生死”的,只有像晴雯那样的人,才可以和贾宝玉“共生死”。像袭人这样的人,做一件事情时,考虑的因素很多。就像高鹗写袭人最后在嫁给蒋玉涵的时候,也是暗含着一个“自杀”的心的,但因考虑到宝钗王夫人,所以在贾府是没有自杀,想等到自家再行动;可等到了自己家里,又怕影响了哥哥一家人,又想等到了蒋玉涵家再自杀;最后到了蒋玉涵家,看到人家一派真诚,觉得自己如果自杀了,又对不起人家。如此一来,天下竟没有她可以自杀的地方了。
你能说袭人的“自杀”是做作是虚假吗?我觉得不能。只有性格刚烈如烈火的晴雯才会一气之下,什么都不顾,在死之前与宝玉互换了贴身穿的小袄,还把自己蓄的三寸长的涂了红豆蔻的指甲剪下给宝玉作纪念。
以袭人的“温柔和顺”,如果可以一直在贾宝玉身边,那好肯定会全身心的都在宝玉身上;而如果因为形势所迫,不得不离开,那她也会去过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温柔和顺”,如果不这样,就不是花袭人了。
四、香菱判词
宝玉看了不解。遂掷下这个,又去开了副册厨门,拿起一本册来,,揭开看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大观园女子。她本是甄士隐的女儿,名字叫甄英莲(真应怜),是个“有命无运”的人。虽生在富贵之家,从小锦衣玉食,却在三岁那年被人拐走,从此开始了一生的“实堪伤”的生活。
根并荷花一茎香,这一句暗寓了“香菱”的名字,菱角和荷同是生长在水中,它们的根在水底是纠缠在一起的,所以说“根并荷花”,至于“香”字如何和“菱”联系在一起,在《红楼梦》第八十回中,香菱和夏金桂的一番对话给出了说明,这一番对话背景是这样的:香菱这个名字是薛宝钗起的,后来薛蟠娶了夏金桂之后,香菱便服侍夏金桂。夏金桂因不喜欢宝钗,当她得知香菱的名字是宝钗起的以后,就说这个名字起得没有道理,菱角菱花如何能是香的呢?香菱听了,就说出了一番道理:
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哧两声,冷笑道:“菱角花开,谁见香来?若是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般清香的。但他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
这一段话说出了两种不同的“香”,只有灵心惠质的人才能领会到,岂是俗如夏金桂之流可以理解的?只有灵惠如宝钗者才得起得这样一个名字。夏金桂非要同宝钗作对,把香菱的“香”字改成了“秋”字,变成了秋菱,成了写实,而诗意全无了。
脂砚斋在这一句下边有一句批语:却是咏菱妙句。称赞这一句诗是写菱角的好句子,其中中之好当在含蓄,本是写“菱”,却从“荷”写起,一般世俗之人都知“荷”之香,却未能知“菱”,所以才借荷写菱。文章写法,贵在含而不露,此句诗诚堪当之。
平生遭际实堪伤,是说香菱一生的遭遇着实让人伤感。三岁被拐子拐走,在打骂中长大,后来又被薛蟠看上买来为妾,又遇到一个狠毒的女人夏金桂,被虐待致死。曹雪芹给她取名甄英莲(真应怜),这“真应怜”三字其实不单单指香菱一人,而是指所有红楼中的女儿们,她们的命运都是“应怜”的。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两句是说香菱的结局。两地生孤木,是一个字谜,就是“桂”字,一个木字“生”于两个“土”字旁边,指的就是夏金桂,“香魂返故乡”是指死亡。这两句合起来就是自从香菱遇到夏金桂之后,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但高鹗续写的120回《红楼梦》并没有按照这两句诗来写,让夏金桂害人不成反害已,最后香菱死于难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曹雪芹的愿意。
作为《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大观园中的人物,香菱位于“情榜”中副册之首,可见她在众女子中的位置。在大观园中,香菱过了一段她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最让人难忘的就是跟着林黛玉“学诗”,这表现了香菱的灵气和惠质,但是由于她的“有命无运”,只能作为薛蟠的牺牲品而让人唏嘘不已。
五、钗黛判词
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曹雪芹把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人的判词放在一首诗中,是有其用意的。钗、黛二人是贾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子,这二人从出身到性格,从容貌到言语都有很强的对比性,其中可说可思的东西太多太多,现只就这四句小诗来说说她们二人的不同。
可叹停机德,是说薛宝钗的“德”,是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停机德”典故出自《后汉书·烈女传·乐羊子妻》:乐羊子外出求学,一年后回到家里。他的妻子问他为什么回来,他说想家了,回来看看。妻子当时正在织布,听丈夫如此一说,就指着面前织了一半的布把丈夫教育了一番,说这匹布现在织了一半,如果停下了,就不会成为一块布。意在婉转地劝诫丈夫学习应该专心,不能半途而废。
这种“相夫教子”的妇德在薛宝钗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但“可叹”二字说明这种德在贾宝玉身上没起什么作用,白白“可惜”了。
堪怜咏絮才,是说林黛玉的“才”一如历史上东晋才女谢道韫。面对纷纷扬扬的大雪,谢道韫的写了一句咏雪的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因此被称为“咏絮才”。“堪怜”二字是对林黛玉一生悲剧命运的同情之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两句分别把薛宝钗和林黛玉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写出来了,宝钗最突出的是“德”,黛玉最突出的是“才”。这两个人,一个可以算是贾宝玉现实中的“贤妻”,一个可以算是贾宝玉理想中的“知己”。
玉带林中挂,点出了林黛玉的名字,前面三个字倒着念就是“林带玉”,结合前面画图中的“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隐喻了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一个枯木的“枯”尤其有表现力,让人想到林黛玉的“泪枯”而逝,其中的悲酸让人感叹。
金簪雪里埋,点出了薛宝钗的名字,金簪就是宝钗,雪谐音“薛”。一个“埋”字也隐隐暗示了薛宝钗的不幸。想像一下薛宝钗和贾宝玉结婚之后没几年,贾宝玉离家而去,薛宝钗一个人独守空闺,其寂寞清冷之情状,确如金簪埋在冰冷的雪地里。
脂砚斋在这两句后面有这样一个批语: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是说这两句话中有着深远的寓意,都是说明两个东西“生非其地”之意,什么叫生非其地呢?放在人身上,即是指“生不逢时”“生错了地方”之意,试想玉带挂在了两株枯木之上,金簪埋在了寒冷的雪中,可不是放错了地方吗?
物长在了不对的地方,人生在了不对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一个悲剧。这真是命运弄人啊,因为人没有选择自己生的时间和地点的权利,这权利掌握在谁的手中呢?越想似乎离题越远了,就此打住,悲就悲到这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细细品味这四句小诗,你不得不深深地佩服曹雪芹的艺术构思和艺术才能,这四句诗写了两个人的命运,何其巧妙啊!对仗工整,喻意精准完美,把《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两个女子放在了一幅画上,让人去思去想,去感去叹。自有《红楼梦》起,薛林二人便各有“粉丝”无数,几百年来,对她们二人的褒贬一直争论不休,这也是这本小说最大的魅力之一了。
六、元春判词
(宝玉)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兕)相逢大梦归。
这四句是贾府“四春”中的老大——元春——的判词。元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贾氏家族中到贾政一辈的最高地位,也是贾府富贵和衰败的一个根由:元春受皇帝宠幸有加时,贾府人等“鸡犬升天”,试看“元春省亲”的排场就知道什么是大富贵了;而当元春在皇宫中受到冷落,贾家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当元春薨逝,贾家距离抄家也就不远了。
首句“二十年来辨是非”,是写元春的人情和才情。元春作为贾府四春中的老大,从行事到性情都是下面众姐妹们的榜样,“辨是非”即是明辨是非之意,二十年来,是指年龄。这应该是元春被选入宫的年纪,正是因为明辨是非,才有条件被选入皇宫。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这一句是隐喻元春在皇宫中的受宠之时的境况。石榴花开似火,红艳照人,使宫闱生色。元春在皇宫中受宠时被选入凤藻宫封为贤德妃,贤德妃,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元春的特点——贤良淑德。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是把元春放在贾府四春中来比较,指出元春的荣华富贵是众姐妹中的魁首,无人能比。三春,即春天的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在《红楼梦》中指迎春、探春和惜春。这三个姐妹的结局都让人嗟叹。初春,就是指元春,三春争及初春景,字面的意思就是:三春的风景完全比不上初春的风景。
最后一句“虎兔(兕)相逢大梦归”,是说元春的结局。“大梦归”即喻指死亡,人生如一梦,梦醒之时即是离去之日。此句总体的意思是说元春去世的时间或时机。前面四个字有两个版本“虎兔相逢”或者“虎兕相逢”,如果是“虎兔相逢”,则是指时间居多,因为中国古时的纪年是干支纪年,虎兔相逢,可以指虎年兔月或虎月兔日都有可能;如果是“虎兕相逢”,则可能指时机,因虎和兕都是两种猛兽,可以寓指宫廷中的两种势力,这两种势力的博弈导致的元春的失宠,进而死亡。
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是取“虎兔相逢”。元春薨逝是在第九十五回:因讹成实元妃薨逝,以假混真宝玉疯癫。这回书中写道:
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卯年寅月,卯即是兔,寅即是虎,这就是“虎兔相逢大梦归”。
七、迎春判词
后面忽见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迎春是贾府“四春”是的第二春,为人沉默寡言,被称为“二木头”,在四个姐妹中属于才情较少的一个,但是性格敦厚,知书达礼,没有争强好胜之心,只求一个安稳。在《红楼梦》的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的迎春是这样的: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这几句描写中,“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最是传神,令人神往。这样一个乖巧的人,却偏偏有一个不着调的父亲——贾赦。迎春命运的悲剧根源就是这个一辈子寻花问柳纳小妾的父亲。
迎春的悲剧除了性格上的懦弱外,主要是因为她的婚姻,而她的婚姻就是她父亲贾赦一手包办的。贾赦给女儿找的这门闲事主要是冲着权势富贵去的,丝毫没有考虑到人品。给迎春找的夫家姓孙,丈夫叫孙绍祖。这孙家在没得势的时候曾经巴结过贾家,受到很多贾家的好处,后来在孙家发达的时候,贾府却有点没落了。但这个时候,这个孙绍祖不仅没有报答贾家,反而落井下石,这也就是判词中“中山狼”的含义。
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我们都很清楚,判词的第一句“子系中山狼”,直译就是“你是中山狼”,这里的“你”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更巧妙的是“子系”两个字合起来就是繁体字的“孙”,隐指孙绍祖,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拆字法。
迎春嫁到孙家之后,受到了孙绍祖的百般虐待。孙绍祖虐待迎春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报复贾家,因为他觉得当年贾家对他很不好,贾赦又用了他的钱也不还。他把一肚子的怒气都发泄在迎春身上,特别在他得势之后,更是百般的作贱迎春。判词的前两句:孙系中山儿狼,得志便猖狂,非常形象有力地刻画这个忘恩负义暴虐成性的恶棍形象。
孙绍祖的人品不好,贾家其实早就知道。在作这门亲的时候,贾政和王夫人曾经劝过贾赦,说孙绍祖这个靠不住,但贾赦当时贪图孙家的钱财和势力,一意孤行,非要作这门亲,贾政和王夫人也无可奈何。贾赦和贾政这兄弟两个,在人品上,贾政还是比他的哥哥强不少的,贾赦就是一个老色鬼,他曾经问贾母要鸳鸯作小妾,被贾母一顿骂,给回绝了。但后来还是买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子,那时贾赦至少五十多岁了。
迎春被孙绍祖折磨至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报应吧,只是没有报应在当事人身上,报应在了儿女的身上。判词后两句“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金闺,是指迎春出身富贵;花柳质,是说迎春身体娇弱。一载赴黄粱,指迎春出嫁一年多时间,就被孙绍祖折磨至死。
在嫁到孙家不久,迎春就看清了孙绍祖的嘴脸,也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结局。她在回娘家的时候曾经贾母王夫人和众姐妹哭诉过自己的处境,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已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命运了,众人也只有悲伤而已。
迎春的悲剧典型地表现出在封建社会中女子命运的可悲。一个侯门千金,竟被人活活虐待而死,而她的家人,关心她的无能为力。能够救她的人却冷漠无情,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真是可叹可悲。
八、探春判词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在贾府四春之中,除了元春,就属探春的情商和智商高了。她和元春的差别也许就只在出身上,元春是王夫人所生,出于正室,而探春则是庶出,生母是那个惹人厌的赵姨娘,又有一个形容猥琐品行不端的亲弟弟贾环,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探春的“身价”。
这四句诗中没有点明探春名字的地方,只能从内容上推知这是写探春的。首句“才自精明志自高”是说探春的才能和志向,探春具有男儿性格,和王熙凤差不多,有着非常突出的管理才能,如果托生男子,一定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但偏偏生成一个女儿身。
想一想在王熙凤生病之时,探春和宝钗一起管理大观园,她们所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这句“才自精明志自高了”。还有探春组织诗社亦表现了这位三小姐的杰出才能。
但这样一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的人却生逢末世,运气全无,真是可叹,第二句即是表达了这个意思。生于末世运偏消,这一个“末世”既可以指贾家的衰败,也可以指封建社会的衰败。甲戌本中脂砚斋在这句诗旁有个批语:感叹句自寓。意指这句诗是作者的自我感叹,也就是说作者也在感叹自己生于末世,生不逢时。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探春之间彼此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从这句诗中也可以品出一二来。
第三四两句是隐喻了探春的结局:远嫁。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从诗句中的“涕送”二字似可以推知探春远嫁是迫无奈,从画面上有两个人放风筝来看,似乎是被人逼迫,极有可能是赵姨娘和贾环,要知道这两个人虽然一个是亲娘一个是亲弟弟,但因人品太差,探春看不上他们,他们一直对探春怀恨在心,在看到探春终于不能给他们带来荣华富贵之后,极有可能使一些阴招来迫害探春,以解他们的心头之恨。
至于风筝这个意象,也和探春有着很直接的联系。在书的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探春所制的一个灯谜的谜底就是风筝,谜面是这样的: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其中后两句“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的句意和这里的“千里东风一梦遥”相差无几。脂砚斋在“千里东风一梦遥”下面批了“好句”两个字,这一句诗和“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确实都是佳句,含蓄蕴藉,回味悠长。细品之下,在缠绵哀伤之中也有着一种看透这后的达观和通透,这很符合探春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这首判词来写。探春远嫁,高鹗写出来了,但并没有写出这其中的“悲”,处处透露着“喜”和“希望”,后来还写了探春衣着锦绣地回娘家,一派喜庆气氛,这当然是符合高鹗要贾府“中兴”的这一希望的。
但如此一改,探春的命运就不是这首判词所能左右的了。
九、惜春判词
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四句是贾惜春的判词。惜春是贾府四春中的老小,她是宁国府的人,贾敬的女儿,贾珍的妹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一直跟着贾母在荣国府读书生活,在大观园中的居住地叫蓼风轩。因为父亲不问家事,一心修道想着长生不老,哥哥贾珍又不着调,跟嫂子关系又不好,所以一个人住在荣国府的惜春敏感孤单,虽说是一大家子,但毕竟和住在自己的家里不同。
惜春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冷”,嫂子尤氏说她“心冷嘴冷”。心冷,我们容易理解,可以指性格比较冷漠缺少同情心。那什么叫嘴冷呢?其实就是说话无情尖刻,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是也。
一个人的性格虽有先天的成分,但后天的影响更为重要。惜春的这种“冷”,这种孤单敏感略显冷漠其实是她一直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形成的。她从小一个人生活在荣国府,虽然吃穿用度都和元春、迎春、探春一样,但毕竟不是亲姐妹,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三个姐姐平时“爸爸妈妈”地叫着,她呢,只能叫“叔叔婶婶”,即使贾政和王夫人视惜春为自己的亲生女儿,但单就这称呼,对一个孩子性格的养成就会有很大的影响,会形成一种无形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让惜春时时感到自己和另外三个姐姐的不同。在这一点上,她和林黛玉有点相似,只不过,自己的这种“距离感”比林黛玉的“距离感”小了一点而已。
因此,在性格上,惜春和黛玉有一点很相似,就是喜欢安静,不惯太热闹的场合。这就是那种“距离感”造成的。这种“距离感”让她们难以亲密无间地融入荣国府的生活中,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一个“局外人”的感觉。
正是这种“距离感”和“局外人”的潜意识,让惜春以一颗寂寞敏感的眼睛观察着前面三个姐姐的生活。大姐姐元春虽然富贵至极但“囚”于皇宫之中,其悲可知且又早逝;二姐姐迎春遇人不淑,也是早早奔赴黄泉;三姐姐探春千里远嫁,归省无时。所有这些,都让惜春看得心惊肉跳,也好像隐隐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的结局。
明白了以上这些内容,再来看惜春的判词,就很容易理解了。首句“勘破三春景不长”,勘破就是看透的意思,这句字面的意思是深刻地理解了春天的短暂美好的易逝。三春,语义双关,既指整个春天,孟春、仲春、季春,又指惜春的一个姐姐元春迎春探春。景不长,亦是双关,既指春天美景的短暂,又指三个姐姐好日子好景不长。
清楚深刻地看到了三个姐姐的“遭遇”后,临到自己时,惜春不愿意再像三个姐姐一样跳进“火坑”,于是就选择了逃避——出家,这正符合她那“心冷嘴冷”的性格。
理解了第一句之后,后面三句就一览无余了。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即黑衣,是出家人的穿着,昔年妆,是指出家前的花花绿绿的绫罗绸缎的衣服。意思就是过去那些花花绿绿的衣装变成了现在的出家人服装,即出家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两句是感叹,强烈的对比。昔日的侯门千金,现在的古庙孤女。昔日的花团锦簇,现在的青灯古佛。
人生中的荣华富贵,如云烟转瞬即逝。唯有岁月绵长,需要一颗心,孤独面对。
十、湘云判词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一部《红楼梦》是天下女子的哀歌和颂歌,在大观园内的众多女儿之中,最具豪爽之气的当是史湘云了。其英豪阔大不独在众女子之中为冠首,就是放在红楼诸男子之中,也鲜有能赶得上的。
可叹的是,史湘云虽是生在富贵之家,但却身世凄苦,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跟着叔父长大,因贾母喜欢,常来贾府居住。史家是《红楼梦》四大家族之一,其富贵正如那护官符中所说: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但如此的富贵对史湘云来说却没有什么意义,故判词中说“富贵又何为”,意思就是虽然富贵又有啥用呢?
襁褓之中父母违,这一句说明了史湘云凄惨的身世,还有襁褓之中的时候,父母就双双去世。前两句合起来就是说明了史湘云的身世,也即是她的生活背景。
后面两句字面意思纯是写景,含蓄传神地说出了史湘云的人生大势。这写景的两句诗能引发人很多的想像。展眼吊斜晖,展眼就是放眼,就是向远处看;斜晖即是夕阳,合起来就是放眼看远处的夕阳。但这里用的动词是“吊”,有凭吊、追怀的意思。放眼远处的夕阳,在凭吊追怀一些往事,具体是哪些往事,就只能存在每个读者的心中了。
后面一句“湘江水逝楚云飞”一句中点出了史湘云的名字,除了这个作用之外,这句也是前面“展眼吊斜晖”时看到的风景,当然也可以是虚指,即是想像中的风景。湘、楚两个字使这句诗的意境变得无比地阔大,且古意诗意十足。湘、楚现在指湖南湖北,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的广大地区,楚国有屈原有楚辞,且屈原和楚辞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抑郁不平,其中的香草美人代表着高洁的人格和理想。楚辞中的湘水之神湘君和湘夫人,他们的恋情是美丽而悲伤的,这些都给史湘云的身世和生活经历蒙上了一层凄婉哀伤的色彩。
这句诗中除了“湘楚”二字营造的阔大意境外,另外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引发读者丰富的想像。湘江水逝,字面意思即是湘江之水滔滔流去,一个“逝”让人想到了远古之时为追随虞舜而逝的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子,据说她们死后就成了为湘水之神。
“楚云”一词让人想起宋玉的《高唐赋》,想起了巫山神女,楚襄王和巫山神女的故事也是充满幽怨的。
所在这些都让人想到了史湘云的生活和爱情。在《红楼梦》,史湘云除了在大观园中那几次精彩的“亮相”外,她的生活一直都是比较模糊的,包括她结婚之后,包括她最后的结局,都如“湘江水逝楚云飞”这句诗一样,给我们留下了遥远而阔大的想像空间,主色调是凄迷的,但又有一丝阔大在。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电视剧《亮剑》中有一个叫“楚云飞”的人,他的名字就是来自史湘云的这句判词。如果我记的没错的话,那个喜欢楚云飞的女记者在第一次听说楚云飞这个名字时就说出了“湘江水逝楚云飞”这句诗。
十一、妙玉判词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在大观园的“女儿国”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既是大观园中的一员,又超然出尘,在某种程度上又不属于大观园的这个“女儿国”。
她和林黛玉一样,也是苏州人。妙玉的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 因自小体弱多病,家里给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最后亲自入了空门,在苏州玄墓山蟠香寺出家,方才好了。一直是带发修行。后来家道中衰,父母都相继去世。十七岁那年跟着师父进了京城,住在西门外的牟尼院,不久师父又死了。师父留下遗言,让她不要回苏州,就在京城静候,自然会有结果。
这个时候,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的大观园已建好了,里面有一个寺院,正想找一个出家人入住。机缘巧合,笃信佛教的王夫人就让人把妙玉接来,入住了大观园里的栊翠庵,那时妙玉十八岁。这时候,宝玉黛玉等人还没有进大观园住,她是第一个入住大观园的。
妙玉的这四句判词明白浅易,前两句“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写出了妙玉一生的“大矛盾”之处:身份是一个带发修行,算得上是一个出家人了,她的行为举止也在向所有人显示自己是一个远离红尘的“槛外人”。但实际上,她的心从未离开红尘,从未离开一个“情”字。她想出离尘世,但她的“本性”使她无法出离。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表面上出离了,但内心一直都在。这就是妙玉身上的“大矛盾”,所以判词说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洁和空,在这里都是佛家语。洁,即是清洁,也是佛家所说的净。佛教把人间世界视为污浊之境,佛教世界为清净庄严。出家人吃素修行,就是为了离开人间的污浊,进入佛教的清净世界。空,更是佛理的核心概念,世间万物,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因缘合和所成,不能长久,都离不开一个空字,修行者一生所修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空”,远离色声香味触法,进入万境皆空的境界。
但这一切,妙玉都没有办法做到,个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一个“情”字,她撇不开。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意思即是:身心想要清净,从来没有做到;嘴上说一切皆空,心中却是深染万法。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教讲众生平等,慈悲为怀。这一点妙玉就没有做到,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她看不起刘姥姥。在《红楼梦》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老老醉卧怡红院》中,贾母带领一伙人来到栊翠庵,妙玉亲自用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贾母奉了茶,贾母把自己吃了一半的茶给了刘姥姥,让她也尝尝,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着说:“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后来收拾茶具的时候,妙玉让道婆不要收那个“成窑的”,就放在外面好了。这是因为刘姥姥用过了,妙玉嫌弃的缘故。还是宝玉具有菩萨心肠,建议妙玉不如把那个茶杯就送给刘姥姥算了,也能换点钱度日。妙玉听了,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他快拿了去罢。”
看看她说的话,像一个“出家人”吗?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两句说明了妙玉的结局。金玉质,意为美好的资质,指妙玉的高贵出身和皎美的容貌,这样一个人最终却是落入了自己最看不起最不喜欢的“淖泥”之中,大概是指随着贾府的败落,妙玉最终沦落风尘了。
在高鹗的续书中,妙玉被强人劫走,不知所终,这样的结局似乎比“终陷淖泥中”还要不堪。妙玉一生自诩清洁,最终身陷泥淖,终究逃不出一个“命”字。
十二、凤姐判词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凤在金陵十二钗中是一个另类。她虽是一介女流,但性情性格、行事作风均与男子无异,在很多方面比男子更甚。凭借出色的理家能力,她在嫁到贾家之后迅速就进入了贾府的“中高层”,成为贾母最喜欢的人物之一。
贾母是从心里喜欢王熙凤的,王熙凤也没有辜负老太太的喜欢,竭尽所能地让贾母高兴。除了贾母之外,贾家别的主子们对王熙凤更多地是依靠,贾府“内务”的运作离不开王熙凤;贾府的下人们对王熙凤更多地是惧怕,他们害怕自己稍一疏忽就会遭到王熙凤的惩罚。
王熙凤最大的优点是她的管理能力,最大的缺点是她的爱财。出众的管理能力为王熙凤获取财物提供了方便,对财物的贪婪又让她把自己的“能力”用在了一些不该用的地方。很多人都把王熙凤最后的悲剧归结于她的爱财,其实她悲剧的最底层原因是她的能力。她的能力助长了她对财富的贪婪,她的能力让她铤而走险,做下一些后患无穷的事,一步一步走向悲剧的深渊。
正在因为这一点,判词中重点强调了王熙凤的“才”。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凡鸟二字合起来就是一个繁体的“凤”字,末世,从大处说是指王熙凤所处的时代,从小处说是指她嫁到贾家的时候,贾府已在走下坡路了。任王熙凤有天大的才能,也无力挽回颓势,从时势的角度已注定了王熙凤的徒劳无功。
“都知爱慕此生才”,是说王熙凤的“才能”受到了大家的肯定。贾府上下,虽说不喜欢王熙凤的人不少,但大多数人还是很佩服王熙凤的理家才能的。
但是正所谓成也是“才”,败也是“才”,正是因为王熙凤的恃“才”霸道,做下了一些“伤天害理”之事,还由于她对丈夫贾琏的“约束”太紧,物极必反,才出现了判词第三句所说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对这一句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倾向于是拆字法说了王熙凤后来的结局:一从,是指她刚到贾家时对贾琏的顺从;二令,是指她在贾家掌权以后对贾琏及众人指手画脚的“命令”;三人木,人和木合在一起是一个“休”字,可能指最终她被贾琏一纸休书给休了。王熙凤最终被休是很有可能的,王家势力已尽,她没有了强大的后盾,再加上贾府被抄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王熙凤,导致她在贾府的地位一落千丈。贾琏早就对王熙凤心怀不满,得此机会,一定会把她休之而后快的。
被休之后,王熙凤就只能回老家金陵(南京)了,这正是最后一句判词“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意思。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最大的悲剧或许就是被“休”了,被休之后,无处安身,只能回金陵娘家,但娘家早已势败运消,自己哭着回到娘家,这真的是一件让人悲哀的事啊!
王熙凤一辈子要强,机关算尽,但到头来,还是没有算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值得一叹。
十三、巧姐判词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巧姐出生在七月七日,七月七日,在中国的风俗中,被称为乞巧节。古代的女孩子们在这一天的晚上,要葡萄架下焚香祷告,乞求天上的织女赐给自己一双灵巧的双手,因为在过去的社会中,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什么诗词歌赋,而是有一双灵巧的手,能做得一手好女红,那才符合一个好女子的标准。
她的名字是刘姥姥给起的,刘姥姥作为一个农村的老太婆,没啥文化,但对风俗习惯却是很熟悉的。所以,她借这“乞巧节”的“巧”字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在金陵十二钗之中,这个名字最没有文学气息。但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也隐喻着她一生的命运都依靠一个“巧”字。巧姐的命运也诠释着一种强烈的宿命色彩。
贾巧姐作为王熙凤的女儿,她的幸与不幸都是拜其母亲王熙凤所赐。
判词前图中的荒村野店,是暗寓巧姐以后的生活环境,一个美人在纺绩,从纺绩联想到织女,从织女联想的手巧,联想到七月七日,从而指向巧姐,纺绩也是巧姐后半生作为一个平民妇人的主要劳作。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判词的前两句说明了在王熙凤死后,巧姐所面临的世态炎凉。势败、家亡,指贾府后来被抄家夺官,家亡人散。这个时候最能见出世态之炎凉,人情之冷暖。当势败之时,当再提及以前如何富贵,那些以前巴结你的人都会发出一声冷笑;家亡之际,纵是亲人,也可能翻脸变成路人。结合《红楼梦十二曲》中的“留余庆”中那句“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这句是隐指巧姐在王熙凤死后贾家败亡之时,被其舅王仁和贾芸合谋出卖。
这是贾巧姐的不幸,她的不幸之根源是王熙凤生前对人的刻薄所致,人人说直凤姐,都想到她的贪财阴险,毒辣狠心,所以才没有人同情巧姐,连自己的舅舅和兄长都变脸不认人,可见对于王熙凤之寒心。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王熙凤刁钻刻薄的一生中,偶尔也施些小恩小惠,就是这一点小恩小惠救了她身后的巧姐。判词的后面两句“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中第一句就是说的王熙凤,在刘姥姥初次到贾府求救之时,王熙凤是看在王夫人的面子周济了刘姥姥,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正是这一行为,在巧姐日后流落无靠之时,才能够得遇刘姥姥,在刘姥姥的帮助下,跳出火坑。
在高鹗的续书中,巧姐的舅舅王仁和贾芸贾环等合谋要把巧姐卖给一个“藩王”作妾,但在王夫人、平儿和刘姥姥的帮助下,逃到乡下,躲过一劫,后来嫁到了刘姥姥庄上的一个“家财巨万,良田千顷”的周姓大地主家做媳妇。这虽然和判词所暗寓的结局差不多,这并不完全符合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所留下的一些线索的暗示。
在曹雪芹前八十回的文字中,刘姥姥带着她的外孙子板儿来到贾府,这板儿了巧姐差不多大,并暗示和巧姐有“缘”,当是指后来巧姐嫁给了板为妻,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这也符合判词画面中的“纺绩”内容。
各位如果看过八七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就会知道,这部电视剧没有按照高鹗的续书来拍,而是根据一些脂砚斋的批语和书中留下的线索,虚构了一个结局:刘姥姥得知贾府败落后,带着板儿去找巧姐,最后终于在一家青楼打探到了巧姐的消息。最后回家变卖房产土地,把巧姐赎了出来。这个结局更符合“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一判词。
今天是2021年8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乞巧节,正是巧姐的生日。但现在的七夕已变成了“东方情人节”,今天晚上,恐怕没有几个女孩子会在葡萄架下向织女“乞巧”了,时代在变化,现在的女孩子也不再需要一双那么灵巧的双手了。
所以,今天女孩子最爱听的一句话不是“祝你有一双织女一样灵巧的双手”,而是“祝你像织女一样永远年青,永远漂亮”。
祝愿女孩子们在今天手捧着玫瑰花,喝着珍珠奶茶,一脸幸福地读着手机上男朋友发过来的三行情诗,度过一个美好幸福的“乞巧节”。
十四、李纨判词
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wán),是贾宝玉的大嫂,宝玉的大哥贾珠在结婚没两年就死了,留下李纨独守空闺,幸好有一个儿子贾兰,算是李纨唯一的希望。在金陵十二钗中是一位可敬可佩可叹的毫无瑕疵的女子形象。出身金陵名门,父亲名字叫李守中,守中,恪守中庸之道,从这个名字就可以想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所培养出来的女儿当然也是一个符合当时道德标准的模范了。
李纨的父亲曾做过国子监祭酒的官,这个官职可是非同寻常,放在今天,就是教育部长加上北京大学校长,既需要领导能力又要有学术能力,才能担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担任过这个官职。
有这样的父亲,李纨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只不过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无法尽情展现而已。她把自己的才能都转化为教育儿子的能力了。贾兰在她的教育和督促之下,后来成为贾家唯一的希望。
判词的第一句“桃李春风结子完”,暗寓了李纨的名字和短暂的幸福婚姻。“桃李”之“李”暗指其姓,“结子完”的“完”谐音“纨”。桃李春风结子完,表面字意可以理解为桃花李花在春风中摇曳多姿,那但春光易逝,一旦结了桃儿李子之后,春事就结束了。暗指她与贾珠结婚后那短暂的幸福生活。
到头谁似一盆兰,是夸奖贾兰在李纨的教育和督促之下所取得的成就(中举升官)在贾府之中无人能及。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这两句是作者的感叹,李纨最后儿子中举得升高官,自己也是凤冠霞帔(判词前面的画面),所有这些都是以自己大半生的独守空闺换来的。这是李纨自己的选择,书中说她“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也许在她自己是无怨无悔。但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都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在世人的眼里,李纨的“凤冠霞帔”是值得羡慕嫉妒恨的,但人们在羡慕之余,也会在内心和背后嘲笑她大半辈子的孤独寂寞吧。
“如冰水好”四个字,历来的解释不甚明了,我以为这四字就是指李纨几十年坚守妇道,其如冰清玉洁一般,但这“冰清玉洁”只是外人看到的,外人看不到的是这里面的“冷”,是几十年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寂寞”。一个“空”字,也是作者的价值判断,他觉得用几十年的孤独和冷,换来最后的“凤冠霞帔”,这“凤冠霞帔”“空”的一点没有重量,一点没有温度。只能“枉与他人作笑谈”了。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别人只是揣测而已。读《红楼梦》中相关李纨的文字,除了她的心如槁木,对除了儿子之外的一切都不问不闻外,还是能感受到一点点快乐的,那就是李纨和众人一起搬进大观园之后。
在大观园里,优美的环境,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加上那一群活泼好动青春靓丽的妹妹们,李纨的天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建立诗社,赏花、作诗,饮酒取乐,李纨都是作为一个主持者的身份出现的,她既有作诗的才能,亦有评诗的本领,其实她的管理才能也非同一般,这个可以从她和探春、宝钗一起代王熙凤管理内务时的表现看出来。
大观园中的桃红柳绿、欢声笑语,是李纨枯寂生活中一道彩虹,悬挂在她的心中。
十五、秦可卿判词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一个“情”字,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它不像“仁义礼智信”这几个,一直被隆重地摆到桌面之上,顶礼膜拜。贾宝玉就是因为太专注于这个“情”字,一直被父亲贾政视为“大逆不道”,几乎被打死。薛宝钗、史湘云一片好心地劝贾宝玉少花些心思在“情”上,多多关注一些“仁义礼智”,宝玉马上翻脸不认人,拂袖而去,剩下宝姐姐、湘云妹妹一脸尴尬。
贾宝玉在“情”字上一条道走到黑,不知回头。细想起来,贾宝玉之所以在“情”之道路上如此执着,是因为有一个引路人,这个人就是秦可卿。
秦可卿在《红楼梦》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颇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她身上的“情”太多太浓。她的判词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身”,七个字中有三个“情”字,她本来自“情天情海”,是“情天情海”幻化出来的一个“情身”。这一句就是强调秦可卿的身上有太多的“情”,她就是“情”的化身。
情是人的本性之一,是人就有情;但情也是最能让人迷失本性的东西,古往今来,多少人深陷“情”字之中,不能自拔,忘了家国,忘了父母。判词的第二句“情既相逢必主yin”,这个“yin”字,按警幻仙姑的解释是“缠绵”是“体贴”。但在这一句中,我觉得就是“万恶yin为首”的“yin”,意思就是多情之人相遇,如果不加控制,任由“情”字泛滥,淹没一切伦常,这就是罪过。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下面两句判词为证据。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两句话直译出来就是:不要说不肖之子(罪过)都是荣国府出来的(指贾宝玉而言),一切的不肖(罪过)其实都是从宁国府开始的(指秦可卿而言)。判词前面的画上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当是指秦可卿的死法。但曹雪芹后来又没有明写秦可卿是上吊而死,给人的印象是生病而死的,但文字扑朔迷离,有些东西隐藏在这“扑朔迷离”之中,欲说还休。所以,那句“情既相逢必主yin”意思就是说两个痴情(请注意这个词不一定是褒义的)的人相遇,一定就是生出一些无法控制的“事情”出来,至于按世俗的标准,是好是坏,那就不一定了。
一个“情”字,最重要的一个品质是“真”,不能虚假,但这个“真”又必须以社会规则为前提,必须合乎规则才行。但是“情”这个东西的产生和消失,有时是人无法控制的,也是不讲规则的。于是,矛盾出现了。当违背了社会规则的“真情”出现时,这个“真情”就必须被压制,被扑灭。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发展,那便是“孽”了。
每个人都讨厌憎恨虚情假意,但真情真意也并不总是讨人喜欢的。
这就是“情”的尴尬。放在秦可卿身上,有太多的话题可以探讨,甚至都形成了一个“秦学”。但就《红楼梦》本身来说,秦可卿褒大于贬的。《红楼梦》是“大旨谈情”的,对“情”是持肯定态度的。从它的另一个名字《情僧录》可以窥得一二。汤显祖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道出了多少无奈。从“情天情海”中幻化出来的秦可卿,一定也有着更多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