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第三周思考题2021-03-21

【思考题打卡】

第三周思考题

思考题

1.请你分析评价曾国藩的“清”与“浊”?当时社会做大事与做清官矛盾吗?(263、266、267、271、272、273、275)

曾国藩志向高远,他矢志不渝,一生坚守:他坚守他的大志向,要做“圣贤",“济世人于水火,解生民于倒悬”;于己,“刻苦自砺,全力内圣”,他“律己甚严,清廉刻苦”,是他的坚守,他还有更高的志向。“和光同尘”是他的妥协。妥协是为大事。做清官却不是他的最高目标,他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他知道自己如何抵达,他时刻校正方向,也时刻检点行为,内圣为外王,他注重内心的修行,也注重做事的手段,他是成果导向的,为了达成“外王之业”,避免成为独行侠失去合作与支持,他也会做做表面文章,他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选择了更复杂更艰难,把自己放在众人中,放在尘世里,而保留一份清醒,不改初衷,智慧致远。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的对外观念和思路发生哪些变化?(280、286、288、292)

3.请解释曾国藩的人才观?(298)4.请总结曾国藩培养人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学习,说说对你的启发?(301、302、303、305、306、308、309)

合并3和4,我的感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教言教,我认为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曾国藩一生为培养人才不遗余力,“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认为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兴衰;他不是简单带门徒,其幕僚“文武错落半天下”,他是如何为国育才的?我们来看曾国藩的人才培养攻略。

第一步是求才,刘备三顾茅庐,目标专一,求的是已成大才的诸葛亮。曾国藩求才一是面更广,只要有一技之长,便收用;二是态度急切,求才“如鸷鸟猛禽求食”;三是方法多样,张贴告示、广为访察、举荐有奖。

第二步是观察。这一步是辨才,观察法+谈话法,观其言不算,还要查其行,还要验收行动结果。他使用一线锻炼法,到前线,然后通过聊在前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悉心体察”,鉴别能力。

第三步是培养。曾国藩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他的个人成长就是极好的例子,他相信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砺而出”。他重视培养教育,办法很多,比如定期考试、面授学习,还有个别谈话和集体座谈等,可以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

因为热爱。曾国藩是一个乐于做老师并且擅长做老师的人。他长于“因材施教”,他“宏讲人才,诱人日进”(和高宏鹏老师有的一拼),他知道一个人可以借助教育达到的地方。

他全力给幕僚制造发展的机会,搭建成长平台,对待下属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是真心促进他们成长,曾国藩是系统性培养,一旦有合适的位子,尽心尽力保举,扶上马,送一程,甚至一直书信往来,持续培养。

曾国藩是有大格局的人,他举荐的下属成长起来后,在能跟他平起平坐的时候,原来的上下属关系变成了平级关系,因为资源分配产生冲突,有的下属无法正确面对关系变化,比如恩将仇报的左宗棠,但曾国藩却终能泰然处之,言行端正。我想,这与他培养人才的目的有关,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育才。

5.曾国藩善于总结经验,凭头脑打仗,吸取僧格林沁教训,对你做事有哪些启发?(316)

从别人的失败经验中吸取成功的智慧,这是反向思考,反思力的厉害之处。

6.请分析评价,曾国藩与慈禧为何对天津教案看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发?(340、343、353)

1.站位不一样。曾国藩为臣,奉命处理天津教案,他想的是全力做好,对上对下都有所交代。慈禧位于权力顶端,给曾国藩安排任务是有期待值的,处理好此事两边都不再威胁朝廷。

2.格局不一样。曾国藩权衡国内外,看的长远;慈禧只看眼前。

3.真正的目标不一样。曾国藩想通过这一件事,纠正大家错误看法,避免此类事件继续发生;慈禧首先想平复天津教案,还想转移老百姓对朝廷的不满。

4.见识不一样。曾国藩重视全局,善于总结经验,他重调查,一线实战卓有成效,他抓住关键用事实说话;慈禧惯于弄权,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是否对皇权有利为基点推断。

的见识高于慈禧,曾国藩尊重事实,而慈禧相信自己的判断。曾国藩是对外国人的

注:思考题6个中选择完成3个,或全部完成。建议每个思考题字数在200字以内(多亦不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曾国藩传》第三周思考题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