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越有学问的人越通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钱穆。书中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概观与比照,用易懂的文字介绍了枯燥的政治制度的沿革历史,指出得失,警醒后人。

钱穆先生是有名的历史学家,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地方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去了香港,后来转辗到了台湾。

当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觉越是学问高深的人,讲东西越是深入浅出,从不用引用大量资料,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把枯政治制度的历史讲得很通俗。而不像现在的很多教授,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与见地,为了标榜自己的学问,在书中大量引用材料与名家的论证,还故作严谨地标上引号,通篇文章读下来,看似读了很多文字,实则毫无收获,让人不知所云,丈二和尚摸着头脑,好比你看到一个身材超好,穿着时髦的摩登女郎的背影,走上前一看,脸远没有你想像的漂亮,你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如果没有这美好的身材背影,也许你就不会失落。

而钱穆先生的这本小书,能用极为通俗的语言讲诉中国的历代政治得失,观点独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汉代兵役制度的章节,他认为秦末兵役制度的缺陷是陈胜吴广起义的主要原因之一,原本三天的戍兵制度,在秦朝统一天下后,疆域扩大,老百姓虽然还是三天的戍兵期,可是路上来回的时间就有可能一两个月,而且还没有工资,延误时机还得杀头,大家只能起兵反抗。很多次的农民起义,大部分是偶然的机缘下,让人容易忽视的细节导致的,为政者大多数觉得自己是实现大目标、做大事的人,一味贪功冒进,好大喜功,往往忽视关乎老百姓的最细节的问题,这样官民矛盾日积月累,导致很多群体性事件甚至是武装反抗。

钱穆先生这样的角度非常新颖,还能人信服,相反现在的很多学术著作不仅让人看得如坠云雾,枯燥难懂,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没有丝毫阅读的欲望。如果一本学术著作不能让普通人阅读传看,我想他的学术价值也高深不到哪里去,尤其是文化类的。以前于丹讲述论语、易中天讲解三国等,引起很多所谓学院派的恶毒攻击,觉得他们讲得太过俗气,有些细枝末节的错误,我想说,任何一个人去解读文化著作,都会存在一些错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如果没有这些人用通俗的方式讲解文化与历史,谁去关注论语与三国正史呢?他们的功德在于让中国古典著作有了更多的读者,有更多的人关注研究那些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与智慧故事,否则典籍放在象牙塔里,没有几个人看,又有什么用处呢?

钱穆先生的这本小书,让普通人读政治史的时候,也感觉很有趣,受益良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越有学问的人越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