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这样提问,学生才会有兴趣

为什么有的课堂,学生容易走神?

为什么一堂课中,全班死气沉沉?

为什么即使提出讨论的问题,学生还是置身事外?

答案或许很简单-不会提问!

什么?!当老师的还能不会提问?

真的有。

不要想当然认为,只要带了“什么?“为什么”这些疑问词的都叫问题,有时候更像尴尬的话题终结者。比如:

“你喜欢踢足球吗?”

“你的爱好是什么?”

我就听一位老师在面试学生时这么问,面试的孩子很实在地回答:“不喜欢”、“打篮球”,然后两人充满期待地互看对方,仿佛在比赛憋气。

当然,这位面试官可以责怪学生不会答题,判他不过,但如果下一个孩子也回答得同上一样干脆利落,是不是该反思题目是不是有问题。

既然一个问题可以用两个字回答,又为什么要浪费三个字呢?这类问题设计得太流于形式缺,漫无目的了。

面试的目的无非就是多了解面试者的个人信息,如果像上面那样问,几乎跟不问相差不大,想让面试者分享自己更多的信息,就要把问题设计成开放型话题,让每位面试者都有话可讲。

此外,不少教师在课前导入时,为了引发学生兴趣,喜欢设置问题。这种操作方法设计合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如果问题设计不合适,就会冷场,比如,

你知道什么是裸子植物吗?

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的?

这么专业的术语,谁听得懂。显然,学生心里都明白,当然不知道了。

此时,老师下一句话可能就会说,大家都不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 XXX知识吧。

看上去是不是还挺自然的?

有效果吗?

充其量不过是老师自导自演自嗨一番而已,学生的估计都赖得开口。既然想要引发学生兴趣,就一定得提人能听懂的问题和可以回答的问题。

上来就说一堆专业术语,怎么看都像是用别人的知识盲区来抬高自己,何来激发兴趣?

所以,提问真还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否则,市面上类似《麦肯锡叫我的提问方式》这类书不会这么畅销。

想让你的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堂课中来,你就要想方设法设计一些含金量高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抛出这么个问题呢?

请往下看:

1.明确提问的目的,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有句话说,浪费别人时间等于害命。毫无目的的胡乱发问就是浪费学生时间和生命。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你喜欢足球吗”,对方一个“不”字话题结束,除了尴尬你还期待什么?

既然要了解对方,就直接问他业余时间喜欢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因此,问题设计要尽量避开封闭针问题,多提一些开放性问题。如,能谈谈你的家乡吗、请介绍一种你爱吃的食物。

同时,提问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是非问问句、正反问句等这类能用“是”或者是“不是”回答的简单句,试着使用特指问句。例如,你今天怎么没有穿校服参加面试?

如果让你设计校服,你会选择什么颜色和款式?

最后,提问的时候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你的初衷是调动对方,所以,如果孩子害羞或者不知道还说什么的时候,不妨换个问题。

2.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熟悉的范围,让他有话可说。

即使针对同一个主题,如果问题提得不好,结果也差会之千里。我们听过两个预科生班的阅读课,课文内容都一样,大意是一个水果摊主靠自己的细心观察和艰苦奋斗,一步一步成了亿万富翁。

这节课的主题讲得是创业。为了激发学生对创业的兴趣,两位老师都针对这个话题设置了讨论环节:

第一位老师是这么设计的:请谈谈你对创业的看法。

第二位老师提了两个问题:

1.你觉得在当下还能复制文中主人公的成功吗?请给出理由。

2.你认为,创业需要必备哪些基本条件?

现在请你选择一下,你认为第一个老师的问题好回答还是第二个老师的好回答。

想必你一定也选了第二位老师吧。实际我观察到的课堂效果也是第二个班的更好。第一个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即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同,但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

而面对第一位老师的问题,学生们都有些茫然,有几个在低下咕哝着,但站起来又不知道说什么。

这就是问题设计得太大了,让人无从说起。

要避开这个雷区,那就尽量以小口径切入,把问题设计得具体一些。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创业,如果脱离文章直接问你对创业的看法,别说是学生,百分之九十的成人都无法回答,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创过业。

小口径切入后,还要步步为营,注意后面的提问要与前面的形成关联,层层深入。前文讲到老师在讲血液循环这个内容时,可以这么问:

你流过血吗?具体是什么位置?你是如何止血的?

然后再抛出,你了解血液在身体里是怎样流淌吗这个话题,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唐突,也不会一下子就被一堆专业术语给吓到。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启迪头脑,引人深思。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更要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带着兴趣动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课这样提问,学生才会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