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栓‖同行,语文主题学习(八十五)


创设阅读情境,提供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实践。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阅读策略。如果用一个表达式为“阅读策略=阅读情境+阅读材料+阅读实践”。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4《少年闰土》为例粗浅阐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阅读主题为《走进鲁迅的世界》,本单元为作家单元,紧紧围绕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的鲁迅先生组织文章,其中《少年闰土》是小说,本文节选自小说《故乡》,是一段插叙,叙述了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次相识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刻画了一个见识广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作者与闰土儿时真挚而又短暂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

“精读引领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1、学习课文借助特写镜头来引出所写人物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感悟作者接叙事抒发自己情感的方法。

落实学习目标的重点聚焦在品读文本的语言文字上。1、出示插图,感悟人物形象;2、想象画面,朗诵第一自然段;3、根据文意,配画插图;4、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抒情。每个环节都在创设一个阅读情境,结合文本材料,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对于小说中的闰土形象,只是从少年说起,而中年的闰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只有实施大量阅读,还原作品原貌,才能够辨认出一个闰土变化的形象。因此,可以链接阅读丛书文章《故乡》。

对于《少年闰土》的阅读,在这里以谈创设情境为主,没有评述系列性的学案。链接阅读中,教师一般可以从丛书文章中找出描写闰土细节描写的句子,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教材里是少年闰土的形象,而丛书里是中年闰土形象,通过对比阅读,实施形象变化对比阅读策略,更具教学智慧。在链接阅读《故乡》时,把《学习单》置入其中,让学生实施对比阅读策略,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形象。这样做,既是把学习精读课文作为系列性的学习情境,继而又创设了一个新的阅读情境,链接阅读丛书文章,引发新的阅读期待。

《学习单》给出阅读材料是丛书文章《故乡》,系列性的任务驱动成为阅读的有效方案,也是指向策略性的学案。

一、联系课文,回忆少年闰土形象。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二、默读《故乡》,说出中年闰土形象。

❶外貌: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❷神态: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三、对比阅读,体会人物形象。 

  ❶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❷动作、神态、语言对比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❸对“我”、对生活态度的对比

  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态度。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贵栓‖同行,语文主题学习(八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