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家整理书架时我就发现了一本这方面的书:《潜藏的意识》。去年年末买的,当时太忙了,没来得及看。于是这两天就花了点时间把它看完,并做了比较详细的思维导图,算是厘清了一点“潜意识”的概念。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巴奇博士,是一名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罗杰斯·安吉尔心理学教授,无意识领域世界前沿专家。他的文风很亲民,他从自己大学主修心理学时痴迷齐柏林飞艇乐队(Led Zeppelin)的经历,来展开这个之于人类而言犹如宇宙黑洞的(神秘且深刻的)话题。
所以他人生中对这个话题产生的第一个思考是,为何我对音乐如此痴迷?
尤其是当他读博士时,导师拿着一沓印着现代艺术绘画的博物馆明信片,两张两张地问他,你更喜欢哪一张。他每次都能立即做出选择,但为何喜欢这张而不是那张,他自问是毫无头绪的。导师看着这个苦恼的心理学学生,笑着点头,“这就对了”。
所以他更困惑了——
“在任意一天中,我们的所说、所感和所做,有多少是受潜意识控制的?
更重要的是,又有多少是不受潜意识控制的?
最为关键的是,如果我们理解潜意识是如何工作的——如果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做自己所做的事情——能最终从根本上认识自己吗?
洞察我们隐藏的驱动程序,能否揭示不同的思维、感受和行动模式?
这对我们的人生意味着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隐藏的意识”。
第一个问题:潜意识是什么?
巴奇博士没有直接用“潜意识”(subconcious)这个词。从书名的英文来看,他用的是“无意识”(unconscious)——如果你把这个单词敲在google里搜索相关图片,会发现大部分是失去意识和人工呼吸的画面。
为什么是unconscious,而不是subconcious?
这就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了。
17世纪初,勒内·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那位哲学家)在表述里首次使用了“有意识心理”(concious mind)。300年后,约在1900年前后,弗洛伊德在治疗精神疾病患者时总结说,这些病例源自这些精神病人内在的一个独立的、无意识的自我。
后来他走得更远,相当武断地坚持认为,这种独立的无意识心理不仅存在于精神病人身上,还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巴奇认为弗洛伊德妖魔化了正常心理的无意识运作:他声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无意识深渊,那里是黑暗的,充满扭曲的欲望,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才可以驱除这些欲望。
弗洛伊德对于意识的定义分类如下:
也就是说,“潜意识”(subconcious)(或“下意识”)——这个总被我们挂在嘴边的词——从现代心理学的定义来说,它不属于心理学名词。但这丝毫不妨碍它作为“前意识”“无意识”的意义表达。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出现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另一方面,在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1895年,《歇斯底里研究》),“潜意识”与“意识”的对比看起来更直观和强烈了。所以,“潜意识”后来就经常与“无意识”一词混用。
作为心理学博士,巴奇必然只会用严谨且专业的“无意识”,而不是民间的“潜意识”。而我在这篇文章中,如无特别说明,则会依据常俗用到“潜意识”,但所指的也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大脑意识的运作,我又做了一些补充功课,发现对于“什么是潜意识”,生物学给了一个更直观和客观的解答。
让我们来看看1925年由德国的贝克医生所发现的四种基本脑波——
相对于心理学的学说与分析,这些可以直接用仪器来检测识别的脑电波显得就很直白了。它们分别都对应着不同的大脑意识工作。理论上,当我们在做不同工作时,如果能调用相应的脑电波,就能以最出色的状态完成工作。
例如参加数学考试或象棋比赛时调用β波、喝下午茶听音乐时调用α波、写小说或画画时调用θ波、夜晚睡眠时调用δ波……简直完美是不是?
但如果大脑在某个具体情况下不能出现相应的脑波,我们就有麻烦了。比如你在企图睡觉时启动了让你焦虑紧张的β波,或者在需要冷静警惕做决策时突然遭遇一阵α波或δ波的走神袭击?
emmm...
我在网上找到的这张”意识解剖图“简直不要太强大,它无比清晰细致地描述了不同波段的大脑意识的表现特点,以及相互间的关联。
在β波段对应的意识区间里,关键词是自我否定、肤浅、判断、意愿、压力源、信念、逻辑、分析、教育、计划、自尊、(负面的)评价与自我评价、习惯、理性、个性、短期记忆、能力有限;
在α波或θ波段对应的潜意识区间里,关键词是较高自我、深入思考、富想象力、不受压力控制、无限创造力、永久记忆储存、智慧、自我疗愈、内在平和、生命激情;
在δ波对应的无意识区间里,关键词是最高自我、免疫系统、自我核心、自发性、身体再生、原始直觉、灵性联接、细胞记忆……(老师,这题超纲了
而意识层或脑波段之间的这些壁垒,我们可以打破吗?我们能有意识地渗透或深入吗?它提出的方法是冥想——更深入的冥想。但这个具体要如何操作、多深才叫做深?我没有答案,我相信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所以我们暂时只做了解就好。
第二个问题:意识 V.S.无意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了解完概念,接下来我们要问一个元问题:作为人类,究竟是“有意识在先” ,还是自带 “出厂设置”?
前者是社会认知心理学所坚持的观点:开始时是有意识、费力的,只有在经验丰富并经常使用以后,才能无意识地运作。
在长达10年的思考里,巴奇也一直在“有意识在先”的观念里鬼打墙找不到思路。直到他初为人父、在家带娃,观察到婴儿身上有许多自发的社会性行为,才不得不承认这一套说法无法自圆其说。
他在一个带娃的午后打盹里,梦见一只翻着肚皮的短吻鳄,才反转之前在家根深蒂固的“有意识在先”的假设,接纳了来自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儿童身上存在自动和无意识的影响,无论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是在个体从婴儿到儿童,再到成年人的发展过程中,无意识是在先的。
这种“出厂设置”是怎么发生的?是谁在书写人类意识的程序?
这就不得不搬出查尔斯·达尔文了。
1877年,他写道:“也许我们不应怀疑儿童模糊而真实的、独立于经验之外的恐惧,是受从远古野蛮时期传承下来的真实的危险和浅薄的迷信的影响?”
他观察到,我们的无意识情绪表达具备与周围人进行沟通的重要功能,这种对面部表情的解释将我们引向另一个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驱动力有关的基本和先天的要素:与人合作。
他在进化论第三部主要著作《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述》(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里,也强调了一个理论:人类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自动和无意识地感受和表达情绪,原因是这两种行为有助于我们的生存。
“我们的原始的、终极的、最深刻的关于生存和人身安全的进化动机,是我们许多态度和信念的根源。它成为我们基因组成的一部分,因为它帮助我们作为个体也作为一个物种生存了下来。
我们的道德判断,以及对政治和社会事务抽象的、有意识的推理,可能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也服务于这个至高无上的动机。
第三个问题:你的潜意识V.S.我的潜意识,为什么不一样?
如果说我们的“出厂设置”是受进化论影响,为了合作、生存、繁衍而被输入了一些行为模式代码,那么有一个问题来了,生而为人,为什么你的意识及受其影响的情感、行为、价值观等表现,跟我的不一样?
无意识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作为我们的无意识,也形成与塑造于我们无意识的时候。例如在我们的婴儿时期(1-4岁),我们渴望获得身体上的温暖——这种感受与我们早年的安全感有关——父母给予的母乳喂养、拥抱和保护经验能满足我们这个“出厂设定”的共同本能。
儿童发展研究者将其称之为“我们对父母的依恋”(attachment)。然而,进化不能保证我们本能的信任会得到妥善的对待,也不能保证我们与生俱来的对亲密和与父母联结的渴望,会得到他们的回应。
“早在1岁时,这种联结就确定了:要么已经建立,要么没有建立——我们对父母的依恋,要么有安全感,要么缺乏安全感。这种早年生活经历的强大影响,为我们余生的友谊和浪漫关系的亲密和稳定程度定下了基调。
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意识程序的输入依然没有停止。但它的发生依然在我们的意识之外。
我们有许多不同的身份——母亲、音乐家、老师、瑜伽爱好者、纳斯卡赛车迷等。其中,每一个身份面向中都储存着根深蒂固的、隐性的知识,例如恰当的价值观和行为、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从我们自身的家庭文化到整个民族的文化,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文化就像水之于鱼:它在我们周围,如此恒久和普遍,以至于我们几乎注意不到。它在后台低语,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对我们的价值观、选择、观点和行为产生强大的隐性影响的源头。
最后:关于潜意识的10个冷知识
如果把我们有意识的部分比作无趣、焦虑、沉闷、钻营甚至油腻的成年人,无意识的部分则像一个天马行空、充满智慧与灵性的害羞小孩。它只会趁你不留意或睡着的时候才探出身来,跟你说话、找你玩、帮你解决问题。
但它的能力还远不止如此,看看这10个冷知识,你会惊叹自己体内竟然还有这么一个buff所在。
1. 它控制我们95%的生活。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冰山理论”。根据科学家的说法,人的大脑能够容纳的数据量大约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100倍。但这个巨大的信息量的大部分都隐藏在潜意识中——准确的说是95%。也就是说,它影响着我们95%的情绪、决策与行为。
2. 它从不休息和睡觉。
当你和你的表意识进入睡眠时,潜意识永远醒着。它一直保持警惕,持续吸收一切信息。例如你在电视前睡着了,它还会听到正在说的每一句话。这就是有些人在睡前背单词能产生作用的原因。
3. 它自带惯性。
通过几周的反复练习,你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开着同样的路线行驶——你在“自动驾驶”。这种“不假思索”会被潜意识所识别并完整保留下来,成为一种惯性。根据这个特点,建立一些好习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执行同一预期行为,你就能在“优秀”的路上减少很多思考、犹豫和挣扎的时间与能量消耗。(不要相信“自律”,这个太难了
4. 它只知道现在。
如果你想在潜意识中相信自己会实现某件事情,你就需要想象并坚定自己会实现它。这有点励志——重复说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和信息,它可能真的会改变你的人生。但这个策略失败的原因往往是,我们在内心深处不想改变——我们的真实意愿是继续抽烟、喝酒、葛优瘫。你必须完成你的那部分责任——真心实意地想实现一个目标和意向,潜意识才会来帮你。
5. 它不说人话。
想要召唤它出来帮你干活,可能不能用语言或文字。根据所有不断收集和储存在潜意识中的信息和数据,它会通过图像、感觉、感觉、感觉和梦境,给我们传递信息。
6. 它从不讲逻辑。
我们的潜意识不能像意识那样具有推理能力。一个典型的举子是,当我们被恐怖电影或画面吓到,意识知道这是假的,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潜意识还是会产生惊吓的反应。
7. 它不懂处理“NO”。
潜意识不做判断,也不会“脑筋急拐弯”。例如你在减肥,不停提示自己“不能吃巧克力”,但它接收到的信息就会是:“嗯,吃巧克力。”然后你就越发地想吃巧克力……不过,你可以利用这个机制,结合第三点,设定一个正向的心理意象,比如“我要坚持每天运动”。
8. 它可以同时做几万亿件事情。
我们的意识能同时处理不超过4件事——这已经会被称作“天才多面手”了。但一旦加入第5件事,你的智力和分析系统就会宕机。还记得第一点提到的95%潜意识吗?它可以同时做几万亿件事。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认为,在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做出有意识的决定之前,潜意识(或“本能”)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决定。
9. 它喜欢极度平和或极度混乱。
在我们感知到极度平和(如洗澡、手作、冥想)的时候,或者我们极度混乱的时候(如上面说的同时处理5件以上的事情),潜意识就会显现出来。尤其是在你不警觉的时候,它表现得最好。
10. 它很原始。
好/坏、是/否、留下/离开。这是生命终极的、基本的二进制代码。它可以归结为E-P-A,即评价(evaluation)、能力(potency)和能动性(activity),它体现了生存的基本困境——最简单的单细胞草履虫到人类的所有动物。而这种判断机制一直在我们的“后台”由由无意识监控持续运作着。
最最后,分享一下我对这本书做的思维导图,让你对这本书有更清晰的了解(可点击放大一点点…)。
谢谢你看到这里,祝读书快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