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43)

网络图片  侵权删


【第四十三节 产品经理:怎样把个人能力产品化】


如何将个人能力产品化,应该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能力产品化的过程,就是以能力为核心,建立体系的过程。能力产品化之后就能稳定地向市场提供服务,并积累信用。

本节课,得到大学选的案例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而不是最注重产品化的互联网领域。他们希望排除掉互联网红利,回到极其苛刻的环境中,再看看将能力变成产品的底层思维模型到底是什么。

梅兰芳大师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产品——“梅派”。这是一个京剧流派,它被后人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与斯塔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并列。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代,“梅派”这个能够传承的产品,它的打造过程必然能给我们提供独特的参考价值。


一、定义此类问题的边界

1、要用专业能力独立面对市场提供服务。

2、需要打造可复制、能稳定提供的产品。

3、能力产品要达到足够的口碑。


二、本节重点

 1、找到需求:站在时代的趋势上

清末明初是一个绝对的男权社会,在此之前名角们演的都是男性角色,而梅兰芳演的却是旦角(年轻女性),他的成名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天赋好,认真学习等原因并不足以解释,在戏园子里,刻苦的人,天赋好的人多了去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末代皇帝退位,很多清朝的规定都废除了,其中就包括不准男女同台演出,男女同场看戏的禁令。这意味着一个时代风口:女性票友将大量出现,她们更能体会女性戏剧人物的情感,旦角这类角色的重要性也就更加凸显。

梅兰芳抓住了这个风口,做了很多关键性的动作。比如,将老戏《玉堂春》的唱腔改得更女性化,更婉转动听;比如,更多排演像《穆柯寨》这种大女主的戏;甚至大胆创新,排演一系列时装新戏,他脱下传统戏服,穿上流行的旗袍、婚纱唱戏,震惊了所有的观众。

梅兰芳在100年前做的事,跟今天的产品经理是一样的。他抓住了“女主戏”这个差异化市场,看清了它背后正在崛起的趋势。所以,在任何已经成型的市场和成熟的赛道上,仅靠努力和聪明其实是没有什么机会的,你得选择一个有差异化的趋势,才有作为个体崛起的机会。


2、稳定产品:打造自己的系统能力

 找到需求、定义新产品并不能让梅兰芳躺赢,很快就有了新难题:灵感枯竭。新戏虽然火,但凭梅兰芳一己之力,完全不可持续。怎么才能持续、稳定地产出,成了新的问题。

最现成的办法就是改良传统老戏,好处是可以调用整个文化系统的巨大资源库。但光有资源库还不行,改戏是要全方位的,剧本、唱词、唱腔设计、服装、妆容、物美、伴奏等等都要跟着改,这是梅兰芳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于是,他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稳定的供应链,叫“梅党”。

“梅党”由梅兰芳的超级粉丝们组成,都是社会各界的名人,而且都在戏剧的某一方面能提供独特的帮助。比如,著名的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帮他选剧目和定初稿;两位文化名人李释戡和黄秋岳帮他写唱词;徐兰沅和王少卿两位琴师帮他推敲唱词等等。

有了这个强大的供应链支持,从1914年往后的16年里,梅兰芳出了30多部新戏,平均每年两部,做到了持续、稳定、高质量的产出。在这个过程中,“梅派”的表演风格也就此形成,且成为了独立于梅兰芳而存在的产品。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梅兰芳把个人能力,扩大成了一个系统的能力。所以,打造系统能力,是产品稳定输出的关键。总结一下,梅兰芳在两个维度上打造了自己的系统能力:第一,找到了传统戏剧这个巨大的资源库,让创作材料取之不尽;第二,组织了梅党这个供应系统,并维持其稳定性。


3、利用影响力倒灌,提升品牌维度

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和稳定的产出,让梅兰芳成为了当时的京剧第一人,此时更高级的难题又出来了:如何把影响力辐射得更远?如何让“梅派”这个产品脱离梅兰芳之后还能持续的传播和传承?

要知道,京剧有很多流派,为什么唯独梅派被称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流派之一?因为梅兰芳比其他人领先做了一件事:出国演出。1919年,梅兰芳去日本演出,是京剧首次出国演出。1929年,梅兰芳去美国巡演,更是第一个在西方世界表演京剧的中国演员,成为了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

外国人又听不懂京剧,为什么出国演出这么重要?因为其中隐藏了一个法则叫“影响力倒灌”。意思是,系统外的评价,往往能对一个事物在系统内的影响力有极强的加持效果。这就像,你追一个女孩,不仅要对她好,还要讨好她的闺蜜和家人一样,她们对你的评价,比你自己说更有用。

梅兰芳作为第一个走向世界的京剧名家,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当时有名气的洋人来到中国,必须要打卡去的三个项目是:爬长城、逛颐和园和去梅兰芳家,就连泰戈尔来中国也去过梅兰芳家。他在日本民众中的影响力更是封存了几十年,1956年为了给中日关系破冰,周恩来总理就请梅兰芳带队去日本演出。

所以,要想让产品具有影响力,给产品加一个价值维度是至关重要的。明明是国内品牌的皮鞋,非要起个意大利名字,就是这个道理。鹿晗、吴亦凡都要先去韩国受训和出道,也是运用的这个策略。


三、本节核心要点

要点一:找到时代红利和新崛起的趋势,完成卡位。

白话版:找到那只站在风口的猪,然后咬住不放。

要点二:嵌入一个协作网络,打造属于自己的供应链。

白话版:只做最重要的部分,其他交给合作伙伴。

要点三:利用影响力倒灌效应,给产品的影响力增加一个维度。

白话版:借助领域之外的力量为自己站台。


四、我的延展思考

本节课,以梅兰芳大师为案例,阐述了将能力产品化的方法论。其中三个要点为:满足差异化需求,建立协作网络,以及多维度增加产品影响力。根据问题的边界,这套策略很适合专业水平拔尖且有一定社会资源的人士,他们生产的产品是系统化的,系列化的。

对于我等芸芸众生来说,即没有抓趋势的眼光,也没有顶尖的专业实力,更没有建立协作网络的资源,那是不是就没有将能力转化成产品的必要了?当然不是。其实,将能力转化成产品,也是一种能力,既然是能力,就需要通过练习才能习得。如果不提前准备,等到有了机会和资源再去练习,恐怕就为时已晚了。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水平即不拔尖,也没有什么独特的能力,有什么可值得产品化的呢?其实不然,也许你在专业领域内的水平一般,但对于领域外的人来说,你的专业知识也一样是他们的认知盲区,那就仍然具备一定的价值。

所以,如果你能从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中,提炼出一套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论,甚至可以延展应用到其他领域,那么对于专业领域外的人来说就会很有价值。毕竟,很多专业和工作的核心逻辑都有相同之处,也就有了借鉴意义。

得到大学其实就是在做这件事,它的线上系列课程就是来自各行各业核心能力的产品化。不仅如此,学员们都有一项任务,就是将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和经验,打磨成对其他同学有帮助的产品,并在分享日和案例日给全班同学演讲分享。

如果你也想尝试或训练一下将专业知识产品化的能力,可以参考得到大学的这套系列课程,也就是我从2019年3月份持续写作至今的连载文章。另外,再强调一下两个关键要点,避开两个坑:


1、针对真问题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真问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越多人关注的问题,就越是真问题。所以,真问题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保险行业从业者,面对一群退休的大爷大妈,给他们分享如何依靠保险分摊养老压力和风险,就比分享养老保险是如何算出来的要好很多。前者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后者是绝大多数老人都不关心的。所以对这群大爷大妈来说,前者是真问题,后者就不是个真问题。但如果你给一群刚入保险行业的新人讲,那么后者可能就是个真问题。

所以,无论我们想将什么能力、知识或经验产品化,都要先思考它针对的是不是一个真问题,在什么情景中,对多大范围的人算真问题。说白了,就是这个产品能对多少人,以什么频次产生多大的价值。


2、从小切口开始

专业知识产品化时,最忌讳的就是大而全的泛泛之作,总想着包罗万象,将相关的东西一股脑的装进袋子里。这种产品往往是即不针对具体场景,也不解决具体问题,它其实不是产品,而是“包装”,无论多么华丽,实际意义也少得可怜。

始终要明白,我们还不是顶尖的专家和大师,暂时做不了系统性的产品。我们脑子里值得产品化的东西,大多数都是针对某些特定场景的经验和认知。那么,就应该以这些特定场景为基础,来构建我们的产品,这就是所谓的“小切口”。

比如你是个摄影爱好者,如果上来就做一个“教初学者如何构图”的产品就很不明智。因为构图是个大问题,学问很深,牵扯的内容太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和系统学习的人根本驾驭不了。但你完全可以做一个“如何把别人拍得比较瘦”的知识产品,这个场景非常具体,是一个小切口,只要你这方面的经验丰富,有独特的方法和技巧,完全可以做出很优秀的产品。

随着专业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累积,我们可以不断的对产品进行优化和迭代,甚至衍生出相关的新产品。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形成系列产品。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从“小切口”开始,才能避开大而全的坑。


2020.02.13

你可能感兴趣的:(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