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商学院书评影评私房课 第(2)篇3020字,累计3852字。
文/小原书屋
当一群同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家长们会很容易看到他们之间的差距,难免会比较一番。
比如都是三岁的孩子,家庭条件差不多,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清晰的表达,有的就磕磕巴巴颠三倒四?
明明一二年级的时候,同一个班的几个孩子成绩相当,为什么到了三年级就会拉开差距?
为什么有的孩子自控力比较强,可以专心的做一件事,有的就很难自控,注意力很差呢?
其实答案都藏在父母的语言中!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中说,儿童4岁之前,不同家庭的孩子之间,累积的词汇量差距达到了3200万!而这些差距会极大影响儿童在智力、自我管理、意志力等等诸多方面的表现。
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在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和团队从事人工耳蜗项目的研究。她发现了发育中的孩子早期接触的语言数量,是如何对大脑构造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并且提出了帮助父母与孩子更好交流的“3T原则”。
一、父母的语言,塑造孩子的大脑
作者和团队用三年时间跟踪大量家庭,发现不同孩子的家庭条件、种族、性别、出生顺序都不是影响其智力发展的关键,而是父母的语言,这个差距是巨大的。
研究发现,语言发展是大脑发育的开始,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词汇量,以及父母的说话方式,是影响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的大脑从出生到三岁这段时间,是一生中发育最快的阶段,能够完成85%的发育成长,并且其中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早期孩子的学习就是靠视觉、听觉、触觉以及模仿,如果父母是沉默寡言的人,就很难养育出能说会道的孩子。
虽然三岁的孩子说不出丰富的词汇,但是前期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他的大脑发育就越好,三岁后测试出来的智商就会越高。
1、多和孩子聊天
家长和孩子之间说的话大概分为事务型谈话和闲谈两种。
事务型谈话例如“该吃饭了”“把鞋穿上”等等,这些话是为了推进日常生活的进行。这种谈话往往是单向的,父母是发出指令的人,孩子接收指令并执行,交流的时间会很短。
而其他谈话就是自发的,与维持生活无关的闲谈,比如“这个饼干很好吃”“这幅漂亮的画是谁画的呀”,这些话属于锦上添花。父母和孩子之间会基于这个话题继续聊下去,会有反复多次的互动,孩子的大脑活动会更加复杂。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增加“闲谈”的数量,多和孩子聊天,通过增加语言的复杂性来加强孩子的智力发育。
2、多说正面的话
除了话语的数量影响大脑发育,语言的积极性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团队对孩子4岁时的词语接收情况进行了调查,如下:
试想一下,如果你不断听到“真笨啊”“这样不对”“这都做不好以后一辈子都成不了事”这样的话,会是什么感觉?
中国的父母总是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教育孩子,以为敲打的多是对孩子好,是真正的爱孩子。
但是这种形式的爱,会限制孩子的智力发育,甚至形成童年阴影,需要用一生去克服。
科学证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父母多说正面的话,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不过夸奖的语言也是有技巧的,正确的夸赞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而错误的夸赞会让孩子裹足不前。
二、父母的语言,塑造孩子的思维模式
当孩子在面对一件新事物时,父母说“试试看,不试一下怎么知道行不行”,有的孩子会勇敢的尝试,而有的就会往后退,这就是两种思维模式不同导致的。
研究证明,当孩子在三岁前,接收到的父母夸赞语言中,基于过程、努力这种非先天性因素,会更容易形成成长型思维。
如果孩子接收的夸赞是“你好聪明”“你真棒”这种基于天赋的、空洞的话语,孩子以后就会避免接受挑战,因为他们怕这件事做不好,就说明自己“不聪明”,别人做的比自己好是因为“拼爹”,因为大环境影响,总之不是“我”的问题。
这里建议父母做到“三夸三不夸”。
1、“三夸三不夸”
首先,夸过程不夸结果。
“宝贝好好吃饭了,真棒!”“你测试得了满分,好厉害!”就是引导孩子关注结果。
“宝宝今天自己拿碗盛饭,吃饭的时候没有掉饭出来,最后也没有剩饭,真棒!”“你这次测试认真读题,还检查了两遍,写的也很工整,好厉害!”这就是引导孩子关注过程。
关注过程可以让孩子增加规则意识,学会自我纠错,只要过程做的好自然会有好结果。
第二,夸努力不夸天赋。
当孩子小时候做到了一件事,我们会很自然的说“这孩子真聪明”。但“聪明”这个词说多了,就会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智力对于固定型思维的人来说,是一成不变的。而成长型思维的人若下定决心成功,会寻找各种方法,智力对他们而言,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
父母可以把夸赞的话换成“你坐姿握笔保持的好,写得很认真,所以字写得真好看”“你这周洗了两次小袜子,所以比上周洗的更干净更快了”。
夸赞孩子的努力,可以帮助孩子更有耐心、更坚韧,更吃苦耐劳,让他们在以后面对失败时不放弃,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改变自己,再试一次,说不定就成功了。
最后,夸具体不夸笼统。
“你很棒!”“好乖啊!”“不错挺好的”这种夸赞虽然很正面,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但有时也会让孩子迷失方向,过于膨胀,形成所谓的“玻璃心”。
中国父母常说“蹬鼻子上脸”“夸几句就飞上天了”往往就是如此。
父母可以在夸赞的时候具体一些,“宝宝知道玩具用完要收起来,很棒。”“宝宝能帮奶奶拎东西了,真乖。”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得好,想要得到更多夸赞应该在哪方面继续努力。
书中还推荐一个3T原则沟通方法,可以帮助让父母帮助孩子更好的自我控制,提高意志力。
2、3T原则优化沟通
> Tune in 共情关注
> Talk more 充分交流
> Take turns 轮流谈话
这里第一点“共情关注”最重要,也最容易被父母忽视。
比如妈妈想和一个三岁的孩子一起看绘本,但是宝宝在玩积木,就不过来。
妈妈如果觉得“我好不容贵抽出时间亲子共读,可是这孩子就知道玩”,就是没有遵循“共情关注”,那么后续的沟通就都没有了。若是妈妈强行把孩子拉过来读绘本,即便孩子勉强读了一会儿,也是破坏了她刚刚玩积木的专注力。
“共情关注”就是关注孩子当下的需求,他在玩积木,父母可以加入进去一起玩,玩累了再问“我们一起读绘本好吗?”即便孩子今天就是不想读也没关系,父母言传身教多读书,孩子总会有想读的一天。
和孩子一起做任何事,包括玩、打扫卫生、削苹果、日常散步等等,都是可以开发孩子大脑的。
“共情关注”就是要观察、理解、行动,关注到孩子的行为和背后的需求,父母要给予温暖的回应。
“充分交流”就是要求父母说出的话更加丰富、具体,形象。
比如“这碗粥刚刚盛出来,冒着热气,好烫啊,你现在能喝吗?我们等一会儿,吹一吹再喝好不好?”就要比“粥太烫了,等一会儿再喝。”来的充分。
孩子更容易理解你的话,就更能够明白行为的前因后果,更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轮流谈话”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聊天要有来有往,引导孩子多思考多表达,从而提升他们的词汇水平,锻炼深度思考的能力。
比如在父母读完绘本之后,可以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为什么他会那样呢?”“如果是你会怎么办呢?”
父母在与孩子聊天的时候,尽量避免可以用“是/不是”“好/不好”这种简单方式回答的话题,而是用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感受情感、学会表达情绪和处事方法。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科学依据的。
智力、成长型思维模式和意志力,是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在三岁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以前我们以为孩子的“起跑线”是生活条件,于是很多家长拼命努力,双手用力托举,想让孩子的生活品质更上一层楼,却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
其实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语言,父母多说话、会说话,才是塑造孩子学习型大脑的关键。
让写作成为习惯 日更第6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