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客户撕起来了…

作者 | 临公子

01

前几天和客户撕得天昏地暗。

说是撕,其实我们作为乙方是很被动的。需求调研完了、原型设计好了、页面功能搞定了、数据字段出来了,过程中都有沟通,拿给业主方确认,这样行不行?

好,问题来了。

业主方不做任何的确认,全程说你们这里不行、那里不行、怎么都不理解她的意思、怎么说了那么多遍都不懂、你们那么大的软件公司怎么这些都搞不定……

我们:好的好的,你说这里不行,那你觉得什么样是可以的?

对方:什么样可以?我是需求方耶,这不是你们该想的吗?

我们:那现在这个设计,具体是哪里有问题?

对方:我和你们说了好几遍了,嘴巴都说干了你们怎么都不明白?

我们: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分模块确认,确认一个过一个,可以吗?

对方:你们怎么这么没全局观?这系统你们完全没抓住在重点,大方面都没弄好怎么确认细节?

我们稍微强硬一些,想推动她先确认哪怕一个小细节。

不行!

别说签字,连我们拿着全部设计好的原型页面给她,说已经根据她的要求修改完了,也绝不正面确认,理由就是:你们软件公司没做好,她怎么确认?

到了这步,我们觉得,很难继续再用现有模式沟通下去了。

这个系统,我们在客户集团调研了1个多月,分为ABC三个子系统。

最难沟通的,就是这位对接A系统的业务负责人。

永远绕着你的问题走。

说你做的不行,但从来不说什么样行;

说你们不懂业务,我们调研完一个模块、给她确认一次,现在要签字了,突然说系统设计没有抓到“大方向”;

说你们要有创新,但我们拿出新方案,她说不如旧系统好,最后说就按照旧系统做。

说你们是专业的你们要提出建议,好,我们提出专业建议,结果全部被否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就要这么干”,真按照她的想法设计好了,她又不认了。

一大半的时间,消耗在和这位负责人的无效沟通上。

她倒是也有提出一些明确建议。

比如,

我这和她沟通报表部分,她说,你不行,换个懂报表的人和我聊。

OK,我同事上。

她又说,这人还是不行,你们公司都没人懂报表吗?

开会时顺便又否了一个人选:说招投标时你们有个姓T的人,我也不要那人,他也不行,说半天都不懂。

她不知道的是:

那位T姓的同事虽然是市场部领导,但以前是数据库开发出身,做了好几年项目经理,别说对报表,对整个信息化建设都驾驭得炉火纯青。

行,懂技术的全部被否了,最后我们协商好了,下星期换个商务和她聊。

这事吧,我们心里都明白。

已经不是“懂不懂报表”的问题了。

最后要解决,要么,从商务层面走,要么,拉人开个会,锣对锣鼓对鼓,碰撞定位下具体问题到底是啥。总之,已经不是从需求本身走能搞定的。

你们知道我突然有什么感触吗?

当你觉得一件事被卡住时,解题思路,一定是在另外的地方

用力是有用的,但卡在瓶颈中时,就得用巧劲了。

02

今年有一件事,我对自己特别满意,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就是在自媒体部分,我做了很多“内容外”的事,而且逐渐摸到了感觉。

很长一段时间,我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内容上。

一方面,我一边上班一边副业自媒体,时间很稀缺,我又有习惯的写作模式,一篇正儿八经的原创文有时需要4-5小时,甚至更多时间。

另一方面,我早期主要靠文章涨粉,所以习惯性地,将内容的优先级放在最前面

外加今年有了娃,又分走一块时间,怎么看都逃不了时间瓶颈。

我也很想尝试其他事啊,可每次都觉得抽不出手。

那,是不是要继续挤时间?

不是。

张一鸣说过一句话,“延迟工作时间,增加50%已是理论极限,想要更好的结果要靠方法、状态、配合”。

某个因素的影响作用是有边际效应的,到了一定程度,作用越来越小。

所以,这就是个提醒:

我要改变做事思路了。

内容上的改变:

以前我写文章的话题是“外求”,要正儿八经地列提纲、追求逻辑严密、用词精准不出错。

现在,是“内求”。

我有个“临公子的碎碎念”的免费星球,想到什么,第一时间写在里面,一个故事、一句话、一个观点,累积到成,他们就能由点及面的串联起来,形成一篇文章。

效率比坐在书桌边专门去写一篇原创文,不仅高效得多,也更有生活气息。

PS:我的免费星球,欢迎围观哈哈哈~

商业模式的改变:

以前我自媒体收入里广告占大头,不是没想过出知识产品啊:我在2020年就曾打算出写作课,结果,一个提纲列了两个月没搞定、一节课文案花了几周不满意,只好作罢。

我觉得自己时间太有限了、做课程太花时间,所以搞不定。

今年,我不仅做了付费星球“临公子读者圈”,又和二丫合作做了高客单价的“365天写作陪跑营”。

这才发现:

1/你想突破时间瓶颈,不是拼命挤时间去做事,而是,你要找别人合作,多一份时间成果

2/没有充足的时间,那就把时间拆分成多份,做知识星球这种轻量级+可沉淀的产品。

3/再把沉淀下来的产品,转化成多种形式销售

你看,能突破时间瓶颈的,往往不是时间

03

我们在一个地方用力久了,就会有一种“只能在这里用力”的惯性。

然后就把路走窄了。

目之所及,总是有限。

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期间,有一次考试后他正在回办公室路上,助理拿着学生的试卷小心翼翼地问:博士,你为什么给同一个班级连续两年出一样的题目呢?

爱因斯坦的回答是:答案变了

是的,就连同样一个问题,过几年或许答案就不一样了。

你使出浑身解数定下的计划、付出的努力,可能突然发现是画地为牢

所以啊,被困住时,继续用相同的姿势往前猛冲未必是上策。退后几步,没准能发现另外一条通往彼岸的小路。。。。

世上道路千千万。

咱可别一条路走到黑,人挪活树挪死啊,转个身可能又是一番天地!

共勉啊。

—END—

作者介绍:

临公子,职场上混过一线互联网公司现任500强企业高级产品经理;职场外是职场/金融平台签约作者、传媒公司合伙人、海内外房产投资者。专注【职场干货】与【自媒体干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周,和客户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