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早产儿丨女性分娩,整个人类进化史都应该感恩的代价

最近,因为基因编辑婴儿的事件,关于基因的知识大热,当人们将目光投向基因,投向人类混沌的初始,开始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有一些关于分娩的部分,整理摘录给大家看看。

跟其他数哺乳动物相比,人类的怀孕期实在太短了。

普通老鼠的寿命最多只有3年,孕期也短,一般只有21天。猫和狗的平均寿命是10多年,孕期大概是60-70天。体型大一点的比如马,平均寿命25-30岁,孕期11个月,比人类还多一个月。

一定程度上,动物的孕期与其平均寿命相关,寿命越短,孕期一般也会越短。因为动物要在物种演化的过程中生存下来,所以要在短暂的生命期内缩短孕期,产生足够多的后代,这是生物繁衍过程中的一种博弈。

然而,人类的寿命长达70年,孕期却是短短的280天,即便在仰赖开挂的现代医学之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在40年,依然是奇峰突起的水平。

同人类一样,袋鼠也属于“早产”一族。平均寿命22岁的袋鼠,孕期只有40天。成年袋鼠体重达50-100千克,而刚出生的小袋鼠体重却只有2克,个头只有一颗花生大小。好在,袋鼠妈妈有个特殊的结构——育儿袋,可以把新生儿随身携带,提供24小时全方位的呵护。

说到袋鼠,很多妈妈们都会立刻想到“袋鼠式育儿”,母婴界都知道,这个做法收效甚好。

而袋鼠式育儿,最开始就是应用于早产儿护理的。

相较于那些接受医院传统保温箱护理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接受过袋鼠式护理的人的青年更少出现激进、冲动和活跃过度的行为。他们能活到20多岁的几率更大。他们的家人更加亲密无间,他们的脑袋也更加强大。

除了孕期显而易见的短之外,人类婴儿出世之后的脆弱,也比不得动物的彪悍。牛、马这类食草动物的幼崽都是一出生就能跑能跳,而人类婴儿出生之后却几乎没有行动能力,只能待在母亲的怀抱里。

与那些动物相比,人类胎儿待在母腹中的时间太短,各方面的发育都不大完善。如果人类能像牛、马一样,按寿命推算,在母亲体内待上三年两载才出生,那么一生下来可能很快就能走路说话了。

人类婴儿因为脆弱,所以想让他们出生就被“训练独立”“训练听话”,这是生理上没有办法实现的。

有时候“鹰派育儿”的理论甚嚣尘上,诸如“不要回应宝宝的哭闹,要让小宝宝独自睡觉…”人们总担心回应成为一种溺爱。其实不必过分纠结,宝宝的早早出生,是应对人类生存难题的妥协,本就是需要额外保护的。

拥抱、母乳哺喂、及时回应、夜奶需求,都是非常正常的。

要知道,他们本来应该还在肚子里。

因为头太大啦。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大脑更为发达,为了容纳如此发达的大脑,颅骨也演化得更大。如果胎儿真在子宫中待到发育完善才出来,很容易因为头部发育过大而在生产时被卡在产道里,最终难产窒息。

为了顺利分娩,人类便演化出了这种"早产”的孕产方式,让胎儿不待头骨愈合便离开母体。

人类的产道和婴儿的出生孕周如何匹配,是百万年进化的结果,所以每个妈妈在适当的孕产教育和引导下,都能够实现自然分娩,而这也是最顺应自然的行为。

因为几百万年前,有一批古猿,学会了直立行走。

关于为什么要从四肢伏地转为直立,有三种假说。

一种认为是威慑行为:当某些个体意识到冲突临近时,可能会站立起来,让自己显得高大,足够的威慑将会获得更有效率的胜利。

一种认为是进食需求:我们想象一下,一群古猿围成一团,中间是大家共有的食物,用手抢的可能比用嘴吃的效率高,为了腾出手来,古猿们开始了直立体态。

一种认为是高效使用体力:有实验数据显示,同样的里程下,黑猩猩四肢移动消耗的能量是人类直立行走的4倍。在生存资源匮乏的环境下,直立的投入产出比实在是高的令人惊叹。

当古猿选择了直立姿态,过宽的盆骨成为一个不协调的存在,如果想用下肢行走,身体重心在地面上的投影应该在下肢支撑面之内,这是无法打破的物理规律。几百万年前的古猿,顶着生存压力,甩着宽阔的盆骨,摇摇晃晃的行走在非洲大地上,在持续的筛选中,渐渐拥有了苗条的身材。

现代人类的颅腔容积可达1500ml左右,而类人猿仅为400ml~500ml。人类的脑容量为什么会增大,其实至今依然众说纷纭,但可以确认的是,这会是多种因素经过了复杂的过程才能造就。

我们尝试理解,那时候的地球,充满了生存压力,气候、环境、资源匮乏,每一项都考验着古猿进行非生即死的选择。而选择,仰赖知识的累积和思考,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思考,需要越来越大的脑容量。

不过,大脑体积的增长,同时也受限于头部其他部位的占位,比如咀嚼肌。

茹毛饮血的时代,咬合力是生存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越发展越发达。古猿的另一个分支,大猩猩的头骨标本里有一块骨头,它叫矢状脊。

矢状脊是大猩猩、黑猩猩、猩猩以及长臂猿区别于人类的特征之一。矢状脊为颞肌附着的主要位置, 它是最重要的咀嚼肌之一。所以头骨的这个脊,一般表示有非常强健的咀嚼肌。 而太过强壮的咀嚼肌,对头部形成了挤压和捆绑,脑容量的发展就大大受阻。

2004年,《自然》杂志的一篇封面文章讨论了咀嚼肌和脑容量之间的关系。大约在200多万年前,人类祖先的脑容量有过一次迅猛的增长。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项就是基因突变。一个叫MYH16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使人类头部负责咀嚼的肌肉生长放缓,极大地缓解了对大脑的束缚。


这开启了人类发展的另一个外挂技能,古猿们开始使用工具。

食物嚼不动,就用石块先处理一下。坚果的外壳被锤碎,强韧的纤维被捣烂,大块的生肉被砸成肉馅,对这些原本需要大费周章才能吃进的食物,使用工具进行体外预处理,让先民在极其重要的“吃”这件事上,实现了弯道超车,一下子就凌驾于众多动物之上。

工具的使用,给大脑的发展,又产生了正向反馈。脑容量更加增大了。

因为人类婴儿大脑发育的需求,母乳喂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人类婴儿诞生后的第一年,大脑以飞速在迅速发育,在一岁时婴儿的脑容量就能达到成人的60%左右。而人类乳汁中的糖类是最适合婴儿大脑发育的营养,DHA等脑部营养成分也最先在人乳中被发现。

反观以牛、羊奶为基底的配方奶,牛羊物种的特点是需要肌肉量去农耕或用于食用,因此牛羊乳中蛋白质含量更高,所以食用配方奶的孩子会个头看上去更大,而这种“壮”同时也埋下了成年后肥胖的隐患。与此同时配方奶号称添加的“智力因子”,其吸收率和生物利用率并没有被权威数据或大量样本证实有效。

放在生存的立场上来说,“能承受痛苦”并不是大自然豁免死亡的理由。众多周知,刚刚生产的妈妈和宝宝,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得到妥善的照料。

在21世纪物质丰富的今天,照顾一个新生儿都会让母亲感到精疲力竭,更何况在匮乏的旧石器时代。那百万年前的祖先到底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很有可能是进化出更长的寿命。

著名人类学家詹姆斯·奥科纳尔(James O'Connell)曾经提出过一个“外祖母假说”(Grandmother Hypothesis),大意为当一个年轻女性在生育后由于照顾孩子而陷人困境时,孩子的外祖母就会挺身而出,帮助自己的女儿搜集食物、照顾孩子,这无疑大大减轻了女儿和宝宝的生存压力。

但要想实现这一点,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外祖母的寿命要足够长,至少要能活到自己的女儿性发育成熟并且完成生育。

同时,寿命的延长往往意味着更长的发育时间,而更长的发育时间会让成年后的个体具有更大的体格。从考古证据来看,在之后的历史中,人类在体格上确实变得更大了。

或许可以说,正是母亲对女儿的关爱使得人类变得长寿和高大,这真是一件让人感觉暖心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都是早产儿丨女性分娩,整个人类进化史都应该感恩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