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月两个月暑假,我们与叙事者团队共读的书籍是南怀瑾先生的《列子臆说》。
什么是“臆说”呢? 查阅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一是只凭个人想象的说法;二是主观地毫无根据地叙说。
我们先认识一下作者南怀瑾先生吧。
南怀谨先生是多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回到故国,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列子臆说》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列子》的讲记,共分上中下三册。南先生在讲述时,由《列子》里的故事发挥出去,深入浅出,生动自在,涉猎广阔,见解精深,不仅表达了他对达尔文进化论、立身处世之道、孝道、道德和智慧的认识,而且反映了他对时势、缘遇、名利、公私的看法,涵盖了他的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体现了他对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心。列子,这个御风而行的人,要我们从一切自设的框架中突围,成就天地间的自在逍遥。
平时,我对于《老子》《庄子》《列子》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书籍涉猎太少,这样的书籍阅读起来有些为难。
好在我坚持“开卷有益”,慢慢地“啃”着。渐渐地觉得南先生在讲解时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理解,不那么难懂了。
《列子》为道家的重要典籍,也是特别有趣的一部经典。三册《列子臆说》共八十讲。读着读着,我除了叹服,还是只有叹服。叹服古人的智慧,他们早已把我们的人生看得通透,明白。
南先生是采用倒过来的的方法开始讲《列子》的。先讲的《列子》的第八卷《说符》。
你会说话吗?
这是第一个问题。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被噎住了。“三岁学走路,一辈子学说话”。这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劝导别人要学会说话时说的话。
南先生讲到:《列子》这一篇《说符》,显示了说话与思想观念是同时的。从哲学的立场讲,言语在没有表达以前,这个内在的叫做思想,思想表达出来就是言语,把言语记录下来就是文字了。所以言语文字就是思想,而这个思想言语文字要怎么样能够相符合呢?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把话说对了。
要把话说对,真的有些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把话说对呢?
南先生讲了一个历史故事: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做温庭筠,学问好,诗也好,名气也大,当时出入于宰相令狐绹的书馆,待遇也好。有一天宰相问他一个问题,他回答说:宰相啊!你大概事情太忙,但公务之暇也要翻一下古书啊,你问的就是《庄子》第二篇里的一句话啊!宰相听了很不高兴。
温庭筠同现在年轻人一样,不会说话,假使他学过道家,一定会答复宰相说,这个不知道是不是《庄子》里的一句话?我也记不得了。再不然就装作不知道,再偷偷地给他递一个条子,宰相一看自己就知道了。
南先生讲到:人生的境界,善于说话,善于处理事,就是个艺术。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学会说话呢?
第一,学会倾听。
《圣经》中说:“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是上帝创造了这两件东西。”而这两件东西都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需要我们好好发挥的。
与朋友交谈时,要学会倾听。我们常常在课堂上告诉孩子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不要轻易地打断他人,也不随便改变对方的话题。
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很难做到真正地倾听对方。
我们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行为:在对方阐述自己的话语时,你一着急张嘴就打断;与同事或领导商议事情时,当对方和你的想法有出入,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不管对方说没说完,你张嘴就是反驳。
这时候,还常常给自己找许多看似正当的理由:“哎呀,打断一下,我怕等一会儿就忘记了。”“我就是这样说话直来直去的。”
其实,这样的交流没有真正地交流起来。因为这样地与别人交谈,总是注重自己的发言和想法,生怕别人没办法理解自己。这时的你只是在表达自己,而没有与别人产生有效的沟通。
第二,学会赞美。
学会赞美,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悦性。当然,这种赞美必须发自内心,合乎时宜,充满真诚和善意。
第三,学会分寸。
有时候,话不用讲那么多,点到为止,人们自然明白。
高手做事,做七分,留三分余地,说话也是一样。
第四,学会幽默。
说话有趣,富有幽默感,若遇到尴尬场合,最好的化解方式就是幽默的语言。缓解身边人的尴尬气氛可以提升别人对你的好感。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与几个朋友一起侃大山。有时候突然就尬住了,如果你能用幽默的话语,令全场捧腹大笑,化尴尬为生机,朋友会更加亲近你。
南先生的《列子臆说》里,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生智慧。如“你和你的影子”“重利轻道的结果”“技艺与道德”“力量与命运”等等。
《列子臆说》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