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路遥的《人生》,我更加坚定要离开“熟人圈”

路遥的小说总是很有识别度,写的都是高原的故事,他对环境的塑造能力很强,写出来的文字很有画面感,总是轻易把人带入他笔下那恬静、清苦但是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情社会中。

《人生》这篇小说的情节倒不算是太突出,属于比较平稳的类型。整篇小说都是围绕高加林的理想和现实写的,工作和爱情在理想和现实中来回切换,他也遭遇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只能说高加林是当时落后社会制度的牺牲品,我对这位满怀理想和才华的“农民”的悲惨遭遇感到很可惜。

但是,我今天想要谈的是“熟人圈”,它或许真的不是年轻人的最佳选择,如果可以,请选择城市,不一定要北上广深,国内二三四线城市都是没有问题的,城市的包容性是小城镇无法比拟的。

1

高加林在被夺去教师一职之后回到了高家村干农活,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农民。在这段时间里,他和一位善良的美女子刘巧珍走得很近,经常会悄悄地约在一起聊天,俊男美女互相倾慕,暗生情愫,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在当时的高家村,他们却成为了风云人物。

村民们在他们背后指指点点,说女的不守妇道,不知恬耻,说男的吃软饭,攀附高枝。村民们的讨论让刘立本(刘巧珍的父亲)觉得女儿败坏家风,丢了家族的脸,把女儿打了一顿。还有还有,刘巧珍在河边刷牙,被群嘲,说她装清高,假卫生,更不难想象到后来刘巧珍和高加林和平分手后会遭遇村民们怎样的恶言恶语了,这风气真的很不好。

可能有人会说,当时那社会风气就这样。不不不,风气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圈子太小了。在那个小村子里,左邻右舍,一出门就是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是熟人,哪家家里有点什么风吹草动他们都了如指掌,稍微有点事情,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也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会给当事人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2

我自己也经历过熟人圈带来的负面影响,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那是导致我的职业生涯从一开始就遭遇滑铁卢的重要原因。

毕业之后,我考进了我们市属的一家银行,刚入行的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网点做柜员。刚好我家所在的小镇上就有我行的网点,为了方便管理,行里便直接把我分配回了我家乡---一个小镇的网点。回到家乡,一切都那么熟悉,这里是我长大的地方,这个的每一个人的面孔我都熟悉,左邻右舍都是各种“亲戚”,大家都知根知底。

有一次,我上班迟到了。我的顶头上司是位女行长。

行长把我叫到办公室:你是不是晚上拍拖拍太晚了,早上起不来?

我:没有的事,是忘记调闹钟了,对不起,不会有下次了。

行长:女孩子要注意点形象,行为要检点,别老是拍拖拍到三更半夜才回家,影响工作。有人说经常看到你三更半夜才回家……

当时行长那番话是怎么说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是觉得自己好委屈,回到房间哭了好久。因为某一天稍微晚了一点回家,竟然被认为行为不检点,还直接与工作挂钩,这让刚踏入职场的我又震惊又无奈。

我至今仍想不通那位“熟人”为什么要那样做,也可能是说者无意,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罢了,谁知道呢?在这个小圈子中,是是非非,扑朔迷离。

有一位80后朋友跟我说,他很向往城市,不想呆在小乡镇,因为他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他自己觉得没什么,反倒是身边的“亲戚朋友”们很揪心,天天讨论他,他觉得他一辈子都得被人指指点点,抬不起头。但是在大城市就不一样了,大城市开放,包容,没有人会“关心”你那么多事。

3

确实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熟人圈”有“熟人圈”的好,大多数乡土人都是憨厚,可爱的。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我真的不建议你们一毕业就回到小圈子打拼。

一来小地方没有相应的市场环境,二来你会在无谓的人情世故中消耗太多。就像小说里的高加林,他在干各种脏活累活的时候,最怕的不是脏和累,最怕的是遇到熟人,怕被人瞧不起,怕丢了家长的脸,怕被人笑话。试问,有多少的年轻人能一开始就体面?又有谁的生活没有个起起落落?与其在熟人社会中束手束脚,消耗能量,倒不如远走高飞,去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方,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完路遥的《人生》,我更加坚定要离开“熟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