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的柔韧性
骨骼的柔韧性
1.踝关节的骨骼形状使矢状面内的跖屈和背屈运动得以完成,回旋和侧面运动则无法进行,因为距骨滑车被内、外高踝从侧面固定了。
2.但是,距骨滑车的形状使其对不同部位的固定也有所不同。距骨滑车的前部比后部更为宽大。
3.背屈时,距骨滑车几乎完全嵌人踝中,此时无法进行任何侧面动作和回旋动作。
4.跖屈时,距骨滑车后部的嵌入相对较松,使一些侧面和回旋动作变为可能(处于支撑状态时,关节骨的稳定性变得较差,需要韧带和肌肉加以稳固)。
韧带的柔韧性
1.主要的韧带是侧韧带。
2.内侧韧带有两层,比外侧韧带更为重要。
3.外侧韧带更易扭伤。这个韧带不适合参与过度内翻运动。(例如,在缺乏髋部足够的旋外运动配合的情况下,一只足向对侧大腿做交叉动作)。
肌肉的柔韧性
1.在踝关节,主要起限制作用的肌肉是小腿三头肌。踝的背屈和膝关节的伸都能使小腿三头肌处于紧张状态,因而,它可以限制其中的一个动作。
2.如图所示,在左腿上,整个三头肌被拉伸。在右腿,腓肠肌拉伸得较少(屈膝),主要是比目鱼肌得到了拉伸。
3.例如,当要求一个人向前弯腰,并且双手触地时,如果其小腿三头肌较短,将看到如下情形。
1)屈膝;
2)足跟离地。
4.但是,对于一些没有经过练习的人,或者经常穿高跟鞋的人而言,小腿三头肌可能缩短至一定程度,以至于在做简单的背屈动作时(膝关节没有参与)就已经感觉到紧绷。
5.任何情况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拉伸小腿三头肌都是较为合适的。虽然跟腱很厚,但它实际上相当脆弱,且经常会有发生断裂的危险。
足的柔韧性
我们无法在此详述所有关节,但将讨论主要关节的主要运动以及可能受到的限制。
距跟关节
1.在足后部,距骨通过前后2个双关节面位于跟骨上。
2.就骨骼而言,这是一个可以朝多方向活动的关节,此处如同位于一个滑板上。
3.这些多重活动的幅度受到连接跟骨和距骨的韧带(尤其是骨间韧带)和其他自踝到跟骨的多关节韧带(踝的侧韧带,尤其是限制关节旋前的内侧韧带)的约束。
跗横关节
此关节的运动与距跟关节的运动相似,但关节的平面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垂直的。相关运动包括:跖屈、背屈、回旋、外展、内收。后2种占主导地位。
跗跖关节
这是形成一条圆齿状线条的一组关节。
该部位能在3个基本面内进行运动,但跖屈和背屈运动占主导地位,其运动幅度很受限制。
跖趾关节
1.该关节可以在3个基本面内运动。
2.在成人的足部,这些运动经常会受到限制。
3.通常,最受限制的运动是跖屈,关节基至持久处于背屈的状态(此现象由多种因素造成,如身体重量的分配、穿的鞋子等)。
近端趾骨间关节
1.这些关节只能进行一些跖屈运动。
2.通常这些运动在成人的足部占主导地位,并以限制其他运动或其他关节在其他基本面的运动为代价。
3.因此,不需要锻炼这些关节,但维持关节的直线状排列是很重要的,因为成人此处的关节经常会呈现微屈的形状。
远端趾骨间关节
1.这些关节能做跖屈与背屈。这些幅度微小的运动,乃至小趾的最小关节的运动经常“卡住”。
2.改善这些关节的活动性对于保特足部良好的运动力能来说十分必要。
踝与足的肌肉力量
1.先区分2种肌肉组织。
2.位于足部的肌肉组织,称为固有肌,这是些使足部骨骼之间互相活动的小肌肉。这些肌肉经常不运动,或活动很少,或活动性很差。
3.来自小腿的肌肉组织。这些肌肉更强大,通过踝部的动作使足部运动。
4.这一差异使我们可以进行2种练习。
1)小肌肉的分解练习。这是非常精细的练习,目的在于找回自开始穿鞋时即失去的肌肉的运动。
2)包括小腿、踝和足的整体练习。这一练习会逐渐加入整个下肢的练习之中。
非固有肌
1.这些肌肉在踝部都有其运动。
2.跖屈肌比背屈肌多3倍。原因是什么?
因为这些肌肉主要用于行走和行走时足的驱动,为此,需要一些向后部推的肌肉,即跖屈肌。
3.背屈肌在行走摆动的过程中使足部抬高,这时需要的力量较少。
4.如果我们设定一个穿过距骨中间和第2趾的足部纵轴,所有肌腱在内侧通过的肌肉是旋后肌,在外侧通过的是旋前肌。
5.旋后肌比旋前肌多3倍。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足的构造是一个向内弯曲的弓形,更确切地说像是一个“握架”。这个弓形不是由骨骼堆积形成的,而是由韧带和肌肉构成的“调紧装置”在支撑。因此,需要更多的位于内侧的肌肉以支撑弓形。
6.这个弓形允许产生一些变形。
在负重(屈膝)并进行大强度的背屈时,弓形会被略微挤压蜷缩。
之后通过强壮肌肉的作用而重新恢复。
7.这使我们理解了足的某些形态。
经常看到一些人在站立等待时采用旋后姿势,以使内侧进行支撑的肌肉得到休息。
踝与足的协调性
我们将研究踝与足的各个部位,以便了解这些部位如何通过肌肉运动的协调性而变得稳定,以及这些部位的姿势如何影响邻近关节的姿势,从而引起足的多种不同形态。
距骨在胫骨与腓骨之间的主动维持
1.就骨骼而言,踝在背屈时稳定性较好,在跖屈时稳定性较差。
2.就韧带而言,侧韧带:
1)向前时绷紧。
2)向后时放松。
3.正是在跖屈姿势时踝错误运动的风险最高(旋后时距骨扭伤),侧(外侧)韧带扭伤的风险也最高。
4.踝由一组肌肉与韧带组织支撑,这会带来2种结果。
1)扳手状结构通过降低腓骨来调整它的形状,以更贴合距骨的形状。
2)扳手状结构主动收紧。距骨因而在两骨之间保持稳定。
5.这一情况只会在主动跖屈时发生,例如,当踮足站立。
根据小腿骨骼位置而变化的距骨的运动方向
从侧面看
1.如果小腿的骨骼外翻倾料(来自膝外翻),这可能会使距骨向内倾斜并使足后部呈外翻状态。
2.相反,如果小腿的两骨内翻倾斜(来自膝内翻),这可能会使距骨内翻。
旋转时
1.如果胫骨旋内,腓骨踝使距骨旋内并且引起距跟关节外翻。
2.相反,如果胫骨旋外(自膝关节起),胫骨踝使距骨旋外,这会导致距跟关节内翻。
3.因此,小腿两骨的位置改变了足后部的姿势,从而影响了足前部的形状。然而,这并不是一种对称的改变。因此,应当区分足后部与足前部的不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