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三传奥义——形传、心传、神传

在传播、传承知识、学问和技能时,人类基本使用三种方式,即形传、心传、神传。它也是传承文明和文化的三个层次、三个境界。“三传”是皇冠瑜伽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学好皇冠瑜伽必须深入理解、深入体验的一门功课。

不过“三传”并非皇冠瑜伽的独创,它在人类文化传播传承中早就被普遍运用,如东方的儒、佛、道和瑜伽就是形传、心传、神传并用,佛家的禅宗、密宗更是以心传与神传为主。不过它们都是用而不言,三传隐含在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中,没有谁把它们单独提出且作为一个主题来整理和讲说。把“三传”理论化、系统化并广为传播的,唯有我们皇冠瑜伽。

一、形传与心传

人类文化最初级的传播和传承方式是形传,形传主要指的是学统。学统注重形式,只讲外在的概念、知识架构、外在的逻辑体系,即一切采用可见、可闻、可触摸的方式来传播知识和学问、传承文化与文明,这些都属于形传。形指的是外在的形式。形传是包括瑜伽在内的,人类在传播知识、传承文明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它也是我们从小到大最习惯使用的知识传授方式,无论是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还是通过数学符号等,凡是能达到把知识和学问,通过有形的方式传播给对方的都叫形传。比如说,课堂上老师说话,大家可以听见,这个“说话”,即通过声音来传播知识和学问,就属于形传。

什么叫心传?心传比形传高一层次,是指师生之间、师徒之间,在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的基础上,老师的知识、学问、智慧、能量等一切成就和成果,用“以心传心”的方式,传输给弟子,成为弟子身心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就叫心传。

心传明显比形传境界高,它无需借助外在的语言、姿势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来传承智慧,而是以心传心,完全超越了语言、文字,是心与心之间的直接传递。有点像复印机复印的过程——老师有什么,你就有什么,完全复制过来了。不过,这里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师生之间必须心心相印、生命相通。

什么叫心心相印、生命相通?通俗地说,就是师生相互之间有一个深度的接纳和认可,把对方的生命接纳为自己生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视他为己,不断地有一个认可、接纳、深入的过程。我们认可多少,接纳多少,老师的学问、智慧、能量就转化给我们多少。这个认可与转化,是同时的、同步的、同比例的。认可百分之五十,就转化百分之五十;认可百分之百,就转化百分之百。 认可本身就是转化,不断认可就是不断转化。这是一个消极转化法。

还有一个积极转化法,分初级方法与高级方法两类。初级方法是观想老师时刻在我的面前,或者笼统地有一个老师的概念在心里,心里时刻有一个想法:老师的知识、能量、智慧、境界等源源不断地进入到我的身心中来,成为我身心的有机组成部分。老师的知识、能量、智慧等是从身体的哪一个部位进来呢?不必这么太清楚、太具体,这个时候宜粗不宜细,朦朦胧胧、笼笼统统地进入到我的身心中来。始终有这样一个念头,不强也不弱,淡淡地一直持续着。这是初级的心传方法。

二、我即师,师即我

高级的心传方法是六个字“我即师,师即我”。既然我即是老师,老师即是我,那么,老师的当然就是我的,我的当然就是老师的——我与老师合二为一,不分彼此。老师所有的修行成果,都会在我的身心中按其次第有序地展现出来。

心传的两种方法——初级方法和高级方法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只使用其中的一种,多数人使用第二种“我即师,师即我”。“我即师,师即我”,贵在理解其内涵,其要点是“合二为一”这四个字,是“我即师,师即我”的真精神,它深一层涵义是融合、融通、融化。

“我即师,师即我”这个过程不需要太过勉强,类似于一个水到渠成、春暖花开的过程。主观上只是给自己一个推动,即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即师,师即我”,剩下的就是与老师有一个不断深入、融入的过程。每天打坐的过程,就是一个自然融入的过程。生活中也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以老师的眼光看世界,以老师的耳朵听世界,以老师的境界、老师的胸怀去洞察、思考这个世界,理解、感受这个世界等。总之一句话:我们所有的身心行为,都是透过老师在做。慢慢地,我们就可以被越来越深入地转化。

“我即师,师即我”有动态与静态两种形态。静态的就是打坐。每天拿出一两个小时打坐,打坐时不断深入地强化“我即师,师即我”。我们与老师之间慢慢地、深入地融合。

动态的形式,就是在一天24小时中养成一种习惯,无论是走路、吃饭,思考或处理日常事务等,始终于心中存有一念,即我即师,师即我:不是我在走路,是老师在走路;不是我在说话,是老师在说话;不是我在思考问题,是老师在思考问题;不是我在洞察这个世界,是老师在洞察这个世界等等。不管静态还是动态,最后做到与老师深入地打成一片才是目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彻底地做到“我即师,师即我”,成为师之化身。

老师的能量、智慧、功德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老师的老师那里来的。老师的老师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老师的老师的老师那里来的……这样一直追溯到古代的老子、孔子、佛陀等,一直追到生命的本体。外在追溯到圣贤那里去,内在追溯到佛性、神性那里去,用我们古人的话叫追溯到“道”。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就形成了一个脉,这条脉就叫法脉,法脉的别名就叫“道统”。

法脉又叫心脉,一代一代的师徒之间心灵相通,这又叫血脉。常用的是“法脉”和“道统”这两个词。道统即是法脉,法脉即是心脉,心脉即是血脉,血脉即是生命之脉,一代一代的心心相印、生命相通。

三、老师是桥梁

“我即师,师即我”,这个“师”开始指的是我们的授业之师。我是皇冠瑜伽的当代传承人,在皇冠瑜伽方面,我自然地成为了你们的授业之师,这是初步的老师。“我即师,师即我”练得比较娴熟后,我们就会发现,老师仅仅是一个引路人,是一个桥梁。当老师慢慢融化到我们的身心后,老师的背后会有一扇门悄然地打开了,会有一条路自然地呈现在我们的心目中。这是一条通向历代圣贤生命的路,是一条通向历代圣贤智慧的路。透过老师这扇门,踏上老师身后这条路,走下去,便可以做到“我即佛,佛即我”了。这里所说的“门”呀,“路”呀,只是一个比喻,不是真的有个门,有个路。

为什么一开始不是“我即佛,佛即我”?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早已中断了。我们受西方文化影响数百年,尤以近百年来为甚,我们的大脑已经被严重西化了,与东方圣贤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了。当我们谈佛陀时,好像是在谈论三千公里以外的一个陌生人,与我们没什么关系。佛陀在我们的心目中,在我们精神中,与我们相隔千山万水,毫无亲切感,不是觌面相当。

“觌面”,就是当面、迎面、眼前、目前的意思。贴在我们的眼前,贴着我们的脸,几乎没有距离。我们的古人与老子、孔子等皆可达到觌面相当的程度,就像在眼前半寸、一寸的地方那样的亲切,那么的亲近,几乎就是从自己的生命中呈现出来的,不分彼此。过去的禅师们,宋明理学的大师们,他们理解自己本门的思想和学问,个个都是觌面相当,他们不是在谈论崇山峻岭之外的事物,谈的就是眼皮子底下的事。而我们现在的人远远做不到与古代圣贤觌面相当了,现代人视古人的学问,是地平线以外的学问,地平线以外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

要想把这个关系拉近,仅在脑子里想一下不行,没那么简单,中间先要有一个过渡,老师就是桥梁。佛陀是虚的,老师是实的;佛陀是远的,老师是近的。老师已经与佛陀觌面相当,老师已经与老子觌面相当,老师已经与孔子觌面相当。只要我们融入到老师的生命之中,那我们离佛陀、老子、孔子还远吗?故老师是我们走进历代圣贤生命的一扇门或一座桥梁,他能以最快的速度拉近我们与历代圣贤的关系。我们最终不是要做到“我即师,师即我”,而是要做到“我即佛,佛即我”。那什么时候可以过渡到佛那里去呢?当我们越来越彻底地把老师消化之时,老师的身后自然就出现了佛陀,出现了老子、孔子等历代圣贤。因为老师的身后是一条法脉。

这条法脉是用生命串成的。相对而言,我们这个身体的真实性都没有这个法脉来得更真实。佛陀对我们这个身体有四个比喻。一是如声响,就像在山谷里喊一声“啊——”后产生的回声,空谷回响;二是如芭蕉,把芭蕉树这种植物一层层地剥掉,到最后里面什么都没有;三是如泡沫,它看起来真实,其实很虚假,一碰就消失了;四是如梦幻,梦醒时分,梦中景象也随之消失。

法脉看似不真实,很抽象,实则真实不虚。所谓的看似不真实,是因为现在我们还没有深入到这个法脉中去,还没有强化和融入“我即师,师即我”。当我们一旦融入,就会发现,法脉非常的真实。当我们融入到老师的身心中,老师的一切修行成果,就会逐步地在我们的身心中真实地显化出来,老师的修行过程就会在我们的身心中真实地重演出来。

重演不等于重复。老师三十年走过的道路,在我们身上可能只需要三天、三个小时就重演完了。也就是说,在我们身上重演的过程,比老师当年修行的速度要快很多倍。重演就是过滤掉一些枝叶及一些不重要的环节,只把老师重要的部分重现出来。我们对老师的修行过程,不是重复,是重演,比老师还要快,一切都可以通过“我即师,师即我”在我们的身心中再现出来。

一句话:老师有的全部可以在我们身上再现,老师没有的还可以在我们身上再现。因为老师没有,老师的老师有呀;老师的老师没有,佛陀、老子、孔子等圣贤有呀。只要他们有的,都可以在我们身上再现。这就是法脉。老师凝聚的不仅是他自己半生来的修行,还凝聚着他老师及上几代老师、先哲的修行。所以,这样传下来,我们身上就凝聚着老师、圣贤们一生的成就和造诣。“我即师,师即我”的深处就是“我即佛,佛即我”。作为学生的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什么都别做,只管接收。

四、开放 虔诚 接收

要想让心传变得快速、有效、彻底,需铭记心传的六字箴言——开放、虔诚、接收。

“开放”有三个层次。一是向自己的授业之师开放。所有的老师都是门,都是路,他的身后就是历代圣贤。二是向历代圣贤开放。我们始终反对门派之争,我们没有任何门派差别,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给一切大师、圣贤以最高度的尊敬。所有的大师、圣贤能够在人间传承几千年,都是集百家之所长,且有他们独到的智慧之处。我们要彻底敞开自己的身心,向一切圣贤学习,广纳百家之长。三是向一切天地万物开放心胸,以万物为师。像大海一样,保持低位,广纳百川。

“虔诚”就是放下身段。虔诚与信仰没有必然关系。在任何一个行业,我们的成就取决于自身的虔诚度,与宗教无关。修行若没有深度的虔诚,必定不得成就,必定不得脱胎换骨之变化。

“接收”二字看似轻松容易,实则很难。人们总是习惯自己做些什么,要让他把身心交出去让老师做,那太难了。能把整个身心交出去的前提是信任,对老师有一个深深的信任。这里所说的“信”,是指正信,即在理明法透基础上的信任。我们提倡正信,反对迷信。同时,提倡信任,不提倡信仰。“信仰”与“信任”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宗教中的信是“信仰”之“信”,我们的信是“信任”之“信”。同样是“信”字,但诠释不同,含义不同。正信是在理明法透前提下的信任,在理明法透基础上的信任才是真信。

要正信、真信,不要迷信。如果没有信任,没有依赖,师生、师徒之间很难做到“我即师,师即我”,学生很难把整个身心交给老师,交给佛陀,交给历代圣贤。我们的目的是把自己交出去——信任多少,我们就能交出去多少。只要交出去了,那么老师的修行过程,他的境界、胸怀、能量、造诣等,就会以神奇般的速度在我们身心上显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心传。

接收建立在虔诚的基础上,虔诚是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上。从“我即师,师即我”到“我即佛,佛即我”,不是一个外在的形式,不是一个咒语,它是一个内在的关联。首先我们与佛陀、与老子、与孔子、与历代圣贤要有一个极其亲切的感受,完完全全地融为一体。达到了这个和谐,“我即师,师即我”,“我即佛,佛即我”才能见效。

五、“从因到果法”与“倒果为因法”

修行是分层次的,在不同的层次对修行则有着不同的定义。在形传层面,修行等于汗水加时间;而在心传领域,修行的定义是开放加虔诚加接收。

世上只有两种修行法:一种是从因到果修行法;另一种是倒果为因修行法。形传是从因到果修行法。形传中,以太极拳为例,某人用了多年时间刻苦练习太极拳而使身体由弱转强。身体强壮了是源于多年来汗水加时间这个原因,这就是从因到果修行法,简称“因果法”。心传是倒果为因修行法,简称“果因法”。因就是起点和前提,倒转老师的修行成果为学生的起因和基础,就是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起步。倒果为因就是心传,心传就是倒果为因。

不管是佛家、道家还是瑜伽,不管是武术、中医还是养生,所有的方法都可以归纳进这两种修行法中。“因果法”是初级的,属于渐修之法。“果因法”是高级的,属于圆顿之法——圆满顿悟之法。顿悟什么?就是老师的智慧、造诣、境界等迅速变成我的,不需要我修行,没有过程。只要我与老师做到心心相印、生命相通,我做到多少,老师的就有多少变成我的。不需要像形传那样必须通过汗水加时间来获得,心传需要的是开放、虔诚、接收,只有不断深入地做到这六个字,才能不断强化与老师的心传效果。

皇冠瑜伽的心传贵在心心相印,贵在生命相融。如果没有心心相印、生命相融,在外在的知识层面讲上三年,我们还是我们,老师还是老师。在心传中,可以将老师比喻为一个电视台的发射塔,我们如同是一个个电视机,我们与老师之间不断深入的心心相印和生命相通,如同是电视机对某个电视频道的不断微调。微调得越好,则这台电视机所接收到的画面与声音,就越清晰。

要想深入理解倒果为因法,首先需转换我们的固有观念,不要总是认为修行只等于汗水加时间,汗水加时间的方式没有错,但它只是属于低层次的“形传”,那是一般人的修行。皇冠瑜伽是以“心传”为核心的瑜伽,故皇冠瑜伽的修行方式是“开放、虔诚、接收”,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修行。如同小学生和博士生相比较,他们的学习方式必然地存在着重大差异。一定要明白我们是在哪个层面上谈修行。皇冠瑜伽的心传,其最大特色就是所有的学生都是站在老师的肩膀上起步、前进,学生需要的只是摘这个果实,不需要经历生长果实的过程,我们所接到的都是修行出来的结果,那个过程老师已经代替我们经历了。

六、神性即佛性,即智慧,即创造

心传并不是瑜伽授受中的最高级方式及最终目的,瑜伽修行者和一切生命实践者最终追求的是获得神传。

神传的“神”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宗教中所信仰的各种高高在上的神灵,如“上帝”“玉皇大帝”“真主”等等,不同文化对神灵的称谓不尽相同;第二个含义是指我们生命内在的神性。对“神性”,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称谓,在印度传统文化中称之为“大梵”,瑜伽称之为“纯粹意识”,儒家称之为“德性”或“仁”,道家称之为“道”,基督教称之为“上帝”,哲学家称之为“存在”“本体”“理性”或“真理”,佛家对此的称谓更是名目繁多,“法身”“真如”“如来藏”“法界”“佛性”等等。

那么,神灵与神性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不同之处有三点:

第一,神灵外在,神性内在。

第二,神灵有形,有格位;神性无形,无格位。

第三,神灵是人的情感归宿和寄托对象,神性则是理性的生发之源和归宿之处。

前两点好理解,就第三点我们多说一些。

人是情感动物,既有浅层的喜怒哀乐,也有一些深层的情感,如恐惧、无聊、无价值感等等这些最为基础、最为根本性的情感,表面上的喜怒哀乐建立在这些基本情感之上。尤其是成年人,常常会感到人生漂泊无归宿,像个孤儿被谁抛弃到了地球上,孤立无援。亲人朋友的帮助是暂时的,根本性的孤立感始终摆脱不了,它像影子一样跟随我们一生。

这时,宗教横空出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有着具体形象的神灵,让人们可以把情感寄托在这个或这些神灵之上。此时,人们的空虚感、无聊感、恐惧感、被抛弃感等等,会随之消失,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获得了调节和归依。否则,因为情感长期处于无寄托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异化、扭曲。现实中,绝大多数没有信仰的人,比那些有信仰的人,其情感更容易被扭曲。有了宗教信仰,信了某个神,人们的情感就比较舒缓,比较稳定了。因为他们认为找到了自己情感的终极寄托,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家园,孤独感、漂泊感等,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许多人问,天上的神到底存在不存在?其实它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信了它,我们的情感就有了归宿,这才是最为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人而不是神,即人为什么会有信神的需求,这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焦点。

其实所有的神灵都是不存在的,所有历史上的宗教家都明白神灵是不存在的,那为什么他们还要到处宣扬神灵的存在呢?因为他们知道,神灵是宗教徒及芸芸众生们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宿。这些宗教家因为非常珍爱世人,为了给世人一个情感的安顿和人生的归属,便铁嘴钢牙咬定这个世上是有神灵的,这是人世间可能有的最大的慈悲,最美丽的谎言。神灵不生不死,永远不改变他的初衷,永远不欺骗我们,永远不背叛我们——这就是神灵在人类生活中的功用。

而神性,则是人类理性的归宿。理性就是神性,神性就是理性。

七、东方“理性”之内涵

“理性”在东、西方哲学中都是一个使用率极高的词汇,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西方人讲的理性,实则指的是知性,包括概念、知识、逻辑等。简言之,知性是通过后天的长期训练,对外界各种信息之综合处理和提炼整合能力,故知性本质而言,是后天经训练而成的逻辑主体。知性适用对象是现象世界,知性所探知之理为外在事物的形构之理,其所成就之科学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东方人讲的理性,则是指生命内在的神性,或佛家说的“佛性”,哲学上称之为“存在”“本体”“真理”等。简言之,理性是与生俱来的、心性内涵的本有之理,此理又名存在之理,即生命或曰主体内在的法则与属性。理性适用对象是生命世界,理性所呈现之理为内在的存在之理,其所成就之科学为生命科学。

理性即真理。真理在我们未出生之前就存在着,比如“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等,我们死了以后它们还在,它超越我们的生死,先于我们的生死。但知性却完全是后天得到的一种逻辑思维,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建立起来的。西方哲学中所谓的“理性”,我们中国人没有把它弄清楚,就匆忙地把它翻译成“理性”,实则应该翻译为“知性”更为准确。

是故,真正的理性在东方。什么叫理性?就是以理为性。性就是本性,或者叫理体。神性就是我们的理性,神性里面就含着人类、宇宙、生命一切的终极真理。只要把这个终极真理显化出来,就够了,就掌握了真理。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不单是道路、真理、生命,也是光明,所有的圣贤都是“四是”。他们开悟了,悟到了他们内在的神性,悟到了真理。所有的真理都隐藏在我们的神性之中,只要打开了我们的神性,就掌握了宇宙和生命的真理。圣贤们掌握了真理,他们就拥有了智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打开、显化我们的神性的原因,打开神性就是打开神性中的真理。所以,神性就是理性——以理为性。

换言之,理性就是先天的真实性。包括知性在内,一切理性的归宿,都在神性那里。最后评判我们对错的那个评判者,就是我们的神性。我们的神性,才是区别这个世界上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终极标准。这个终极标准不在外,而在内。神性就是真、善、美三性,神性既是善的,也是真的,也是美的。可以从真入神性,也可以从善和美入神性。入神性就有这三道门,即真善美。除了这三道门,我们入不了神性。

进入神性,就是进入真理,这是作为理性对错的最终评判标准,也可以说是最终的归落之处。情感的最终归落之处是神灵,理性或知性最终的归落之处是神性。哲学辩论到最后,怎么证明谁是正确的?谁来当这个评判官?既不是你也不是我,是神性。只要我们的神性显化了,我们自然就知道如何评判了。真理必须有一个客观标准。

既然所有的开悟者都是理性的,那开悟者是不是不再有情感的需求了呢?不是的。他们只是把情感化入到了理性之中,用理性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安放情感,化情入理、以理代情。以理代情做得最好的是孔子。孔子把他的一切情感都融入到他的理之中,他的每一个情感后面都跟着一个明晰的道理。像孔子这样的人是不需要神、不需要上帝的,因为他找到了归宿,他的归宿就是神性,他在神性中找到了自己终极的家园。

八、神灵与神性之相同

神灵与神性有不同,也有许多相同。

第一,神灵与神性都是永恒的。

第二,它们都是天地万物的起源,都代表本体,代表宇宙的生发之源和终极归宿。一切存在都建立在神性和神灵之上。极致之时,神灵与神性就不分彼此了。我们之所以分出彼此,是因为我们站在人的视角来看,它们分一个外在的、一个内在的,一个有形的、一个无形的。真正到了开悟解脱的境界,就发现没什么内外了,也无所谓有形与无形。内即是外,外即是内;有形即无形,无形即有形。

第三,它们都是智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一律公认,神性也好,神灵也好,它们里面都含着智慧。在西方,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他们都认为上帝有一种智慧叫神智。上帝与智慧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不分彼此。

神性在东方的用词中就是“佛性”。神性即佛性,除了有永恒性、智慧性之外,还有光明性及生生不息的创造性。神性就是创造,创造就是神性。

创造力才是我们追求开悟的根本原因。所有开悟觉醒的人,都是拥有巨大创造力的人。孔子创立了儒学,博大精深;老子创造了《道德经》,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畅销书;释迦牟尼创造的佛法,使几乎整个亚洲都沐浴在佛法的光辉之中。这样的创造力不是从佛陀那里来的,是佛陀内在的佛性中显化出来的。如果他的佛性不显化,释迦牟尼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之人。

佛陀、孔子、老子,为什么都有这样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创造力?就是因为他们开显了自己内在的神性。所以说,神性就是创造力,创造力就是神性,这一点才是最为重要的。只要我们打开了自己的神性,我们的一生就会处在源源不断的创造中,创造力中就有一种能力叫修复力,对内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修复身心各种疾病,获得高度的健康。

孔子说圣人处在一种化境中,孟子说“大而化之谓之圣”,说的都是圣人有一种教化之功。教是教,化是化。教是知识、概念、思想的传递,化是超越思想、语言的一种加持力和感化力。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个力量在瑜伽中叫做加持力,这个加持力可以使周围不好的事物自动自发地往好的方面改变和纠正。据说当年佛陀走过一片树林,树林中有的树正在生病,佛陀经过以后,树的病就好了。这就是佛陀的化力。所有的圣人都有这样的化力。麻风病人一摸耶稣的衣角,病就好了。耶稣自己还不知道,“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吗?是你的大信治好了你的病。”

信仰和信任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耶稣是一个圣人。所有的圣人都有化力,他往那里一坐,所有的事情都会自然地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叫化力。圣人是教与化同时的、同步的。教是有形,化是无形,化万物于无形。教是阳,化是阴,既教且化,合在一起就叫“教化”。这个化不是小化,小化只是贤,大而化之谓之圣。圣人的化,是很大范围都统摄在圣人的化力之中。

由此可见,神性有三性,即永恒性、智慧性、创造性。永恒性里面包含着解脱性,从小我中、从生死中解脱出来,融入神性的永恒之中。这就是我们修行人的终极归宿,把自己融入到神灵和神性之中,合二为一。所以神传的关键,就是一个“融”字。我们融进多少,就拥有多少神性的能力。

神传的传是不传之传,在神传中,传授者与被传授者已经合二为一了,故无所谓谁传授谁了。在神传中,传授者就是被传授者,被传授者就是传授者,融为一体了。具体地讲,佛陀就是佛性的化身,佛陀与佛性是一回事。佛陀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创造力,可以创造出那么大的思想体系?因为佛陀是佛性的化身。孔子与仁是一回事,孔子就是仁的化身:孔子的起心动念就是仁的起心动念,孔子说话就是仁在说话,孔子做事就是仁在做事。仁与孔子已经分不开了。想了解仁吗?那就去了解孔子,孔子通体内外就是对仁的诠释。耶稣与上帝也分不开了,上帝就是耶稣,耶稣就是上帝。耶稣是上帝唇边的一个笛子,上帝用耶稣这个笛子吹出了那么多的智慧,那么多的语言。

综上所述,形传的关键词是“练”,心传的关键词是“接”,神传的关键词是“融”。心传是神传的入门阶段,心传深入进去就是神传。心传与神传之间的关系是表里关系,是浅与深的关系,是初级与终级的关系。心传是神传的初级阶段,神传是心传的终极境界。

我们的皇冠瑜伽是三传并用,以心传为主。老师在课上讲话,这是形传。透过讲话,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就会有一个心传。我们的心传只问心理距离不问空间距离,这个心理距离怎么拉近?就要借助形传,通过讲一些道理,让大家认同。认同了,心理距离就近了。心理距离一旦近了,老师的能量、功能、智慧、境界,就可以无碍地传给了学生。只要心传一建立,开顶、通经络、净化身心等等效果,马上就会显现出来。

心传是神传的入门,开始是“我即师,师即我”,后来就“我即佛,佛即我”了。再后来连佛也化掉了,达到“我即佛性,佛性即我”,“我即神性,神性即我”。我们修行的最终极目标就是:我们整个身心成为佛性的化身,开始是成为佛陀的化身,最后成为佛性的化身。重点是转变思维,这些道理容易理解,事实上很有难度,需要我们不断深入领悟,不要轻言懂。把倒果为因理解透了,才能真正的理解中国乃至于东方文化。比如禅宗里说的“不假修行,一切现成”,什么意思?它讲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什么意思?把三传理解透了,这些才能真正地理解。形传是累积型修行,从无到有,日积月累。心传与神传不是累积型修行,不是从无到有,而是强调“本来就有,一切现成”。人人皆有佛性,天生的。就像太阳本来就在天上,只是我们没看到。修行就是要找到原来的自己,找到被遗忘的珠宝。

——摘自潘麟先生著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修行之三传奥义——形传、心传、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