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King,美国当代恐怖小说大师,十岁前后开始写故事,到2000年,53岁的他已发表作品三十五部。
也许很多朋友不熟悉“斯蒂文•金”这个名字,但大多朋友都看过他的《肖申克的救赎》的小说版或电影版
我喜欢看悬疑故事,对恐怖小说不太有感。所幸,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错过金先生的《写作这回事》,因为这本书实在带给我很多助益,说醍醐灌顶也不为过。
《写作这回事》是金先生的回忆录+写作经验之谈。和我之前看的关于写作的书稍有不同,并没有一二三的列出一条条这样那样的规则。金先生的写作经验融进他的回忆中。读来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金先生认为:不论环境还是个人意志都不能造就一个作家。作家的资质是原装原配的。这是一种不寻常的资质。他相信许多人都至少具备一定的写作或者讲故事的天分,而这种天分是可以得到加强和磨炼。写作是一个断断续续的成长历程,雄心、欲望、运气,还有一点天分,都起到了作用。
想象自己是其他人——事实上我想象自己是零铃兄弟马戏团的迷你大力士。
那么金先生的“天分”如何呢?我认为来自他从小喜欢“想象自己是其他人——事实上我想象自己是零铃兄弟马戏团的迷你大力士。”(那是在他两三岁的时候。实在好玩,他在这次想象的过程中被马蜂叮了耳朵,又被自己用超大的一块石板砸了脚趾。)
之后的岁月,这样的想象一直伴随他。他会将自己带入角色去体味角色的心理、可能的行事方式、动作以及角色面对某件事情时的态度;或者将生活中的人物带入到小说中,以便写出更“真实”的角色和故事。
我读了大约6吨重的连环漫画书,从汤姆·斯威夫特一直看到大卫·道森。……又看到杰克·伦敦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动物故事。我忽然开始自己写故事了。
金在本应上小学一年级的那年9月,由麻疹引起一场接一场的咽喉炎,接着又患耳病。不得不休学一年。这一年时间,大量的阅读给了他创作的欲望,从模仿开始——连抄带编,完成了第一个“作品”,从此走上了写作的“不归路”。
“你自己写一个,斯蒂威,”她说,“《战士凯西》之流的漫画都是垃圾……我打赌你会写得更好。自己写一个吧。”
在金先生一生的创作中,离不开家人的理解、支持和包容。
当金把第一篇“作品”得瑟的给妈妈看的时候,妈妈“太喜欢了——带着几分迷茫的笑容,仿佛难以相信自己的孩子竟然如此聪颖过人——简直是个他妈的天才!”并鼓励金,自己写一个吧,我打赌你会写得更好!
当金写了第一篇自己的作品,给妈妈看时,“她在起居室坐下来,一口气把故事读完了。”并以每个故事2毛5的价格买下了金的4篇作品。
婚后,为维持生计,金和妻子艰难的打工度日。金花掉了所有工作的间隙时间用于写作,妻子塔碧莎“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怀疑的话。她的支持始终不变,这是我在生活中难得能够坦然接受的一件好礼。”
车祸以后,还未完全恢复,但塔碧莎“清楚地知道我什么时候工作得太拼命,但也知道工作有时候能救我。”在塔碧莎觉得合适的时候,提前为金准备好了一个美妙的写作小窝:“笔记本电脑和打印机肩并肩,台灯、手稿、笔、还有参考书。桌角上摆着一个相框,放着我们小儿子的照片,那是塔碧莎那年夏天早些时候拍的。”
世上没有点子仓库,没有故事中心,也没有畅销书埋藏岛;好故事点子真的来自乌有乡,凭空朝你飞来:两个之前毫不相干的主意碰到一起,青天白日里就产生出新东西。你的工作并不是找到这些主意,而是在它们出现时,能够认出它们来。
好故事的点子会突然出现。这时,我们要懂得抓住它,记下来。因为它可能会一闪而过,再也不回来。
生活中完全没有关系的一些小事,加上一点联想,就会催生出有意思又奇幻的故事。
我到十四岁的时候,墙上的钉子已经承受不了更多的退稿信的重量。我换了个大钉子,继续写。
不停的写,大量的写,有点子不放过,都写下来。
研究市场,了解各种杂志的对口需求,不停的把故事投出去。
金先生的第一个“真正好故事”——《欢乐礼券》诞生后,寄给了一本推故事集刊——《希区柯克》,但不幸的是,他收到的是退稿条。
他把退稿条挂在墙上的钉子上。并把之后收到的每个退稿条都挂上去。到他14岁时,钉子已经不能承受这些退稿条的重量了。没关系,大不了换一根更长的钉子!他依旧继续写,一直不停。
“你写故事时,是在给自己讲故事,”他说,“你修改时,主要工作是拿掉不属于故事的内容”
写作时要关上门,改稿时敞开门。
高中时,作为对金《乡村呕吐》报纸的惩罚,学校要他把“不安分的笔”引导到用建设性的用途上——让他去《里斯本周刊》写体育报道。
编辑古德先生为他修改的报道稿,让他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并告诉他“你写故事时,是在给自己讲故事;你修改时,主要的工作是拿掉不属于故事的内容。”
故事有两稿,一稿是自己写的时候,这时要尽量把它写好。一旦写好了, 成形了,故事就属于想要看故事的人了,要努力让阅读的人喜欢它。
写作是什么——当然是心灵感应。停下来思想,这挺有趣的……一切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都要仰仗心灵感应,但我相信写作对其依赖最重。
金说,写作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论是你因为什么而写作, 都不要轻易开始。因为,心灵感应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停下来思考 ;好的写作需要你充分的准备——要有属于你自己的工具箱。
工具之:词汇
词汇是写作的基本素材。大多数人的词汇量都是足够用的,不必特地的去改进它。
词汇的使用要真实、准确、直接。市井的、高雅的、通俗的、精炼的……这些词是不是“好”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使用它,如何把它用到合适的地方。
一个词汇,只代表某个意思 ,不可能传达出作者全部的意思。当你要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从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词往往才是最准确的。
工具之:语法
这里所说的“语法”,并不是指很高深,很专业的那一部分,并不是做学术研究。
是人们按照共同认可的规则,组织词汇进行表达和交流。打破了这些规则,就会出现误会和意义含混。
遵守共同认可的规则,准确表达和讲述你的故事。
工具之:动词语态
动词有两种语态:主动式和被动式。
句子的主语主动的做某件事,是主动式;句子的主语施加某种动作,任由事情的发生,是被 动语态。
金先生认为,过多的使用被动语态的作者,往往也是被动的,还很胆怯,没有勇气抢过“主动权”。被动语态“无力、冗长、还经常拐弯抹角”,会让读者的阅读“陷入困境”。而这些情况,都是不应该出现在作品里的。
工具之:副词
副词,是指修饰动词或其它副词的词。
金先生不喜欢被动语态,也不喜欢过多副词的使用。觉得副词累赘又多余。过多副词的使用是因为作者过于恐惧和造作。哈哈哈……金先生太直接了!
过多副词的使用,透露出“作者担心自己无法清楚表达意思,说不到点子上,或者讲不清状况。”
尤其是作品中对话的界定,除非“极罕见、极特殊”的情况,切不可用副词修饰“某人说”。因为文章中的前后文已经可以完整的表达“某人说”时可能的态度、动作,所以不必累述,否则便累赘、多余了。
工具之:段落
段落,而非句子或词汇,才是写作的基本单位。意思在段落中连贯起来,句子和词汇才有了意义。
容易读的书,有很多短小的段落,有些对话段落甚至只有一个词。段落没有什么约定俗成的“规则”,它的长短取决于你想要的表达。
说明文一般比较简洁,基本的句式是:以概括性的句子起头,接下去的句子解释或者详述第一句的内容。这种结构可以帮助作者理清思路,避免游离主题。
而小说的段落就没有这么清晰,故事的转折和节奏,决定了段落的起承转合。读、写的小说越多,越能顺其自然。
要写出好的作品,就必须掌握基础(词汇、语法、段落等),并愿意投入身心辛勤的工作,不断的阅读和练习。
你如果想成为作家,必须首先得做到两件事:多读、多写。据我所知别无捷径,哪个作家都得干这两件事。
多读
不论是好书还是烂书,你拿到手上的每一本书都会让你有所收益。
烂书往往更会让你印象深刻——是啊,当你看到一本书,发现它烂透了。自己绝对可以写得比它更好!这是多大的鼓舞!
而烂书另外让你受益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很直接的告诉你:不该这么写!这么写烂透了!可以让你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好书,能教给你风格、优雅的叙事、情节发展、丰满可信的人物的创作,还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个好的故事,会让你读得血脉贲张,会让你感觉被震憾。
阅读是一个作家生活和创作的核心。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连读书都没有时间,又哪来的时间写呢?
多写
多写,多少算多呢?大多数作家在创作期每天都有2~3个小时间用于写作。除了状态特别差时,基本会一天不拉。因为如果停下来,故事里的人物、想法就会模糊,就可能会生锈,会对故事的情节失去控制……到最后,你极有可能就会放弃。
很多刚开始练习的写作者,大约没能做到每天大量输出,但持续的,坚持不断的写,是必然而必要的过程。
写什么
我们大量的练习,必然就有大量的输出。如此多的输出从哪里来呢?可以写些什么呢?
大问题来了:写什么?答案重大。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什么都行……你只要讲真话。
那我们了解些什么呢?自己的工作?专业?当然,这些是你所了解的。那其他呢?我们只能写如此狭窄范围的故事吗?当然不是,我们需要宽注的理解“了解的事”!生活经验、知识、想象力……都属于“你所了解”的范围。
什么题材适合我?
说到题材,这样说吧,从你喜欢读的题材开始写起。我早年迷恋恐怖漫画,直到再也不能在这类漫画中读到新意才将其丢开。我真的喜欢那些漫画,也喜欢《我嫁给了外星怪物》这样的电影,结果就写出了《我是一个少年盗墓者》这样的故事。我如今写的东西仅仅是这种故事的复杂升级版。我天生就爱黑暗夜色以及让人恐惧的棺木,就是这样。你若觉得我品位不高,我只能无可奈何耸耸肩。我就是爱。
如果你像金先生一样喜欢恐怖故事,那就从写恐怖故事开始;如果你喜欢看科幻故事,那就从科幻故事开始;喜欢看言情、喜欢魔幻、喜欢推理……那就从喜欢的题材开始写就好。
在我看来,短小说也罢、长篇小说也罢,都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叙事,将故事从A点推至B点、最终推至Z点,故事结束;描写,把读者带进现场:对话,通过具体言赋予人物生命。
说到小说的几大部分,金先生没有提到“情节设定”。这与其他一些关于写作的书不同。很多书把情节设定、提前拟好提纲作为非常必要的一步。金先生恰恰相反, 他认为故事的发展都不是来自精心的设计,而是出自天然。关于这一点,于我很有意义。
首先,真实的生活多半是未经构思的。经过情节构思的故事通常会令人感觉造作、不自然。
其次,情节构思和真正创作的自发性是互不相容的。故事几乎都是自发的,作者的职责是为它们提供发展空间,并把它们写下来。
故事犹如完整储藏在地下的化石,作者需要一点一点把它挖掘出来。顺势而为,让故事依据情势而走。
作者在开始写一个故事之前,对故事的发展一般会有大致的想法,会有一个结尾的设想而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人物会有所变化,有时变化较小,有时变化比较大——这个过程是作者边写故事,边体味人物的一个过程——变化较大时,故事的结尾就有可能和之前作者设想的不一样。依照故事中人物的选择,将故事往下推动。这样的故事才是最为自然和真实的。
描写
描写可以使读者对故事身临其境。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描写技巧。这就是你除非大量阅读与写作,否则决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开始描写我们的故事之前,需要先充分想象我们希望读者感受到的故事中的场景。再将这些想象的场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过多的描写,会让读者淹没在细节之中;而描写的不足,又会让读者迷惑不解。所以,场景的描写很需要“适度”。而“适度”的这个点,需要我们通过大量阅读以及写作实践来掌握。
对话
故事的对话,赋予人物音容笑貌,是塑造人物的关键所在。作者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传达人物的各项信息。让读者者可以从话语中观察到人物的性情、为人、生活背景等等。
好的对话关键在于坦诚,实事求是非常重要。
故事中的语言不在于是不是庄严的、圣洁的、还是污秽的、亵渎的,唯一的问题是你的语言是不是生动,是不是真实可信,是不是你故事中人物应该说的话。只有合乎人物身份的对话才会有真实感,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
象征
我理解金先生这里所说的“象征”,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意义。对于一个故事而言,象征并不是必须的。有,当然更好;没有,也没关系,毕竟还有故事在,不是吗!
象征不一定要很高深,也不必包含有多大的智慧。不需因为象征,刻意在“象征”上面去堆砌故事。
当你第一稿完成了故事,返回去,做自己故事的第一个读者,从中,你可能会发现“象征”的存在,不论它高深还是简单,把它挖掘出来,打磨到闪亮,呈现在故事中。如果不曾发现象征的存在,那就算了,随它去好了,没关系,故事还在呢。
主题
和“象征”一样,并不是每个故事都一定要有一个高尚的主题。但是,你的故事,一定要——言之有物!当你“打开门”时,就必须要明确你故事的”物“是什么,哪怕进行大量的修改和内容调整。
只有明确了你故事的“物”,故事的重点才会更突出,更紧凑。
当故事的第一稿写完,每二稿言之有“物”,主题其实也就出现了。
从问题和主题思想开始写的,几乎注定写不出好小说。好小说总是从故事开始,发展出主题;从主题发出而来的好故事很少。
关上门写作,敞开门改稿
第一稿,草稿(纯故事稿),你要有一间带门的房间,关上门,全神贯注,埋头工作,让你的故事通过笔尖或键盘流淌出来。
抗拒诱惑,让你的小说休息一段时间,在你几乎快忘记它时,再拿出来。如果时间允许 ,一口气读完它。集中精力:
做笔记:故事发展中的漏洞、待修改的章节……
做简单的修改:字词句、累赘的修饰、指代不清的代词……
问自己:这故事连贯吗?故事中的反复出现的内容吗?主题是什么?如何让深层的意义更清晰?
第二稿,根据之前的阅读进行修改:增加必要的场景和事件,加强故事的意义;删除多余的枝蔓,删除枯燥部分……
然后打开门,把第二稿给自己信任,又对此感兴趣好友看。回收一批非常主观的意见。
第三稿,根据回收的意见,修改或不修改。
节奏
节奏是指叙事的速度。
故事的节奏太快,读者会被甩在后面,要么跟不上,要么看不明白;节奏太慢的故事,读者会很不耐烦。
那么,如何找到适中的,令人愉快的好节奏呢?办法之一就是借助你第二稿的友好读者。敞开门后,你应该问题他/她这些问题:
他/她会不会觉得某个场景废话太多?某个特定的情况是否言语不清?解释是否太过?故事中的哪个人物或线索最后在故事中消失了?
根据友好的理想读者的反馈,修改你的故事,调整故事的节奏。
背景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背景(当然,现在有很多网络小说是所谓的架空小说,没有叙历史背景、生活背景可言。这些小说不属于这里的讨论范围)。没有背景的调查研究,只会让作者处境尴尬。
真实可靠的背景,是你故事逼真的基石。有调查基础的小说,才会有现实感。
当然,书中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帮助肯定不只以上这些。我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作了简单的提取和总结,有兴趣的朋友建议看原本。
书的最后章节 “续篇”——“关门写作,开门改稿”中,作者给出了一篇例文的“第一稿" 和"修改稿",哪些地方做了修改,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改,都有很详细的讲解。可以说,为全书的要点做了一个范例的解读,很推荐一看。
又,金先生用英文写作,某些方面和中文写作会稍有不同,不必死搬硬套。更多的,在于取其精华,思考并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