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写悦快乐之《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之什么是行为金融学读书笔记

行为金融学讲义 - 图片来自得到App

今天的越写悦快乐系列文章为大家带来《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的第一章节什么是行为金融学,让我们了解一下投资行为和金融理论的结合能查出怎样的火花,更是期待行为金融学为我们指定行动的方向和确定投资初衷,那我们开始啦。

作者介绍

陆蓉,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她的行为金融学课程在金融投资圈备受关注,硕博课程一座难求。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章节概览 - 图片来自App

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相交叉的学科,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学科地位对等,多位经济学家以其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两者对金融市场的分析角度完全不同。行为金融学擅长投资实战,更贴近人的实际行为,因此备受投资者追捧。

行为金融学为何擅长投资实战

行为金融学怎么认识世界

芝加哥大学流传着一个笑话。有人惊呼:“地上有100美元!”传统金融学家说:“这不可能,地上不应该有100美元,有的话早被捡走了。”而行为金融学家则说:“怎么不可能?”他跑去一看,地上果然有100美元,于是他开开心心地把它捡走了。可见,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应该是”什么样,从均衡的角度来看,地上不应该有100美元,这是长期的趋势和规律,而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真实市场“实际是”什么样。

实际上,任何学科和领域都可以用这两种方式思考问题。比如,物理学从“应该是”的角度看待宇宙的运行规律,认为一切都是均衡的呈现;而在生物学看来,每个物种“实际是”在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中捕捉生存机会,以完成自我的迭代升级。再比如,法学家从“应该是”的角度,保证司法体系从长远来看能维持公平;而律师则搜集证据,从“实际是”的角度,为委托人争取利益。

在看待任何领域的事物时,“应该是”的视角帮我们把握长远基准,“实际是”的视角帮我们理解当下发生的事情。理解了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不同视角之后,我们还要明白这两种视角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根本分歧

我们把金融学比作一颗大树,树是有根、优干、有枝、有叶的,而越是根上的理论越基础。任何学术进步都在这棵树的某个部位生了新芽,发了新叶。那大家知道要学习金融学,应该先学什么吗?我们从国家本科专业、学位等级来看,金融学是二级学科,它的一级学科是应用经济学,而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数学。所以,本科基础学科——数学,硕士——转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博士转二级学科——金融学,这就是金融人才的标准培养路径。

传统金融学认为,金融学是经济学基本理论在金融市场的展现而言。而经济学的最基本假设,或者说这棵树的根是“人是理性的”。简言之,意思就是所有人的决策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来,就像机器人一样准确。我们可以把理性人理解为机器人,机器人不会出错。因此,在均衡的市场条件下,我们在任何时刻观察到的金融资产价格都是那个时刻所有信息的准确反映。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说”,它是传统金融学根上的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经济学家尤金·法玛在201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20世纪70年代,有两位学者经常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是金融学家,另一位是心理学家。金融学家说:我们研究金融市场的某某问题,并得出结论。而心理学家说:这好像不对吧?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结果不会是这样的。心理学家说的确实没错,从根本上说,金融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于“人”相关的社会运行规律。在金融市场上,买什么、卖什么的决策都是由人做出的。因此,金融学当然先从人出发研究问题,而不是从数学出发。而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因此,两位学者开始系统地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金融学,由此开创了行为金融学派。这两位学者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行为金融学正式被学术界认可。

行为金融学的特点

行为金融学最适用的领域是投资实战、指定交易策略。如今,人们常见的所谓“量化交易策略”,大多数都是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基础的。

看了半天也没看出这一章节所说的行为金融学的特点是啥,随后再看看得到的课程吧。

人是不是有智慧战胜市场

在金融学看来,市场上只有三种人——投资者、融资者和监管者,每个人必是其中之一。那么这三种人是如何被行为金融学改变的?来看三个故事。

投资者 - 获取超额收益是否可能

第一个故事,“猩猩与投资专家”,是关于投资者的。这是传统金融学家经常引用的华尔街的一个著名实验,想要验证长久以来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人是不是真的有智慧战胜市场。实验者找来一只会扔飞镖的猩猩,通过让它扔飞镖,决定买什么股票;再找一些知名投资专家,让他们精挑细选,选出最该买的股票;过段时间,比较猩猩和投资专家的业绩。

你猜结果如何?两者还真差不多,甚至猩猩的还略胜一筹。很多人可能会想:怎么可能?知名投资专家的决策为什么还不如猩猩。1)首先,这个实验是真的,它想说明:传统金融学认为,市场不可预测,没有任何人、任何一种交易策略可以持续地打败市场。这叫“有效市场假说”,是传统金融学树根上的理论。2)其次,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作为投资者,如果你相信传统金融学,就不要每天刻意挑选投资品种了,买股票就买大盘,即股票指数,这就是最优组合。这一理论叫作“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但是,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这个故事不成立,为什么?因为“猩猩与投资专家”的实验样本量太少,不具有代表性。金融市场的行为主体是人,而人的行为是有规律、可预测的。因此,以人为行为主体的市场就有规律可循,战胜市场是完全可能的。在金融市场上,买什么、卖什么有讲究,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也有讲究。

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金融市场究竟有什么规律,你怎么做能打败市场。

融资者 - 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筹到钱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股票高送转的,也是关于融资者的。按照传统金融学理论,如果融资者想要筹到更多的钱,就得提升公司业绩,让公司更值钱,这样才能给投资人信心,让他们愿意借出更多资金。但看完这个故事你会知道,在股市上釉更简单的方法可能筹到钱。股票高送转是股票市场的特有现象,很受投资者追捧,指的是上市公司给每位持有其股票的股东发放一种“福利”。也叫股票股利。什么意思,公司赚了钱,会把其中一部分分给股东,这就是股利,即分红。股利一般都以现金形式发放,但也有不发现金而送转股票的,这种以股票形式发放的股利称为股票股利。股票股利发放的比例高,就叫高送转。然而,奇怪的是投资者却特别喜欢这种做法,纷纷追捧高送转的股票。为什么?因为投资人不是机器人,他们很容易被骗,把股票当成青菜买。每股10元的股票太贵,买10股送10股,相当于每个5元,他们觉得这样很便宜,但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这时股票的价值并没有发生变化。融资者利用投资者的这种非理性,可以达到不用提升业绩就能多筹资的目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筹资市场并不像传统金融学认为的那样——人都是理性的,在真实的筹资市场上,筹资的时间、方式、如何回馈投资者等都非常重要,这与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完全相符。

监管者 - 市场到底要不要管

第三个故事,“监管理念与金融危机”,是关于监管者的。2006年,美国在风景优美的杰克逊小镇为格林斯潘举办了一场庆功会。格林斯潘曾经是美联储主席,在职时间长达19年,任期跨越6届美国总统。当时,金融界流传着一句话: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世界股市都要抖三抖。格林斯潘深受传统金融监管思想的影响,长期奉行一个监管原则:尽量不要过多插手市场,当好裁判就好。在这场庆功会上,当各界名流对格林斯潘的丰功伟绩歌功颂德时,一位名叫拉古拉姆·拉詹的教授的一句话,让大家很吃惊。他说:“格林斯潘,你长期以来对金融市场放任不管,是不对的,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这句话在华尔街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大家都认为他夸大其词。

直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拉古拉姆·拉詹一语成谶。他也一跃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四位经济学家之一。后来,印度还把他请回去,做了印度央行的行长。而格林斯潘从不承认金融危机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直到2008年10月24日,格林斯潘首次在《纽约时报》上公开表态,承认自己可能犯了一个错误。他说:“我可能高估了投资者的理性,低估了机构的贪婪。”

高估理性、低估贪婪,这完全是传统金融学的观点。所以,监管者是相信传统金融学,认为市场可以自我修复、对市场放任自流,还是相信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会经常失灵、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对整个金融市场来说,其结果完全不同。监管者一旦选错,甚至会对市场产生致命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不仅提高了另外一套完整的金融学思维方式,还在用更有效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金融市场的判断与决策。

价格错误是如何产生的

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框架可以通过画一颗大树来认识。当你心中有了这颗树,你就知道本书涉及的知识点将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影响金融行为和决策。

在现实生活中,你该如何套利

两种金融学的争论

  • 大盘可以预测,该理论认为大盘的规律是可以预测的;
  • 有效市场假说,该理论认为大盘不可预测;

通过两棵树看懂行为金融学

传统金额学和行为金融学长成了两颗完全不同的大树,它们的具体不同到底有哪些呢?

  • 根上的分歧 - 有效市场假说与错误定价
  • “人是理性的”与“人是非理性的”
  • 套利与有限套利

传统金融学看来,套利有三个条件: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如果以一件事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理论上你应该动用全世界的财富去做这件事,直到套利机会消除。所以,传统金融学认为,哪怕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是理性的,他都能完成套利、纠正价格偏差,使价格恢复到价值,所以价格还是正确的,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完成成立。

对此,行为金融学的回应是:真实市场的套利不可能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真实的套利是有限制的,被称为有限套利。有限套利使得理性人不敢套利,因此套利机会一直存在,出现价格错误很正常。如果把行为金融学比作一个人,我们可以把有限套利看做行为金融学的一条腿,而造成价格偏差的原因——心理学——是行为金融学的另外一条腿。

在现实生活中,你该如何套利

什么是套利

广义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可以归为套利,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你可以把套利理解为一种两两比较的操作:出售A,换取更合算的B。比如,某人投资了房产和股票,当房价下跌、股市繁荣的时候,他卖掉房子,用卖房子的钱买了股票,这就是套利。再举个栗子,股民们进行股票换仓(将一只股票换为另一只股票),也是广义上的套利行为。那套利与一般的金融产品买卖有什么区别?
单买、单卖金融产品都是投机,投机就是肚胀或赌跌,其结果不成则败,收益和风险都很高。但套利与投机不同,套利是做两笔操作,通过一买一卖赚取差价:整体上涨,即买方和卖方都在涨,赚的是买方和卖方的差价;整体下跌,即买方和卖方都在跌,赚的还是买方和卖方的差价。同时做一笔买和一笔卖,可以对冲系统性风险(整体价格变化)。所以,套利的风险比投机小得多。

为什么传统金融学认为套利重要

传统金融学之所以认为套利重要,是因为套利在理论上是“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的,只要抓住套利机会,就能在金融市场上获取。理论上的“零成本”是指,一买一卖,卖出的钱刚好可以用来买入,所以不需要成本;理论上的“无风险”是指,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其价格会逐渐靠近,不存在不确定性;而理论上的“正收益”是指,套利的收益在初期就能确定。真实的套利都有限制。行为金融学将现实中的套利称为“有限套利”。

现实生活中套利为何存在限制

金融市场上釉三种常用的套利方法:跨市场套利、跨商品套利和跨期限套利。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为何现实中的套利是有限制的。

跨市场套利是基于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市场的价格不同。理论上,同一种商品应该只有一种价格。在现实中,当价差出现的时候,套利者就额可以通过买低卖高来套利。

跨商品套利是基于不同商品在同一个市场上的价格不同,例如在同一个市场上进行铜期货和铝期货的套利。而跨期限套利则是基于同一个商品在不同时间的价格不同,例如,对铜期货的3月到期合同和5月到期合同进行套利。

然而,现实中的套利是有限制的。以跨市场交易为例,首先,套利是有成本的;其次,套利是有风险的;最后,套利的收益也并不是能保证的。

有部电影《大空头》,讲述的是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前,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人预测市场即将大面积下跌,于是选择做空市场来套利的故事。电影中就表现了几位做空者在保证金中途亏光之后内心额煎熬。

个人感想及收获

今天的文章为大家分享了什么是行为金融学章节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让我们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观点、理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从几个故事中了解投资行为是一个集社会学科和心理学的交叉领域,通过研究人们在投资领域的种种行为和理论思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金融大事,这些大事时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看似毫无关联,但却意义重大。我们相信要在金融市场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融资者和监管者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凡是能影响到我们思考和决策的事情都不是小事情,小到买菜,大到个人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犯错,则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践行投资行为,强化我们的投资原则,让我们一起去实践、去“犯错”,成为一个合格的投资者。若是我们的文章对你有所启发,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你可能感兴趣的:(越写悦快乐之《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之什么是行为金融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