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公平!“从“不公平“事件说开去

今天我读了黄全愈老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当看到书中《教育到底要不要平等》这一章时,不由得想起了上个学期的某段时间发生在我班上的“不公平事件”。

image

“不公平”事件

大概的情况是这样的:

自习课上,班上的一位男生被班干部记名字了。

这位男生一见到班干部在在黑板上记上了自己的学号,瞬间情绪就变得激动起来。班干部见状,有点害怕,赶紧来办公室找我。

这位男生来到我的办公室也不多说话,脸上挂着的泪水彷佛在诉说着主人的无尽委屈。

我也不多说,学生情绪激动的时候说多了也没什么用。

等他安静了,他倒是有话说了,反复讲一句话:老师,不公平!

“哟!你自己上自习课说话,班干部登记你的学号,难道还不公平?”

“老师,我看到第二组的张同学也讲话了,为什么他的名字没有被登记,我讲话就被登记了?这不公平!”

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好几起,来龙去脉大同小异,无非都是在纠结别人违反纪律没有受罚,自己违法纪律受到了惩罚的“不公平”。因此在接受处罚时颇有怨念,对于自己违反班级的错误居然丝毫不以为意。

我也渐渐明白,原来孩子心里的“不公平”是指这个,看来有必要在班上讲讲什么是“公平”了。

绝对的教育平等存在吗?

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黄老师写道:“平等是美丽诱人的,但它总是像海市蜃楼那样,给追求它的人留下一片荒漠。盲目地追求平等其实是把忽视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乌托邦式的追求。真正的平等,不是追求绝对化的均等,而是要追求一种既重视自身条件,又重视主观努力的比较。

image

如果我们要追求绝对的结果平等,就势必忽视孩子的自身条件,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样板。

教一个知识点,有的孩子学得快,有些孩子学得慢,做老师的我们一般是以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作为完成了这个知识点教授任务的判断点,若是这个时候有人跳出来,大喊一声:老师,你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学生!这对这个学生不公平!那便会让老师很为难!如果老师在当堂课上再花上一大把时间教会学得最慢的学生,那么对于大部分已经掌握了那个那个知识点,却白白等半节课的学生又是否公平呢?

教育平等,应该是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平等。

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教育公平

那么,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教育公平呢?

image

黄老师提到了很有意思的两条:解放强者,但同时也要帮助弱者去缩小和强者的差距;保底不封顶(不设上限,设下限)。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总归是存在的,千人一面,会让人类成为机器。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树叶尚且如此,何况于人乎!

就我作为一名老师来说,我要追求教育公平,自然可以努力把每个孩子都教好,尽量使孩子之间不至于有太大的差距。但我不能让最突出的那一批孩子停下前进的脚步,以此来减少学生的差距。而是,一方面要鼓励跑得最快的那帮孩子继续往前,一方面要牵着跑得最慢的那批奋力奔跑。

放大到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也许也是如此。

“不公平”事件的处置结果

既然“不公平”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当班主任的自然也不能不管了。

“班级的纪律,是用来照顾我们这个班集体所有同学的学习的,这些以“不公平”为幌子,明目张胆地破坏班级纪律,影响大家的学习,还站在道德制高点以班级公平维护者自居,毫无悔改之意的同学,“罪加一等”!”

唉!老师的公平还是站在大多数同学那边了!只能委屈那几个心怀不平的小家伙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师,不公平!“从“不公平“事件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