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坼(二)

                    一、名字由来

(续前)

        朱国祯(?~1632)字文宁,浙江乌程(今湖州南浔)人,万历年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撰《涌幢小品》,该书共三十二卷,始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春,天启元年(1621)冬完稿。初名《希洪小品》,寓意仰视洪迈《容斋随笔》。后筑木亭名涌幢,意指海上涌现出佛家的经幢,形如时事变幻好比昙花一现的意思,书沿其名。记载明朝掌故,叙述颇具条理。作者熟悉明代之事,所记多质实可信。

      在朱国祯的《涌幢小品》里有一则【宫妃】条目,记载如下:“去吴江可二十里,地名八尺。余询之县人,问名起之义,皆不可得。后考之。则宪庙选妃江南,嘉禾以姚氏女应。女发素种种,不盈尺。过平望二十里。一夕,发委地可长八尺。入宫拜安妃。因以名。妃生寿王。貤恩父母,皆物故。其弟福,负贩菜市中。即授锦衣衞指挥同知。”如果这属实的话,估计是关于“八尺”名来历的一个最美丽的传说了。毕竟有八尺长发的安妃,一定是貌似天人的,且从嘉禾(旧时浙江嘉兴府别称)过来,到八坼头发长至八尺亦属奇特之事,美人也算与我的家乡八坼有殊胜的因缘啊!

      至于另外一个关于“八坼”由来的说法,则体现了八坼人保卫家乡,英勇无畏的精神了。相传,吴江小镇八坼,原名八尺。位于吴江、平望之间,紧扼运河咽喉,是水陆交通要道。明朝末年,倭寇入侵,八尺一支群众自愿结合的抗倭队伍抗倭获得胜利,鼓舞沿运河上下村镇的百姓,平望、盛泽等地抗倭斗争也相继展开。为了统一指挥,增强战斗力,戚继光就把这些地方武装联合起来,并在嘉兴、盛泽至吴江的沿河一带,建立十二个坼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这些坼堠,又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依次命名。“八尺”正好排在第八位,属第八个坼堠,因此,从那时起人们就把“八尺”改名“八坼”,一直沿用到今天。

      乾隆朝《吴江县志》里提到的“八赤”一名,据我目前看到最早的记载,要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六《郭外寺》谈到的永福院了。这个永福院就是明弘治《吴江志》里所称的永福教寺,在三都八斥,志中又说八斥在三都东,有永福寺,居民有食店酒馆以待行旅。范成大《吴郡志》说:“永福院,在吴江县,地名八赤。”可见,“八赤”就是“八斥”无疑了。

      范成大说的“八赤”主要依据是绍兴二十一年八月日,右承议郎、差权通判秀州军州、主管学事李杼为永福院写的《记》。《记》曰:“”累土畫沙,童子戲也,皆足以成佛。况乎運心廣博,勤苦功用,以是因縁而作佛事,利益一切衆生。則佛之道,豈難成哉!平望之北二十里有墅焉,曰八赤。前俯洞庭太湖,旁連震澤甫里。魚稻之美,商旅舟檝之所趨㑹。居處聚落,殆且百家。其民淳而樂業,日以遷善。農夫合耦以相助,㡬於上古之遺風。舊有精廬,中更煨燼,僅存遺址。比丘宗潤即其所處,為接待院。延伫四方雲水之客,若見若聞,皆爭捨施。貧者出力,富者出財,巧者出技。皆捨所愛,及諸結集,訖用有成。三門、方丈堂宇、庖湢,皆易新之。嚴麗潔精,具足衆妙,為往来者駭心動目之觀。序其實以告,具石請記之,為書其略云。”

      永福寺曾是八坼的地标,早在南宋前就存在了,因此“八赤”这个称谓有庙有记,亦是可信的。

   

(待续)

(欢迎有缘人提供八坼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