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Tasking的两种视角?

Tasking,任务分解,说白了就是将一个大的任务拆分成更细粒度的任务。大部分人都在使用这项技能,因为它太有用了。我在TDD训练营也不例外,将Tasking作为写测试之前的首要关键步骤。没有这一步,你休想写测试。

如果将任务分解比作一把刀,不同的人拿到这把刀,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景也不一样。在实际应用中,我将任务分解的视角归为两类:

  1. 聚焦在 将要做哪些事情,解决什么问题,我把它叫做面向业务问题域的Tasking。即BOT,Business-Oriented Tasking。
  2. 聚焦在 如何做这件事情,如何解决问题,我把它叫做面向解决方案域的Tasking。即BOT,Solution-Oriented Tasking。

前者把将要做的所有事情进行分解,先确保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清晰无误的,后者是把要做某件确定的事步骤进行分解,能够分小步前进,小步快跑。

接下来我用一个故事帮助你理解Tasking的这两种视角。

故事:袁帅的暑期工地体验

袁帅高中毕业后,暑假期间跟着同乡的包工头老王来到西安一工地兼职挣钱。因为夏天很热,袁帅早上6点就跟着老王去了工地,老王指着地上一堆砖头说:“我今天需要将这些砖头弄到15楼,你来把它们弄上去,每块砖头给你5毛钱的报酬”。

听后,袁帅心里一阵窃喜 -- 5毛钱呐,钱太好挣了吧,马上有好多钱入账了,就可以去吃顿烧烤了。

看着这一堆小山高的砖头,他心里没底要搬多久,一共要搬多少,但他很清楚,不可能一次搬完。他做了一件事情,先将这些砖头分成20、30两种规格的小份,不到半个小时,他将550块砖头分成了19小份,4份25块的,15分30块的

经过这么一分,袁帅清楚了砖块的总数,并且每个小份的量也是自己力量范围内的。当然,让他最开心的是即将到手的275块大洋。

接着,他拿起一个小盒子将25块砖头装好往上搬运,相对比较轻松,中间只在5楼休息了1分钟。搬完25块的,他开始搬30块的,结果因为前期体力消耗,发现上到四楼就气喘吁吁走不动了,只好停下来休息2分钟,休息的时候他想了一个新策略 -- 后面每上3层都休息3分钟。

3个小时过去了,袁帅成功将这堆砖块搬到15楼,此时他不再像刚开始那么有精神了 -- 果然钱不是那么好挣的。当然,老王给了他275块钱的瞬间,疲惫就立马被他抛诸脑后,拿着辛苦钱立马去买了一瓶脉动,并向烈日挥了挥手高兴地说到:“明早再见”

在这个故事中,包工头老王是袁帅的客户,老王的需求是:一堆块砖头从地面搬运到15楼,这是他关心的、待解决的问题,所以他花钱请袁帅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这个问题上,老王只关心砖块从地面被搬运到15楼,并不关心砖块是如何被搬到15楼的。

由于砖头太多,问题太大不清晰,袁帅没法办一次搞定,于是他对这个大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19个自己能够相对容易搞定的个小问题。每当搞定一个小问题,就代表他解决了老王的一部分的问题,理论上他就可以向老王索要一部分报酬了。这种任务分解,是对是客户直接关心的问题的分解额,我把它叫做面向问题域的拆解。

当袁帅把砖块分成了19小份之后,他每次只用专注在少量的砖头上。但在搬运的过程中,因为考虑到体力状况,他再对搬运过程进行分解,比如,爬4层休息2分钟,紧接着每爬三层休息3分钟。这种任务分解,是对某个具体的问题的解决过程的分解,我称之为面向解决方案域的Tasking。

通过袁帅的暑期工地兼职的故事,你有理解Tasking的不同视角吗?欢迎留言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区分Tasking的两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