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克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二

赞美的力量二

上篇我没说到马文克林斯没学过教育理论,她跟着感觉走,只要感觉是对的,就照做,她总是在思考学生时代是如何学习的,进而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带进教室,用我们中国人说的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马文回忆她上学时代的一件事情:“ 在学习阿拉伯数字时,我总是把数字2写反,每次写错他的老师,她的老师总会有尺子敲打我的手指,我始终不明白他为什么一直打我,如果我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我早就做了他的行为,好像是在说我是有意犯错。”那段经历马文从未忘记过,而且对他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马文说:孩子出错,说明他需要帮助,而不能因为做错了就受到指责和嘲笑,没有哪个孩子应该被责骂“你真蠢”,或者了“你做不到”,或者“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成年人应该对孩子采取积极的策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如果成年人不告诉孩子他们是不可能学好的,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学好,孩子需要的是肯定和鼓励,他们需要知道犯错是没关系的,因为犯错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所以马文经常告诉他的学生:“如果你知你什么都不知道,就不必来学校了。”

        赞扬是使学生对学生产学习和学校产生正确态度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却常常忘记赞扬的重要性。我们忘记了孩子是多么敏感,自尊心有多么脆弱。作为孩子,被人告知“这样做是错的”,是一种多么痛苦的体验。教师和家长应该做的不是惩罚孩子,而是鼓励他们持之以恒,再接再厉:“这很好,这是非常棒的尝试,但方法不对,我们一起试着改正一下。”

    对于每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马文都会赞赏褒奖。不仅仅是那些完美的试卷,马文会把每个孩子的试卷都贴在墙上,或者公告栏上,他从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考试不及格,或者在整张卷子上画满了红叉,那样做无疑会让孩子们对学习丧失兴趣。马文说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试卷发下来,上面的分数很低,而其他孩子都得了高分,大家问题彼此的分数时,你会做何感想?孩子们总会问起:“你得了多少分”,而那个孩子一定想要把试卷团成一团丢掉,最后逃离学校。所以马文在每张试卷上写的都是“非常好”或者“完成的很棒”,或者画个笑脸。随后他会一对一的给每个孩子讲解错题,学生会另一张自己的作业纸上或者黑板上纠正错误,这就是板书的价值。

      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应该以赞扬为主,让孩子找到自信,而不是孩子做错了事就去批评他,正如马文所说,孩子也不想犯错,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做,而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告诉他如何才能做正确。

        而家长是不是更应该对孩子进行表扬,而不是打骂呢?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小德和小斌,这两个孩子都非常聪明,但是习惯非常不好,作业还不能按时完成,有时候我把孩子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告诉家长,家长不是说坐下来和孩子分析原因,找到问题,他们经常就是老师找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回家把孩子骂一顿,或者揍一顿,然后就又不管孩子了。他们的家长在和我交流的时候,满眼满眼满嘴都是孩子,各种各样的不适而找不到孩子的优点,别说是赞扬孩子了。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首先认识到赞美的重要性,然后对孩子进行赞美,并且要持续的对孩子进行赞美,每天都要赞美孩子,让孩子找到自信,找到学习的动力,获取学习的力量。就像马文一样,每天马文都能确定的在每个孩子身上找到要赞扬的东西,虽然他赞扬的不过是诸如袜子的颜色、新铅笔、明朗的微笑,或者脖后颈洗的很干净这些小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文克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