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6000人朝向一个目标,怎么开始?

小时候的我,喜欢周恩来总理,把他视为偶像,赞叹他感情专一、交际手段强,甚至高中的时候看他的自传,都能够在他去世时,情不自禁的留下眼泪。他的求同存异,天下大同的思想,深深地吸引着我。周总理是多么海纳百川!我小时候,经常期望:父母、老师、同学们,都也能够求同存异,欣赏身边的每一位。

慢慢工作了,我才能够体会到,毛主席的能力和魅力。我也才能明白,为何周恩来总理一生辅佐他。小的时候,我喜欢与以柔克刚的人相处,觉得如沐春风的感受。长大了,才能明白,能打胜仗、能拿到结果,才是别人能追随你的原因。

毛主席的策略性和决断力,确实是百年一遇的奇才,他的才能是最难学习和获得的,他绝对是一位组织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当然,他老人家的晚年,不在我今天讨论的范围。

今天就分享一个小点:1917年的中国,处于一盘散沙、积贫积弱的状态。他的弱点,不在于贫、不在于弱,也不在于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散”,如果有什么能够讲这些散沙集中起来,用“水”调和,将会产生钢筋水泥那样强大的力量。

然而,从当时的同盟会、到中国革命党,都是组织涣散,犹如一盘散沙。一次次的民主革命,一次次的失败。学生一次次抗争一次次的被镇压。

毛泽东认为:要把散沙捏成团,必须要有泥浆,而不是水。毛泽东用来联合民众的泥浆,是工会、农会、学生会以及各种社团,然而他在过程中发现,认清了这种“泥浆”根本不够:这些都是小联合,根本不足以团结中国。要团结中国大联合,必须要有“混凝土”,则是共产党,枪杆子里出政权。

能够去选择一个路线,这是眼光和战略能力。但是,眼光,也是靠实践去淬炼和痛定思痛总结出来的。毛泽东也是在1917年开始,从历练学生会到工会、农会一步步开始的,一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他的领导地位。

然而,不光有战略能力还不够,必须有战略定力以及强大的组织沟通能力,才能让战略落地,为大家所接受,枪杆子、笔杆子,一个都不能少。

大家想一想,共产党九死一生,最艰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1934年11月。那时候,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经过会议上的思想交锋,开始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这次长征,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还有8万多人,到达陕北时只剩8千多人。残酷的斗争环境不仅是对整个党、整个红军的一次生死考验,也是对各种思想正确与否的迅速检验。

人虽少了,但大家思想统一了,大家都统一到正确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下。后面,我们就开启了开挂之路。

可是,不要急着去欢呼,大家想想,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红军几乎就是一息尚存而已。在过草地的红军长征时,毛泽东那时候还不是主席,他生病躺在担架上,几乎体能耗尽,体能衰败不堪时,毛泽东还去主动找那些反对他的人,去沟通说服。

当时执政的关键干部,全部沉浸在“攻打城市,方为革命”的限制性信念中,毛泽东的目的,就是要去让关键人物接受“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让大家产生新希望、新做法。

毛主席不仅仅能够主动接近反对他的人,他对于人民群众的力量,也有足够的认识。在不断实践过程中,他慢慢建立成一种结构:首先由积极分子分头在工人中,把分散的工人捆绑成一个小集体,一个积极分子可以集中十个工人。大约经过三个月,组织起了这样100多个这样的十人团,联合了1000多工人,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工会 用最积极的党员和骨干担任领导工作,一群6000人的散沙,很快被他捏成团了。

最近在玩阿基米德积木,也是这样的道理,一堆木块,不同的人,因为知识体系和认知不同,能够做到的高度和图形都不同。

刚开始的时候,我连50cm的高度,都无法做到,一碰就桄榔一下,倒下去。但是去重新思考结构,不但能够达到2米以上高度, 而且还相当的牢固。

最近的经济形势,大家都有体会。疫情、经济、战争同时来临,未来会有诸多不确定性,让我们多多和经历过绝望、也获得极大成功的人,去学习他们的应对失败的模式,取得成功的方法。推荐大家去阅读:《毛泽东教我们学管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组织6000人朝向一个目标,怎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