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
他偷东西来维持家里生计、跟着同龄人吸烟打斗、因为捅人而被判管教五年、最后甚至在法庭上起诉自己的父母!
如此在你心目中的这个小孩是好还是坏呢?
换做是以前的我对于这种小孩只能是嗤之以鼻、避而远之的。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有了一个深入了解其背后故事的机会。
看着身旁哭的无法自已的女孩,她抽动着的身体和稀稀拉拉的鼻涕声,无一不彰显她的用情之深,我也在此刻陷入了深思…
01
前言描述过的事件和情感都来自于近期内的一部电影——何以为家。
复联四在劳动节的前夕便已在票房争夺战中遥遥领先。
由于我没怎么看过漫威的电影,也就在影院选择了一部以一个小孩子为封面的电影。
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一场电影之后我没有留下一滴眼泪,但是我的三观却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言中的小男孩确实是电影初期所展现的情节,我在那样的情景中兀自皱着眉头,看着这个『张牙舞爪』的小男孩。
后来有一幕串联着整个事件的种种环节——小男孩提着一桶比自己个头还要大的水,看着身边一辆疾驰而过的货车,车前盖挂满了书包,车上的孩子们兴高采烈的讨论着学校里的趣事,而小男孩只能巴望着然后继续干活。
他回到家中把自己想要念书的想法告诉给了父母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后来母亲把地区读书的好处(被褥、床垫、酒店的剩菜和婚礼剩余的食品)。
小男孩母亲计划着一切可以为其所用的物品,却忘记了儿子只是想念书而已。
父母从一开始就物化了赞恩的整个人生。
这只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赞恩妹妹撒哈的婚姻和最后的死亡才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赞恩母亲经常去的地方便是监狱,那里有他们的朋友,我想,他每次来到监狱那扇破旧的窗户时,可能也是觉得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普通的地方吧。
赞恩时常带着妹妹去街上卖各种商品,一天最悠闲的时刻不过是兄妹两人坐在一栋废旧房顶上,哥哥用双手在铁罐里拍打出不知名的曲调,妹妹把头轻靠在他肩上,两人哼唱出声。
后来妹妹被母亲卖给了商贩,这也是逼迫赞恩离家出走的原因。
再后来走投无路之下,回到家中得知妹妹死亡的噩耗,他终于走向了那条『不归路』。
02
正处于叛逆青春时期的自己,被母亲问过这样一句话"你想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吗?",我没有一丝的犹豫说了那声"不"字。
我年幼时最真实的想法是会有一个新来的小孩夺走父母的宠爱。
如今在想,说实话那个时候的我并不快乐,父母在工厂里干着倒三班的工作,经常在我放学回家的时候他们才去上班。
所以这个时候我在回到当时的处境会更加理智的思考一下,然后说出那声"不"。
在整个过程中,父母其实也没有做错什么,他们更像是时代的牺牲品,麻木不仁地履行着时代赋予其的使命。
他们想过反抗吗?你把时光倒退回他们的年代,会发现他们根本没得选。
如果有选择的余地,谁不想选那个对自己伤害最小的方式呢?
就像赞恩母亲在面对辩方律师对女儿身份质疑时所说的那番话。
"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
"我经历过的你经历过吗?你永远不会,因为你活不下去!"
"为了让孩子活,我可以犯下千罪,没有人有权利批评我,我是自己的法官。"
是啊,作为父母,谁又希望生活在一个即使是番茄酱也有自己的名字、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自己的孩子却无法拥有的世界呢?
03
曾经在读《魔鬼经济学》的时候,还不懂作者在对于堕胎率和犯罪率之间相互影响的观点。
那时候会想一个还没出生的孩子怎么会与犯罪这项必须出生长大才能完成的事情产生联系呢。
美国历史上有一起著名的“罗诉韦德案”,这场诉讼案带来的结果是堕胎合法话。
可是它带来的影响却是『拯救』了犯罪率。
类似何以为家赞恩母亲这样穷困潦倒、承担不起非法堕胎的女性常常是不幸的代名词,她们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她们腹中的孩子一旦出生,上帝就决定了让大部分人走向犯罪道路。
『穷困潦倒』、『目不识丁』、『一无所长』、『酗酒吸毒』等贬义词成为了标签。
仅就犯罪而言,并非人人生而平等,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出生于不幸家庭的儿童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要远高于其他儿童。
这也是时代发展下带来的必然结果,除了无奈唏嘘,我们别无他法。
04
有些人是否从一开始就被上帝这个智能系统决定好了结局。
在世界的角落里还有许许多多像赞恩这样的小孩,小小的年纪睁着大大的双眼懵懂的看着周遭乌烟瘴气的环境。
他们长大后记得的只能是暴力、侮辱或者殴打,链子、管子和皮带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他们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个垃圾"。
最后,他们终于开始反抗了。只不过,他们的反抗只剩下哀求:
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既然你没有抚养他的能力就不要生下来,不然以后就会和我一样。
我以为我们能做个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腰小妹
一个在平行时空和你有着同样烦恼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