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全家合照 1984

下午,正在为一个设计方案冥思苦想之际,微信突然跳出来一条信息,划开一看,原来是张老师来发来一张我初中时的照片。啊哈……这可是我第一次见到那时的自己。听张老师说照片是我们初二入共青团时拍的,屈指算来已有31年。感叹之余也惊叹老师的用心,张老师说他留存了100多个学生的照片,都整整齐齐地贴在了历史填充图册的背面,打着方格子,每张照片下面还标注着姓名,可惜其间搬了几次家,一大摞只剩下了一本。于是,我就成了幸存者,感谢张老师,让我有机会见到少年时的模样,兴奋之余转给了妻子……

“这不就是失踪儿童么?”妻子打趣道。

“嗯?是有点儿像哈。”我接话道:“换个角度,对于我的老师来说,大部分人已经没有了联系,我们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失踪了啊!”

“是这么个理儿……”

说起照片,记忆中只见过父母结婚时母亲的照片,夹在镜子的后面,因一次不小心打翻了洋油灯,洒出来的洋油浸染了母亲那张唯一的照片。而我第一次看见照片上的自己是在8岁时,那年春节,二爷家在北京当兵的大哥回家探亲,随身带了一部相机,第二天下午来我家串门:“四叔四婶儿,给你们全家拍个照吧。”

“好啊好啊!”父亲应着。

“拍啥拍,这个破家有啥拍的!”母亲却不高兴,自从住进这个家,母亲天天提心吊胆地担心这个房子坍塌。

“拍吧拍吧!”大哥怂恿着。

在我和姐姐的央求下,母亲也不再坚持,给我和姐姐换上新衣,全家站在天井里,为了体面些,父亲搬了一扇笆放在身后,以挡住那个寒酸的茅草屋。随着大哥按下快门的“咔嚓”声,我们家的第一张合照也是我的第一张照片被永久定格。晚上去二爷家,大哥正在冲洗照片,拿到手里时,感觉太神奇了,大呼着:“看!我在这儿呢……”捧着照片高高兴兴跑回家,大我三岁的姐姐在照片背面认真地写下了一行字:1984年,春节。

第一张彩照也是第二次拍照,就要等到4年后的小学毕业了。毕业前夕,按照惯例,我们这个毕业班41名同学和全校的老师拍了一张合影,我还拉着同族的哥哥俩人拍了一张。那天阳光正好,泥泞的地面,湿润的空气,我穿着一双黑色的胶鞋,上面还布满泥浆,那是踩着泥泞的胡同深一脚浅一脚一路走过来的。我俩站在一棵杨树下,“准备好,哎……笑一笑……好好……”照相的一边说着一边按下了快门。到现在,这两张照片还躺在老家的影集里,每次回家,都会翻出来看一看,啊……真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拍照的机会相比之前越来越多。全家第二张合影是搬到新家读初一时,和爷爷一起拍了个全家福。爷爷正襟危坐,手里拿着他那杆眼袋,腰板儿挺直一脸严肃,这是和爷爷唯一的一次合影。到了初中,张老师传来的那张入团照实在没有什么印象,不过现在能隐约回忆起拍照时的场景,同学们排着队,去到学校西侧的那排房子,那是住校老师们的宿舍,其中有几间空着,同学们挨个走进去,照相的师傅架着相机在那等着,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块深灰色的背景布,地上摆着一个方凳,坐下,拍照,起身,换下一个。

初中里拍照最多印象最深的当属初三毕业那一年,因4月就要中专录取考试,所以这个月同学们三五两伙儿的开始拍照,我拉着同桌张山林跑到学校南门外,庄稼地里绿油油的麦苗开始返青,风吹过,一畦畦绿色随风起伏,一缕缕清香扑鼻,手轻抚着那欣欣然的绿色俩人蹲在麦地里拍了张合影,到现在我也认为那是拍得最帅的一张。还有拉着三个要好的同学跑到学校的花坛里,四个人站一排,那天也是雨后,鞋子上也是沾着泥浆……哦,自己还单独拍了张照片,折着一枝桃花,为的是多冲洗几张送给即将毕业分手的同学们,那个时候,互赠照片是特别流行的毕业纪念方式,多数同学,分开,可能就是一辈子……

再然后是高中,美术班时拍了几张,最喜欢的是和昌一起坐在干涸的弥河滩的草丛里拍的那张合影,喏……就是《我的美术时光》那张封面照。大学时拍的照越来越多,傻瓜相机流行,35元买个柯达胶卷,借来同学的相机,拉着苗苗到处拍照,啊……美好的大学四年时光也已过去了20多年。

时光荏苒,现在手机摄影大行其道,照相不再是稀有之物,科技的发展让人人都变成了摄影师,随手拍随地拍,不过心底里却再没有了最初时的兴奋与激动。

此刻,看着这张照片,看着13岁时的自己,那稚气未脱的少年,恰好与我读初二的女儿年龄相仿。那个美好的年代,在记忆中游荡……睡着大通铺,吃着辣疙瘩咸菜,喝着苦涩的馏锅水……但现在回忆起来却满满的甜蜜。微信里,将张老师发来的照片一股脑儿发给了微信里的初中同学,大师,邱姑娘,还有同学群,大师回的第一句却是:“发给邱了?”

“当然了。”

“得,让你捷足先登了……”

“唉!你啊你啊,我微信里就这么几个同学……”

写到这儿,突然想问一句:“大师,你想啥呢?”

“这个太珍贵了!”邱姑娘惊喜地回复我。我告诉她是张会彬老师发来的,于是聊起同学说起老师,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都是那么亲切……感叹着过去感慨着时光,我划着手机屏幕,望着眼前的这个少年,突然想对他说:“嗨!你知道么?你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农家,做了一名出色的设计师,继续着自己的梦想。结了婚有了女儿,姐姐很好,父母安康,我们家不再借钱度日,感谢你当时的梦想,能让30年后的自己有口饭吃,有能力照顾家人……”

写到这,已泪目。

晚安。

2020.4.3青岛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