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软件带给我的一些启示

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通讯成了我们日常的基本需求,当然手机也成了每个人的必备的东西,甚至不少人患上了手机焦虑症,我甚至不敢想象没有手机,没有通讯软件这一天工作该如何处理,生活该如何应对。以前手机是用来打电话,随着网络的发展各个软件都可以打电话,我们需要的无非只是一个网络。

但是我越来越不太喜欢用通讯软件去和别人交流。虽然微信、QQ、米聊、即刻等等各种社交软件,各种通讯软件成为现代人手机必备的APP。好像大家交流更方便,通讯更及时了,但我却发现交流变的更加困难了,没有对我的交流起到什么太大的帮助,甚至很容易带来负面的情绪。

 我们在微信上聊天,在微信上输入文字或者语音。可是当我们接收到信息的时候,我们的回复其实是做了思考的,并不是很实时的很直接的去反馈给对方,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回复出去的答案是经过思考经过包装的,可能算不上是精心思考的,当这样的答案传递给对方的时候,对方也会进行思考,也会传递过来包装了的信息,而这个信息的真实性就有待商榷了。这不像我们平时的谈话过程中,会是大脑直接的反应和思考,在平时普通的谈话的过程中我们更容易了解到真实的完善的信息,而不是通讯软件上发送了信息,然后思考了包装后的答案。

误解的原因

通讯软件上交流信息是极为容易造成误解的。为什么这样说,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点是由于通讯软件上的交流是一个点,而不是一个线或者一个面的交流,表达是不全面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在通讯软件上交流的时候,是断断续续的,对方可能发一句话,比如对方发了句“我难受”,那么再收到这个信息的时候,我们一般人的回复应该是“怎么了,哪里难受”,但对方很可能不告诉你哪里难受。只一个主观的“我难受”,我们难以判断对方是身体得病难受,还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或者不开心的人造成了他的难受,信息传递出现了偏差,对方没有将信息一次性的表述完整,表述清晰。因为通讯软件是即时的,而且没有上下文来进行辅助理解。

第二点是大家对于某些东西认知是存在差异的,如对某个表情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很多人讨厌发什么笑脸的表情,因为笑脸的表情不知道怎么回事被赋予了鄙视,难过的意思,我翻译一下,不知道准确不准确。应该是我不高兴,你快完蛋了的意思。这时信息传递就存在偏差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一个表情的解读是不一样的,非常容易造成误会。我的老妈发的笑脸肯定是开心的意思,但大学刚毕业的小姑娘发给我笑脸,那肯定意味着她不开心,这还好。难的是,三四十岁的发这个表情给二十岁的人,如果不进行一个解释的话,很容易就搞出了矛盾。

第三点是我们在微信或者米聊上交流尤其是文字交流的时候,情绪是不会直接表述出来的,我们没有参考,但大家很容易对其中的文字过敏反应。甚至一旦出现反应,就很难化解,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方的错误,虽然当面交流过程中也会发生这种问题,但明显会好处理的多。

交流技能被弱化

有些人在网上很活跃,会用各种方法和你聊天,聊的还非常不错。一旦见面结果就哑巴了,不知道该说什么,然后很可能就沉默的闭上嘴巴,尴尬的看着对方,草草的结束面对面的交流,甚至溜之大吉。待回去之后在软件上可能再次又没的说,也可能一样可以口若悬河。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因为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环境,让大家暂时忘却了可能遇到的尴尬,我们在网上只是一个符号,除了某些大人物,说话可能不需要那么负责任,在虚拟的世界里我们显然更自在,没有太多的约束。但一旦到了线下面对面的环境,在网上轻易表达出去的话就没有那么容易,受到了现实的阻碍。其次,网上聊天大家几乎都是文字交流,文字表述本身就不完整,而线下的话看到真人,看到对方的眼睛,穿着打扮即当时所处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就会影响判断,在不同的环境下我们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一些建议

即时社交软件仍然非常重要,这是一个趋势,很多的公司都在开发。前段时间老罗、张一鸣还各自搞了个社交软件,不过比较惨,被掐死在了摇篮里,据说老罗的已经凉了。我并非是反对使用社交软件来进行交流,这是时代的洪流我们无法阻挡。我在这里想要说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在现实中约会,在现实中和人交流,少一些在社交软件上的交流。当我们坐下来,面对面,眼神注视着对方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交流是该怎么样的,我们可以更直接的完整的知道对方的意思,对方的肢体语言,这场交流是否是愉悦的。如果因为距离,那不如打电话吧,至少还有音调,语气可以揣摩,可以更畅快的进行交流。

若这些都做不到,其实我们可以写信,写电子邮件。因为在我们写信或者写邮件时,我们是会去思考,会更完善的表述一件事情,更直白的去表述我们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认知、感受。

总之,尽可能的多去和人面对面的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软件带给我的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