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医阶层进化论:从落魄少爷到千万身家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方鸿渐和孙柔嘉结婚之后,工作、生活在上海,成了偌大城市中普通的工薪阶层。和他们差不多同时期的上海,还生活着一位著名中医陈存仁。与方鸿渐在报社做小员工不同,陈存仁主业是医生,平时也有不少副业,包括编书、收藏、买地等,家中有房有车,闲暇之余就去看剧看电影,是名副其实的“中产阶级”

图片来自电视剧《围城》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陈存仁移居香港后,在“港人”杂志上发表的专栏文章合集,以类似于回忆录的形式,结合大量翔实的数据和细节,真实再现了旧上海的种种生活情状。

陈存仁少年时家境富裕,父辈们在县城开设绸缎局、衣庄等门店。后来由于县城商业逐渐走向没落,家中生意一落千丈,偿清债务后家中已无余财,父亲不得不到别的绸缎庄做伙计养家。几年后父亲去世,家中只有36枚银元的积蓄,不足以办理丧事。好在有家中亲友帮忙,才解决了父亲的葬礼问题。

从小少爷变成了穷小子,最后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中产阶级,陈存仁是通过哪些渠道,一步步实现阶层跨越的呢?从《银元时代生活史》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存仁以自己的医学专长为中心,拓展出了收藏、办报、编书等多项事业,同时也通过投资理财以钱生钱,获得了高收益。接下来我们不妨逐项分析。


1、行医坐诊

陈存仁对西医、中医均有研究,曾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等名医。中学毕业后,陈存仁投考南洋医科大学学习西医,由四伯父赞助学费40元。之后转到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中医,学费24元,便宜了近一半。

在学校期间,通过兼职、投稿等方式赚取了不少的生活费。他曾到丁福保所办的《中西医学杂志》应征抄写和剪贴工作职员,兼职月薪6枚银元,第二个月时便得到临时加薪2元。

在诊所做学徒时,帮助北方来沪的达仁堂药店修改补充丸散仿单,得到100元的报酬。以此为契机,陈存仁在鸿宾楼设宴招待中医界泰斗,至此银行账户已积攒200块银元,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开启了事业的“鸿运”。

行医期间,最初在丁仲英处坐诊,诊费四钱40文,迁入望平街后,诊费升至1元2角。刚开始由于诊费略高,就诊的病人不多,后来得到三友实业报社的常年医生邀约,诊所生计得以维持。诊病时,由于医术精湛,结识了近代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吴稚辉、政治家于右任等等,大大拓宽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陈存仁也提到自己工资以及分配情况:我那时节每月有固定的收入二十余元,我就划出四分之一作为交际费,四分之一作服装费,其余一半作为储蓄。

2、办报著书

利用医学专长以及不错的文字功底,创办《康健报》,编纂《中国药学大辞典》《皇汉医学丛书》《中医师手册》等书籍。陈存仁曾师从常州名儒姚公鹤学习古文,后来也得以拜师章太炎。由于观察到市面上没有专业的医学类报纸,在恩师丁仲英的支持虾,筹资创办《康健报》。

办报纸的收入渠道有二:(1)广告:通过中间人撮合,办了一桌花酒签下8份广告合约,收银1600元。仅此一项,就可供报纸几年支出之用。(2)报纸订阅:第一期实销一万四千份,售价每张铜元二枚(即二十文),批发价为十二文,每份净赚8文。在扩展订户群体方面,通过购买邮政目录,大量随信附寄样报,一方面增加订阅量(3%-5%的订阅比率),另一方面大宗寄件,也取得了价格优势。

为了使报纸内容更富权威性,邀请中医界泰斗撰文,增强号召力。另外,由于报纸的订户多为全国各地的中医,在后来的反抗废止中医活动中,这些订户信息也起了很大作用。

除了创办医学类报纸,陈存仁也编写了不少的医药类书籍。在编著《中国药学大辞典》时,初始签给了商务印书馆,定价每千字3元,稿费9600元,但编纂这部320万字的图书耗尽了心力。期间不仅要四处搜集、拍摄药物标本,还要找专门的抄写员。出版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由于与商务印书馆的合约临时取消,最后转由世界书局出版,稿酬12000(实际只收到现洋1万)。交付出版之后,陈存仁身心已极为疲惫,患上了失眠症,心绪状态不佳,不得不暂停工作,在家休养。

3、收藏古物

陈存仁的收藏主要有两类:医学古籍、故钱币。作为医生,陈存仁对医学书籍本身就有浓厚的兴趣,一次在书画摊上买到一幅道教中人画的陶弘景采药图,开启了收藏医学古籍的大门。在北京旅行期间,更是于富晋书社一次花费3150元购买医药古籍1000多种。其中仅一部手写医书,之后就以500元价格售出。

在古钱币收藏方面,他和恩师丁福保合作,先是到古玩市场上以市价一倍的价格大量收购古币,吸引大批古董商送来大量古旧烂钱。同时委托朋友在各地按斤论担地收集古钱。到手之后经过仔细的鉴定、精选、分类,形成一套古钱币组合,分装成24个锦盒,定名“泉品宝鉴”。

产品出来之后,在市场上大力宣传其稀缺性,一部分以240元价格在古董市场上出售。其余则向各国博物馆推销,除了锦盒之外,附赠《古钱大辞典》、图样,价格涨至400元。由于限量发售,产品很快销售一空。

4、地产投资

投资地产方面,陈存仁小有成效。在理财启蒙老师丁福保老先生的指点下,陈存仁先是花5000块银元买入以5200元购入位于愚园路的一块地皮,之后以3万元价格卖出,收益率高达480%。在租界行医期间,买入上海名人庞竹卿的宅子,作价2万元,后来由于战争来袭,加之主要居住在租借,便将房屋以23000银元卖出。虽然所赚有限,但由于当时市面萧条,及时售出才是最明智的决策。之后又在跑马厅马霍路正门对面购入一块地皮,加上设计、建房等费用,花费6万元左右。

其他方面的投资收益颇为可观。比如陈太太以120元购入的一对翡翠耳环,到香港后以12000脱手,价格涨了100倍。160元买的两件玄狐的皮统子,3年后每件600元卖出,净赚940元。


十几岁时,丁太炎先生给陈存仁测字,丁老先生说道:“你的前程好极了,将来定是一个千万富翁。”当时觉得遥不可及,但几十年过去了,仔细一算,家产也几近千万之数。

生活也并不总是顺风顺水,但得失之间,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心理卫生”(陈存仁语)。在办报期间,因为新闻报道与人诉诸公堂,在一众朋友的帮助下才打赢官司之后,还能与原告握手言和。买入的第一块地皮以3万元售出后,价格飞涨。友人曾邀请他一起做低折扣售书、白报纸生意,以高风险婉拒,错过了一本万利的生意机会。既然已经错过,便不再伤感喟叹。

因此,陈存仁的理财之道,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做”、“勤”、“节”、“心”。惟此,无他耳。

你可能感兴趣的:(民国名医阶层进化论:从落魄少爷到千万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