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小木屋图书早读社lydia,加入早读社可以免费畅读纸质书。

《一句顶一万句》2016年8月1日

作者:刘震云

读刘震云的书,特别容易入迷。之前,我以为是因为那一线串珠的特色结构使然,比如这本《一句顶一万句》,我们就跟着主人公杨百顺换职业,他先后跟着卖豆腐的老杨、卖猪的老曾、染坊的老蒋、牧师老詹、竹叶社的老鲁当徒弟,又一次次为了不同的缘故改名: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每个暂时的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五味杂陈的故事。如果你想知道后面结果,就会顺着这条线不断地向下读,很难停下来。

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刘震云的书吸引人的不只是结构,还有那书中的人由着那说不出缘故的命运摆布的过程中,心态的变化。那一次次的心理活动描写,确实细致入微、引人入胜,读时往往会产生书中老鲁听晋剧的感受:

晋剧唱起来,可着嗓门往外吼,不吼到破锣嗓子,不算唱到兴处;到了兴处,破着嗓子又像钢丝一样,往上拐一个弯和挑一个高。不是破锣嗓子与自己有些相仿,老鲁才喜欢;而是到了兴处,又拐个弯和挑个高,不知撞到了老鲁心里的哪一块,这一块过去没发现,现在发现了,从此落下(听剧的)病根。

读刘震云的书也是类似的感受,读着读着,就不知道“撞到了心里的哪一块”,而且往往是“过去没发现的一块”。这“一块”以前在“生活里埋着”,看不出来,现在透过书中人物的故事,突然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心里难免一动,也就沉浸到书中了。

当然,书中的人心理都是九曲十八弯的,是因为“世上的事情都绕”,“件件藏着委屈”、“皆有原委”,于是,经历一回事改一回性子,经历一回事换一个活路,无怪乎杨百顺最后改名叫了罗长礼,实在是因为他明白了“瓤儿里早就不是自己了,没必要徒讲外表”的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28《一句顶一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