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 秋天随想

      公园健走,一片树叶飘落跟前。我蹲下来,瞅着它,低声问,你是报秋的使者么?一叶落而知秋。秋就是这么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再回头一想,是啊,几场雨下来,气温下降,不再体会到炎热,只感到凉爽了。我有跑步的习惯。夏天的中午,即使下着雨,我也照跑不误。然而现在下雨时再跑,就很凉,容易感冒。秋天的雨,不像春天的毛毛细雨,朦朦胧胧;也不像夏天的瓢泼大雨,酣畅淋漓。它是轻柔的,淅淅沥沥。轻轻伸出手去接一滴在掌心,顿时便感到丝丝微凉便荡漾。

      秋雨过后,气温很快下降到22度左右,不冷不热。此时的天空,碧蓝碧蓝的,空旷高远。有时纤尘不染,不带一片云彩。有时几朵白云飘飘,衬托得天更蓝,云更白。空气清澈透明,呼吸一口,都觉得甘甜。真有“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感叹!

        不时清风徐来,即所谓凉风习习,令人惬意无比。它掠过树梢,叶儿欢动,沙沙作响,马上就让人想起小白杨“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 ,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白杨树树叶正面绿色,背面是银色,微风吹过,枝条摇动,叶儿翻面,就出现绿叶闪银光的景象!

      秋风刮起,不比冬日里的风凛冽,也不像夏日里的风火热,带着习习凉意,与和煦的春风有一比。秋风虽不猛烈,但威力蛮大。阵阵秋风中,千里沃野之绿色海洋,不经意就变成黄色海洋。借用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金句,可以说秋风又黄千里稻。 阵阵秋风中,借用欧阳修“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金句,草枯黄了,叶零落了。我们看到数树金黄出碧绿、“数树深红出浅黄”等景象,看到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等层林尽染的景象,当然还有落叶遍地,堆了厚厚一层的景象,秋天于是迥然不同于春夏冬三季。

      面对自然的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便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秋意。有感伤,有怀旧,有寂寥……

      总体来说,悲秋的比较多。比如唐代卢照邻“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其实表达的是思乡思归之情;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是思亲之情;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的是人生艰难苦恨的伤感。

        最著名的当属欧阳修的《秋声赋》。都说《秋声赋》悲秋,事实如何呢?从写景来说,貌似如此。“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可作者要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他想说“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翻译过来是:“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之所以感到秋之寂寥,根源不在秋声,主要在当事人心绪。欧阳修作秋声赋时53岁,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此时53岁,已经没有政治前途,心情郁闷。他无力改变这种局面,抑郁悲凉,又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叹息。于是托物言志,借秋声抒发胸臆。所谓悲秋,触物伤情,有感而发罢了。

        有悲秋,当然也有喜秋。比较著名的就是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写此诗34岁,本是大展宏图之时,却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这在政治上相当于判死刑,妥妥的逆境。但刘禹锡生性豁达,身经危难,却有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不但没有在逆境中消沉,还在逆境中奋起。自古如何如何,我却不这么看!我言,多么自信的口吻!它给后人带来巨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这首《秋词》千古传诵。同样的看不到政治前途,欧阳修是失意、郁闷、无奈!刘禹锡却是自信、乐观、豪气!

        还有一个著名的喜秋例子,那就是毛泽东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作《采桑子·重阳》时36岁,正值党内军内斗争激烈之时,毛泽东被排除在领导岗位之外,3个多月离开亲手创建的军队,身体染病,家人杳无音信,也是妥妥的逆境。虽然身处逆境,毛泽东眼中的秋,没有寂寥,萧瑟,而是发出胜过春光的感叹,并展望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美好画卷,显示出自信、乐观,目光长远,充满信心!

        秋,乃自然之季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秋,本无所谓悲,无所谓喜。悲喜的只是人物的心情,内心的精神和意志。

      人生在世,不称意事十之八九。面对绚丽多姿的秋,或悲或喜,都无不可。但只要自信、乐观,目光长远,每一段秋光,都可以胜似春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401 秋天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