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瞎子

图片发自App


石嘴头“唱夜歌”的能手当属比瞎子。

据记载,夜歌来源于古代楚国地区一种丧歌,曲调十分凄凉,悲意动人,节奏缓慢,夜歌师用一面鼓伴奏,这和古代楚歌的表达形式颇为相似,也继承了楚歌中所表达的凄凉之感。夜歌继承了楚歌以七字为一句的基本表现形式,并保留了楚歌中将每句中的第四字拖长音的特色。夜歌师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将这种古老的楚国曲调保留下来,在守灵的时候请夜歌师来唱夜歌,并以鼓声伴和,曲调古朴,音韵悲凉。于是,“唱夜歌”也成为了石嘴头一直坚持着的专门为死人守灵时的风俗。

“唱夜歌”是有讲究的。“唱夜歌”必须是在晚上子时之后,这时夜深人静,阳气退尽,正好是阴魂出没之时。守灵的人便一起围坐在棺材四周,由歌者唱出一些吊唁死者和祝福死者一路走好的歌谣,并有锣鼓伴音,整个场面让人悲伤,甚至有一些恐怖。自从小时候,看过一次“唱夜歌”的场面,在心里留下了恐怖的阴影,我一直不敢靠近唱夜歌的现场。

“唱夜歌”没有固定的唱词,一般由唱歌的人自己根据死者身份而临时编造,最关键的是所编唱词要押韵并合上锣鼓声的节奏。而且唱夜歌是要唱一整个晚上,中间不能停歇,所以这就很考验歌者的功夫。死者家属一般都会请上好几位歌者轮流着唱,万一人少唱不下来,这将是对死者的不敬。这些人当中,自然少不了比瞎子这位“唱夜歌”的高手。

一般的“唱夜歌”的人都会不停的赞颂死者、死者的的儿女或者前来吊唁的亲属朋友,而不会唱出那些对他们不利的话来。比瞎子不同。如果这家的儿女不孝、亲属不仁或者死者生前做了什么龌龊的事情,他是会用他的歌声唱出来的。譬如有一年,石嘴头的一个老头死了,我不记得这个人的名字了,只知道他儿子在省城当官,比瞎子就在甚大的排场中数落着。从他家的红砖屋到冰箱电视、从他们办丧事的排场到排队来送红包的一些地方官员,都被他数落的七零八落,让人好生痛快,也唱得死者的儿子,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而那些石嘴头的村民们则在一旁偷笑。人们都说比瞎子心里亮堂着呢。这件事,很快也进一步的提高了比瞎子在歌者中的地位。而此后,石嘴头的男女老少都不敢有什么过分的行为,害怕一旦什么把柄握在了比瞎子手中,将会遗臭万年。这也许也是那些时候,石嘴头民风特别淳朴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比瞎子姓张,叫寿比。他的眼睛不是天生瞎掉的,是小时候好吃顽皮,跑到山上去打板栗,板栗的毛球掉下树来,正好砸到眼睛上,两只眼睛就这样弄瞎了。我懂事的时候起,我就是这样听母亲告诉我的,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真是这样,或许是母亲为了防止我去做些冒险的事情,而故意这样吓唬我的吧。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某个方面遭受挫折的时候,上天一定会在另一个方面对你予以补偿。也许正是这样,所以这个比瞎子,除了“唱夜歌”的本领外,他吹唢呐的技术也是一流的。当然他吹的一般都是办丧事时的唢呐曲调。在人家办丧事的时候,他除了给别人唱夜歌外,他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吹唢呐。他吹唢呐可以说是如痴如醉,婉转哀伤,如泣如泪,肝肠尽断,让听者无不感叹忧伤,神情黯然,一些眼泪比较浅的人,绝对会听得泪如雨下,就像躺在棺材里的就是自己的亲人。

可是,他吹唢呐很不分场合。经常无事的时候,太阳暖暖的晒着,他就搬着一张椅子,坐在自家的大门口,把衣服扣子解开,清清嗓子,然后就开吹了。这当然引起了他儿媳妇的不满。一个好端端的人家突然传出这样的哀调,让人总绝对怪怪的,搁在谁家里,都会不高兴的。于是矛盾总是在这时候爆发。儿媳妇在一旁脸涨得通红,大声的训斥着,什么难听的话都有,甚至连“你这老不死的”之类的话也都脱口而出。比瞎子往往在这时候,灰溜溜的收起他的唢呐,慢慢的站起来,静静的整理一下衣服,一手提着椅子,一手拿着唢呐,摸索着走进房间里。

我去看过他的房间,很阴暗。我和他的孙子磊妹是儿时的朋友,所以,经常到他家玩一些游戏,比如捉迷藏躲猫猫。但我一般害怕到他的房间,更不会躲到他的房间去,因为每次一走进他的房间,我就不自觉的打着冷颤。是不是和死人接触的多的人,自然而然会沾染上很多阴晦的东西呢?

后来,就很少看到过他。他不时的外出,到其它的地方表演着他的那些绝活。有时候,甚至几个月才回到石嘴头一次。我想,肯定不是每天他都有活干,也许他是在逃避着这个地方,也不想和家人产生什么样的矛盾吧。

比瞎子死于一个冬天。在死的两天前,他回到了离开了四个多月的家,把自己积攒下来的几千元钱交给了儿媳,婆婆妈妈的给儿子和孙子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然后在空闲的时候,仍旧搬着一张椅子,坐在大门口,拿起他的唢呐,吹着哀伤而凄婉的曲调。儿媳仍然是那种特别烦的姿态,只是没有破口大骂。两天后,他就死了,很安详。于是,石嘴头的人都说,比瞎子那是在为自己吹响了丧歌。

比瞎子的丧事弄得很简单,可是,来吊唁的人并不少。石嘴头的大人小孩都去帮忙,连附近邻村的一些人也都赶了过来。只是,这次唱夜歌、吹唢呐的人里没有了比瞎子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瞎子)